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活跃在世界文坛有影响的加拿大当代著名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本文客观的论述了其第六部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新颖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3.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与《使女的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活跃在世界文坛有影响的加拿大当代著名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本文客观的论述了其第六部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新颖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很多作品均涉及母女关系问题和母性主题.本文基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结合原型批评理论和作家分析,探求阿特伍德母性意识的源泉,解读《使女的故事》中母性书写的颠覆性话语以及母性主体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5.
羊皮纸(palimpsest)可用于多次复写,这一意象在《使女的故事》中贯穿始终。基列国的统治者抹除历史,在其上覆盖新的痕迹,与复写羊皮纸异曲同工。此外阿特伍德将现实融入虚构,小说中发生的事件在现实历史上多次发生,也可看成是对历史的复写。羊皮纸在文学中还指互文性,这部小说与之前的反乌托邦小说存在互文关系。本文从羊皮纸这一意象入手,分析基列国的社会结构和统治模式及其反乌托邦的特征,揭示小说所蕴含的对现实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将广泛而多维的现实社会作为书写对象,是对现存社会问题的进一步延伸与设想。阿特伍德在传承现实主义描述社会现实、注重人物刻画等创作特点的同时,增添了后现代实验手法,使《使女的故事》呈现出一定的新现实主义创作特征,凸显了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7.
8.
权力是小说《使女的故事》的核心主题,书中的权力运作与权力反抗问题,可综合运用福柯、阿甘本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权力理论开展研究。其中,权力运作机制主要表现为以生命权力为驱策的一系列的国家治理术,如例外状态常态化、个体群体化、人口管理、性的操控、种族排斥等。权力反抗策略可从双重层面讨论,具体表现为以个体口述为特征的个人层面权力反抗,以及以性别对立解构为代表的集体层面权力反抗。小说中的权力问题研究,有助于引起对身处极权统治下弱势群体的关注,为人类走出极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阿特伍德的小说《使女的故事》中,作者用文学想象和叙事阐释了权力和空间的关系。在小说中,空间是权力政治运作的场所,权力不仅渗透到了公共空间,而且侵入了家庭空间、个人空间,使建筑学和空间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对主体的惩戒,实现对福柯身体的驯服。通过对个体和生活空间的渗透,权力实现了被监控者对权力和行为规范的内在化,空间的琐碎化成为视觉监视的有效形式,是对福柯权力原则的创造性应用,同时也体现了权力关系网络的相互性和反抗的无所不在。  相似文献   

10.
《使女的故事》的生态女性主义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女的故事》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这部作品通过描述基列国的人们特别是使女们的悲惨生活境况,指出科技文明的片面发展引起的自然生态圈的失衡和人类精神圈的失衡已成为社会心理痼疾的根源,表达了对女性地位和社会前途命运的深切忧思。在生态女性主义方兴未艾的今天,该作品无疑是具有引领性和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1.
《使女的故事》与《证言》是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针对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右翼势力抬头的反乌托邦小说姊妹篇。两部小说创作的历史跨度为三十五年,却就同一极权主义历史事件形成了两极叙事。前者以单一的主体叙事建构了一种奠基在历史真实性基础上的相对性,而后者以多维度的主体叙事补足了前者围绕极权主义政变事件生产的历史意义。通过拆解一个整体叙事的不同层次,阿特伍德解决的不仅仅是老生常谈的虚构与真实问题,更离析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历史事件的叙事主体性以及叙事主体的复数性,并最终呼吁以一种人与历史之间更为深刻的关系来回应历史绝对论。  相似文献   

12.
劳伦斯在其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中以前瞻性的写作风格,讲述了保罗一家的悲剧,预言了工业文明、消费文明的潜在威胁。本文借助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以《木马赢家》中的四个人物:保罗、保罗父母以及奥斯卡叔叔为研究对象,分析工业文明对四个人物的异化及操控。小说中单向度成为一种普遍的生存逻辑,物质占据生命高地,被异化的普通个体失去了主体性。劳伦斯通过深刻的笔触向时代传达了自身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玛格丽特的生态预警小说《使女的故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世界观。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出发,展现了阿特伍德对人与自然、男性和女性冲突的反思,为全世界的人类敲响了攸关生存的警钟。  相似文献   

14.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明确区分了政治国家和非政治国家,肯定了政治国家对家庭和市民社会的依存性,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国家必然同市民社会相异化的真相,提出要用一种崭新的民主制来消除这种异化。  相似文献   

15.
16.
道德本来是要成就人、成就德性、成就善的。但是,明清时期以传统礼教为核心内容的权威主义思想体系被官方意识形态强化,传统道德所蕴涵的主体性和仁爱精神被日益消解,体现近代取向的道德哲学和行为被视为异端,道德日益变为对规范的绝对强调,走向人的反面。《红楼梦》深刻批判了封建末世道德对人的物化与工具化、道德与德性的背离以及德行与善的背离等等道德异化现象,表达了道德向人回归、向德性回归、向善回归的憧憬,预言了以人为本的道德重建。  相似文献   

17.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她是一位具有生态视野的作家,其早期小说《使女的故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世界观。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对人与自然、男人和女人的冲突问题进行反思,试图说明人类只有走出征服自然的怪圈,才能重返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8.
阿特伍德借<使女的故事>来表达她对人与自然、男女关系、政治体制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而这种深刻的见解又依赖于大量简洁隐喻的作用.镜子就是这种简洁隐喻的一个突出例证.镜子及其引中物在小说中出现了20多次,寓意颇丰,大致可以归纳为6类,多层面多角度地映射出作者对世人所关注的问题的思索.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其小说《使女的故事》中对女性的压迫与反抗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但她并没有将自己的政治理念强加于读者,而是通过不同的叙事策略去激发读者对小说人物形象和主题内涵进行思索和追问。本文通过运用认知语法识解理论分析小说文本的语法特征,发现小说的双重叙事在语法层面的依据及其产生的阅读体验:顺序扫描和高详细度的语法特征突显主人公的心理视角,强化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和个体性,让读者对女性的反抗产生乐观的希望;总体扫描和低详细度的语法特征则创造了一种意识形态视角,在这一视角下,奥芙弗雷德的个体独特性和主动性被削弱,成为被凝视的客体,加深了小说的反乌托邦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20.
文章立足于生态女性主义基本理论,分析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使女的故事》,探讨这部小说所体现出来的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用以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以求引起人们对于如何看待女性,以及女性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