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唐时期文人通过诗歌唱和来抒情言志,成为一时风尚。其中,刘禹锡、柳宗元二人的唱和活动集中表现了二人共同政治命运中结下的深厚情谊。通过刘柳唱和诗的研究,可以把个性迥异但志趣相同的两大文豪的心路历程联系起来,两相对照,比单独研究个人诗作又多了一层深意,从而能更加深入理解在中唐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有志不获骋"的正直文人群体普遍的思想波动和人生感悟,极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令狐楚是中晚唐时期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学家。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三月,身为宰相的令狐楚因朝中宦官当政、党争激烈,主动请求罢相。四月,以检校左仆射衔任兴元尹并兼任山南西道节度使镇守汉中。令狐楚驻汉中一年多时间中与远在洛阳的刘禹锡、白居易鸿雁传书,多有诗歌唱和。  相似文献   

3.
清代诗人集会唱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也是研究清代诗歌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各类集会唱和伴随着遗民诗人的一生,从这些集会唱和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出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在甲申事变、南明灭亡和己未"博学鸿儒科"三次事件后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刘艳萍 《天中学刊》2013,28(3):88-93
北宋仁宗天圣、明道年间,在西京洛阳有一个以钱惟演幕府文人为主体的交游唱和群体,谢绛、欧阳修、梅尧臣、尹洙等文人都参与其中,其成员多为年轻文人,富有朝气,性格各异。这一文人群体的形成,既是由于文人们志趣相投,彼此推赏,也与钱惟演留守西京以及洛阳的时俗风气等有关。他们在洛阳举行了较多群体性活动,彼此间的诗歌寄赠酬和亦频繁而广泛,其交游与唱和具有一种明朗昂扬的情调,促进了洛阳诗歌和散文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刘禹锡(公元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 人,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刘禹锡于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后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据史  相似文献   

6.
刘禹锡是自居易的老朋友,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是他与自居易的唱和之作。诗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千古名句。刘禹锡的祖先是匈奴人,他家本不姓刘,直到他的七世祖随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才改成汉姓。也许就因为刘禹锡的  相似文献   

7.
这是公元八二六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由和州返洛阳,在扬州与白居易相会时的席间唱和。诗词唱和,此唱彼和,相互酬答,是人们特别是文人骚客由来已久的雅兴和礼节。唐代张籍有两句诗将即席唱和的情景写得十分生动传神——“闲来各数经过地,醉后齐吟唱和诗”。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刘禹锡二人同庚,晚年诗歌酬唱,关系密切,有《刘白唱和集》,并称“刘白”.刘、白二人交情甚笃,均曾经历过痛苦忧愤之贬谪.贬谪期间二人凭诗遣兴,诗歌创作数量大,各成特色.他们听闻贬诏,均心怀惶怖;他们贬途劳苦,均满心凄怆;他们身临恶境,均苦闷抑郁;他们位处闲职,均落寞彷徨.他们同样选择了坚守,选择了超越.但不同的是,白居易在六年的江州、忠州转徙中,辩识了穷通,安放了一颗“中隐”之心,而刘禹锡在二十三年的磨难中,锻造出一身豪迈,养就了排云碧霄的志气胸襟.“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诗穷而后工”,这“感动激发人意”的效果,何尝不是诗人之痛苦所换来?  相似文献   

9.
晚清文学家谭献一生交游广泛,参与了众多诗社集会、唱和联吟等文学活动。谭献在人生的各个不同时期均有文学结社及集会,其早年、中年的文学结社有切磋技艺,提高自我诗词创作水平的目的,晚年参与文学集会则因其文坛威望,具有指导同人创作的意味。  相似文献   

10.
六朝赠答诗大为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学集团的勃发.他们彼此之间唱和往来的创作交流,是赠答诗之所以产生的原动力,文人集团举行的文学集会活动的频繁开展为赠答诗的集体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场合,而且,文学集团对赠答诗的题材选择与艺术风格都有同气相求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教学刘禹锡《陋室铭》一开始,便有学生就其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主动提出这样的问题:刘禹锡是文学家,与他“谈笑”的人是渊博的学者(鸿儒),还比较好理解;而与他“往来”的不是没有学问的人(白丁),理解就困难了——这是因为在当时,没有学问的人(白丁)往往是穷人,即老百姓。“往来无白丁”岂不是刘禹锡瞧不起老百姓吗?  相似文献   

12.
中唐诗人刘禹锡在其23年的贬谪生涯中创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大多运用了比兴手法,但比兴手法的运用在前后期存在差异。贬谪前期的作品在整体上具有比兴意义,以朗州时期的政治讽刺诗为代表,怨刺意味较浓,且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重在比;后期作品在整体上含有深沉的历史和人生感慨,以《竹枝词》为代表,用语含蓄,辞旨幽怨,大多没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重在兴。  相似文献   

13.
元稹、白居易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向来以"元白"并称于世。二人自贞元十八年相识至大和五年元稹去世,唱和往来不断。文章试图从地理学、文化学、传播学等角度对元稹、白居易唱和诗进行剖析,认为诗人因仕历而产生的地理位移使他们的诗歌体裁发生了变化,并促进了地域间文化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14.
<正>诗歌教学本应该是感受美、感悟性灵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变成老师、学生都畏惧的教学内容。本次案例将通过课堂上学生对两首诗歌理解上的偏差,反思现在的诗歌教学中一些实际存在的小问题。一、案例叙述(片段)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是一首情感指向比较明确的诗,诗人与刘禹锡等人因参加永贞政治改革活动失败,都被贬为远州的司马,此时柳宗元登上高楼,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情愫。所以在分析这首  相似文献   

15.
清代诗人集会唱和活动十分普遍。其中绝大多数并非为结社而举行,与作为结社过程的集会不同,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著名戏曲家兼诗人孔尚任在扬州期间,举行或参加的大型集会就足以形成一个系列。对它们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不少饶有趣味的问题,总结出某些共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刘禹锡因与柳宗元等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被贬为朗州司马。刘禹锡在贬谪生涯中,长住在巴山楚水一带,他是个不甘心寂寞的人,在朗州十年间,常常吟咏诗歌,保持着乐观情绪。  相似文献   

17.
《莺莺传》、《董西厢》和《王西厢》载录崔张往来诗词书信,在内容、数量以及往来唱和的情况上,同中有别。《莺莺传》中往来应答的少,依韵唱和的没有;《董西厢》中出现了依韵唱和的情况;《王西厢》中则绝大多数是往来应答、依韵唱和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崔张爱情形态由单向过渡到双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唐诗人刘禹锡坎坷的一生中,长安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文章以刘禹锡谪居外省期间与长安有关的诗歌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诗歌作品内容、情感和诗人的心态,从而论证长安这一特殊地域与刘禹锡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苏洵、苏轼和苏辙在唐宋八大家之中占据了三席,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而苏轼兄弟间的真挚情谊则成为文学史上的另一美谈。苏轼苏辙之间大量的唱和诗即是明证。岐梁唱和只有短短三年,但在两人长达四十年的唱和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岐梁唱和诗,不仅在数量达到了两人间唱和诗总量的三分之一,并且留存了许多堪称经典的优秀作品,是研究二苏诗歌唱和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丘处机西觐成吉思汗,开启了蒙汉文化交流互渗的大幕。丘处机不仅将道教传播到了西域,更是将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学活动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他在往来西域途中,用诗词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既保存了珍贵的史料,也给道教文学带来了新的面貌。在河中府,他与耶律楚材、王君玉等人唱和诗歌,营造出传统的中原文坛向西延伸的"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