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作者罗贯中写道:“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大多人把杨修的死归咎为其“才”,有才没错啊!杨修是恃“才”才放旷的吗?杨修有什么才呢?让我们走进文本,重新审视杨修的“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教师在教学上越来越感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随着人们对文本解读的重视,文本解读有所发展,但也面临着挑战。固定与模式化的解读方法,需要有所创新。对于柳宗元《小石潭记》的解读,历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解读。本文试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细读《小石潭记》,对文中"日光"的意象进行解读,探析文中结构安排的妙处,思考作者情感抒发的缘由,深入探讨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3.
鬼魂叙事有着悠久的历史,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和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即是两部“鬼魂叙事”的的经典作品。两位作家都发挥丰富的想象书写了“冤魂”的自白,然而“话语”的世界同样是一个迷宫。在复仇和“人性本恶”的主题之下,老国王鬼魂现身的背后是被生者记忆从而延留人间的渴望,而武士死后借巫女之口的陈述让本就迷离的真相更加遥不可及。鬼魂叙事的限制视角和主观话语,催生了无限可能。莎士比亚和芥川龙之介通过各自的作品,共同表现了“言说”的力量和对生与死、真与假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有效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本我回归,在课改几年后的今天,使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众望所归的抓手。由于学科特点,我们开始了实事求是的基础工程——文本细读的探讨和研究,这一研究既是提高语文教师素养的急迫召唤,更是符合语文课堂改革的根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前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什么样的文本解读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文本细读是提高教师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是阅读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从这一角度来说,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也就是对文本解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楼翀 《小学语文》2008,(1):60-61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将相和》一课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是一篇编入语文教材几十年的传统课文,教师对于教材内容都相当熟悉。这样一篇老课文,如果我们重新细读,会对它的语言特色把握更准,人文内涵理解更深。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历来被几代人传诵所教,对这部现代经典散文解读也是异彩纷呈。本文从《荷塘月色》中选出三处地方进行着重详细解读,采取文献法、分析比较法等,并且结合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分析,以期从文本细读中得到一些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7.
正文本细读是开掘教学资源、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前提。如何进行文本细读呢?东西方的一些文艺理论均可帮助我们建立一些理论范式,文本层次理论即是其中之一。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包括四个层次:语音层、意义单位层、再现的客体层、图式化观相层;在这四个层次之上,还有一个"形而上层",即哲学层。曹明海教授将文本分为形式层(语体层)、再现层(语象层)和表现层(语义层)。下面就以曹明海教授的三层法为理论模型,对  相似文献   

8.
<正>李彬老师是一位爱动脑筋的语文老师,他教语文不愿意人云亦云,总要琢磨出自己的想法。这种做法成就了他的教育事业。他花了多年的时间做文本细读方面的研究并写了《经典文本细读津梁》一书,让我写序。写些什么呢?就写写我的心得吧。文本细读,作为解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在孙绍振、钱理群、王先霈等一批著名学者的大力提  相似文献   

9.
《雨中猫》是海明威运用“冰山”理论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细读,从貌似简单的故事情节中彰显出男女主人公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扣人心弦的思想交锋。  相似文献   

10.
文本细读,指的是从接受主体的文学理念出发,对文学文本细腻地、深入地、真切地感知、阐释和分析的模式和程序(袁行霈)。巴尔扎克说过,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优秀作品中的细节是作者长期的生活、情感和思想的积淀,是作者苦心经营的追求,是作者审美观察的凝练,不能正确解读这些细节,就不能直抵这些作品的内心。因此,文本细读,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已经不是一个接受不接受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怎么做的问题,鲁迅先生的《药》的经  相似文献   

11.
《淡灰色的眼珠》以在1957年遭到政治厄运后离开北京,65年到伊犁毛拉圩孜公社‘落户’的内地作家老王我为叙述者,见证并叙述了英俊健谈的马尔克木匠无力挽救病重妻子,最后孤老一生变得沉默寡言的故事。这个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斗争与冲突,但其内涵值得我们深深回味。  相似文献   

12.
《济南的冬天》出自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第一单元第二课老舍的作品,一直以来,无论中小学语文课文的编选如何变化,教科书中都有其一席之地.可见无论从教材编选者编写,或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方面,此文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以往的语文老师也是根据个人想法经验对这篇文章进行多样化解读,但也有很多一线教师直接利用教参进...  相似文献   

13.
以傈僳族民间口承文学为观察和分析对象,以"诗性叙事"的理论概念,结合傈僳族民间口承文学文本中的韵文叙述、诗意表达、民族个性做具体的分析,旨在对傈僳族民间口头传统诗性叙事进行梳理,以具体的文本分析结合民族的叙事语境,探究傈僳族诗性叙事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正对杨绛《老王》一课的文本细读,应抓住关键词语"不幸"与"愧怍"进行品析,已无异议。然而以往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却常常感觉不到"不幸"与"愧怍"。难道是我们心如铁石,变得麻木了吗?难道是教材选入《老王》只是因为杨绛的名声吗?再次拜读文本通过对"不幸"的相关链接,对"愧怍"的原因透析,我终于明白了杨绛的"愧怍"——她是至情如茶,老王的"不幸"——他是  相似文献   

15.
题记: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爱上自己祖国的文字,爱上这难啃的民族瑰宝。 一、文化语文:你的立足点在哪里 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因为汉字本身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表意性是它最突出的特征,它以其独特的意象结构直接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全部蕴涵。王尚文先生曾经在《语文是什么》一文中指出:语文应该姓文,文字、文章、文学,首先是文字。小学应该重在文字,不是“人、手、口、刀、马、牛”一个一个地学,而是通过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来学。  相似文献   

16.
文本细读一词,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欧美新批评学派。这一学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7.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蕴含着大量的民俗事象,通过解读文本,可以发现民间领袖在乡村的巨大威慑力,他们是族权与政权的结合;可以见到民俗乡约所形成的习俗惯制对俗民巨大的约束力以及俗民自觉恪守的虔诚;可以看到民俗禁忌被破坏后,俗民的恐慌与不安;同时还可欣赏到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信天游民歌,品味纯正的陕北方言俗语从而感悟到作者浓厚的民间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七个小说人物的叙述入手,从对话和独白的角度来解释《竹林中》小说叙事的魅力,试图在小说文本与民间故事以及电影文本的比较之中寻找小说《竹林中》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9.
一、文本细读切入点:由情入手散文是以表现作者个性化独特情感体验为核心的文体,因此,阅读散文,必须要对文章中饱含情愫的语句特别敏感,抓住了作者情感性的核心句就能切入文章内核,顺势提纲挈领式地解读文章。默读全文,圈划出本文中最能表露父子情深的句子。明确:我知道,父亲是一个好父亲,而儿子,却不是个好儿子(文章第7段倒...  相似文献   

20.
一、“出入无完裙”的言外之意 这一句在字面上很好理解:“儿媳妇出来进去没有一件完整的裙子”.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注释:“无完裙: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这是老妇人极言生活之贫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