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典阅读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通识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既要求通过课堂教学揭示经典文本所展现的传统世界,又要求以教师讲授和小组主题讨论等形式,使学生由对历史问题的关注引发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波伏娃的《第二性》体现了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中设置管理学通识教育课对培养高等院校学生的管理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高校实施管理学通识教育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营造教学环境、延伸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升通识课教学效果,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通识课的教学情况,然后分析了高校通识课慕课教学情况,接着论述了基于慕课的高校通识课混合式教学实施的意义,最后提出了基于慕课的高校通识课混合式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马伶 《文教资料》2021,(1):177-178
高校通识教育的文化本质决定了核心目标是传承人类文化与培养文化人,文学经典凝聚的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正契合通识教育的文化本质。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决定着未来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将经典诵读课程引入师范院校通识教育体系十分必要,如何建构经典诵读课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通才、非专才的天地,要求我国高校教育格外重视中国文明、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的大学通识教育,而国学巨著《论语》这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文献,以其内涵深刻、思想丰富、素养全面一直为后人所学习和效仿,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完好教材。所以,探索《论语》的新型教学方法,让大学生通过有效吸收与借鉴达到能近取譬的仁之方,是高校教师落实大学通识教育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6.
对于财经类省属高校来说,其法学通识课教育应有由三个层面构成的法学知识体系,即基本的法学思维和公正观念;与财经类专业相关的部门法主干知识;以及与财经类专业相关的法务常识。在这三个层面中,第一方面是任何高等教育中法学通识课均需完成的内容;第二方面是任何财经类院校法学通识课均需完成的内容;而第三方面则是省属财经类高校法学通识课所特殊偏向的内容。为了提高对这三个层次进行综合教育的成效,应当采取以下策略:首先要注重一般类法学通识课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其次要注重特殊类法学通识课教育的因材施教,最后则要在法学通识类教育的机构与人员配置上进行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素质教育的目的为指导,思考高校(尤其是三本院校)外国文学通识课的课程建设问题,从提高人文素养与外国文学教学的关系、教学现状的分析入手结合教学实践对于改进通识课教学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资治通鉴》的学术成就及其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入手,论证其在中国传统学术发展史上的不可替代性,进而分析此书作为大学通识教育读本的意义。将《资治通鉴》确定为本科生通识教育中原典研读课的研读文本,体现了当前大学本科教育中提倡学生读原著、读经典,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理念。研读《资治通鉴》,对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献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学术"经世致用"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而提升人生境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颜虹芳 《海外英语》2013,(9X):48-49
近些年,国内外著名高校纷纷倡导"通识教育",都提出以经典阅读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该项目借鉴以上做法,以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与Swain的"语言输出假设"为理论指导,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美文学阅读鉴赏课程。通过该课程提高民办高校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探索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0.
黄成  郑志群  王亚希 《文教资料》2010,(24):192-194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通识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桥梁引起了各类高校的重视。本文针对高校通识教育类课程教学的现状,根据通识教育类课程的特点提出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以期对高校通识类课程教学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7,(1):158-159
文章以开设《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类通识任选课的实践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以为国内高校开设实验类通识任选课的教学实践提供经验和示范。  相似文献   

12.
董颖 《科教导刊》2023,(1):100-103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计算机等为依托的慕课,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为高校通识类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方向。文章以“艺术概论”课程为例,探索基于MOOC的大学通识课程的建构,分别从课程建构基础、课程建构规定性及课程建构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慕课与大学通识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建构实践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张晶 《中国教工》2021,(3):28-29
目前我国高校的文学课堂主要由三类文学课程构成,即中外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经典课程。近年来,文学经典课程在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比例逐年上升,也有越来越多的文学经典课程成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力量。文学经典教育由边缘走向中心,由专业走向通识,不仅对于提升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宋芷 《文教资料》2007,(28):190-19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艺术通识课的设置是高校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通识课教材建设的程度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标准之一,在高校的发展中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就高校通识课艺术类教材建设与管理两方面工作的科学性进行阐述,以使通识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更符合学生意愿,丰富学生美感经验、陶冶学生的人文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5.
通识教育的质量提升是目前高校教研的焦点,选择占据通识教育课程核心地位的经典鉴赏类课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运用调查法、比较法与案例法等研究方法,探讨经典鉴赏类课程的课程群的规划与设计。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堂设置、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进行类课程群建构的研究。以期能对整个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引领我国通识教育走向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6.
开展通识教育成为国内高校的共识,艺术审美类课程因其开设时间长、贴近通识教育理念而成为各校通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独立学院中开设最为广泛的通识课类型,艺术审美类通识课在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效果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种种问题,文章试图从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层面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课。作为原理课教学的内容体系,原理课教材比较系统地概括了经典文本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此,把经典阅读引入原理课教学有其必要性。作为与文本的对话,经典阅读具有通过对话答疑解惑、理解现实和自我提升三个功能。在经典阅读中,要注重经典筛选、文本解释和现实观照三个环节。除此之外,我们在原理课教学中还应把握经典阅读与问题探讨的张力,善于把教材体系转化为问题体系,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展开经典阅读,进而增强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经典阅读,可以提高人们的感悟能力、理性判断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人的知识、人文和文明的整体综合素质。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经典阅读的开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结合个人开展经典阅读的实践活动,提出开展经典阅读的路径,总结经典阅读通识教育实践模式的经验,这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9.
黄一斓  颜林 《考试周刊》2013,(92):150-151
高校历史文化通识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要求,必须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文化通识课教学中,基于信息技术搭建历史文化通识课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多媒体化、教学方法网络化、课程考核方式信息化。高校历史文化通识课教学中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数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金课”建设是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财经院校的数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在传授数学知识与技能之外,对人文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研究针对当前教学范式过于专业化的问题,提出在数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中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育人定位,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和美育元素融入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从专业知识学习走向思维能力构建,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