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在他的名作《鼠疫》一书中曾这样描述过那些绝望的人们,起初他们充满希望,对鼠疫轻描淡写,盼望着恋人还能再见,家庭还会团聚。随着局势的严重,被孤立的人们开始绝望,行尸走肉一般不思不念,纵情娱乐,最后甚至失去了人所有的能力,包括爱的能力,思念的能力,梦想的能力……这是一个很悲剧的蜕变。  相似文献   

2.
绝望是一种存在状态,余华的小说中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情绪。80年代余华的绝望是鲜明且冷酷的,是愤怒且先锋的;90年代以来是从潜意识的绝望转向显在的绝望。这种绝望一直延续到《兄弟》,叙述也从表层的想象表述发展到更深的反抗意识。绝望映衬出作家的精神世界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3.
从散文诗《野草》出发,选取其中的六篇文章浅谈鲁迅在军阀混战时期内心不知前路何方,却于绝望中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鲁迅有明确的战斗目标,却不知道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同时他不知道打倒黑暗后是否仍是黑暗,这让他对自己有一份怀疑。由于这样的情感,他的内心饱受未来的希望与现实的绝望相互纠缠的痛苦,但是他最终有一份超越,抛却希望和绝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无所依靠地坚守可贵的战斗信念,独自反抗绝望,独自寻求前路,独自“向前去”。  相似文献   

4.
《野草》之于鲁迅,是一个特异的存在。与其说它是文本,不如说这是一次穿越精神绝望的生命行动。《野草》存在着一个自成系统的精神世界,鲁迅最丰富、最复杂的精神奥秘都隐藏在其中。《影的告别》和《求乞者》正式启动了死亡的过程,带领读者走向深渊,直至《颓败线的颤动:》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强烈的生的召唤,作者走出绝望却又进入了新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5.
黄娜 《文教资料》2010,(23):26-27
弗兰兹·卡夫卡的作品一直是评论家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卡夫卡的作品中呈现出的孤独、抑郁、困惑、徘徊、虚无和荒诞是他的主要艺术风格。《城堡》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品,更是体现了这些艺术特点。小说中的K经历了人生的荒诞,是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的真实写照。在荒诞的现实中,卡夫卡表现的不是绝望而是在绝望之中追寻希望的勇气,本文从分析荒诞入手研究卡夫卡,去探寻主人公在绝境中挣扎与奋起的勇气,这一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绝望的勇气,可以说是卡夫卡作品中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野草》是鲁迅个体精神复杂性最典型的显露,光明和黑暗、绝望和希望、出世和入世,这样的二元对立在《野草》中全面展开,显示出鲁迅精神世界的多层面。从谱系学角度读解《影的告别》,可以看到鲁迅的四重主要的影,也就是四种有生命力的精神:儒家,道家,佛教,西方式个体精神;这四种大的文化多元共生,取长补短,共生生长出鲁迅的精神。鲁迅在《野草》中显示出这样的两面性:绝望的虚无感与反礼教精神;同时他对传统文化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的名作《围城》,文艺评论界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对其主题的评说亦是见仁见智的众说不一。本文认为,贯穿作品全篇的根本主题是一种人生的绝望感。接着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画卷的分析,从绝望的人生、黯淡的爱情,令人绝望的家庭三个方面阐述了这种绝望感的具体表现。文章还从人物的精神个性,当时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形成这种绝望感的原因。从而提出,由于作品中的人物远离工农群众,远离火热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拘于个人生活的小天地,所以他们只能在灰色的生活中作绝望挣扎。《围城》的意义还在于告诫人们,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才会有真正的出路和光明的前程。  相似文献   

8.
正书中锦句1.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2.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3.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相似文献   

9.
正内容概要:《鼠疫》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小说讲述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发生瘟疫,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人不知所措。政客狂妄无知,掩饰诿过,甚至想利用灾难来获取利益;原来过着委靡不振生活的小人物,凭着黑市门路为人民带来各种禁品,突然成为城中的风云人物;百姓恐慌无助,每天都过着颓废生活。瘟疫城市被重重封锁,无人能够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鲁迅与奥地利的卡夫卡虽处于不同的时空,但是他们都能够超越时代语境,对人以及人的生存处境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并深刻地思考了20世纪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出路何在等问题。绝望与反抗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两个彼此矛盾的对立统一体。鲁迅与卡夫卡在个人经历、精神气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正是他们精神世界中的绝望与反抗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1.
正书中锦句1.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映。2.说人类行为有动机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  相似文献   

12.
<野草>是反映鲁迅精神现象的独特诗学文本.鲁迅的人格意志、黑暗与虚无、绝望与孤独的情绪都得到了象征性的隐喻书写.人格意志在鲁迅的精神现象构成中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主导因素.<野草>所反映的鲁迅心灵深处的黑暗、虚无、绝望与孤独,其实并不影响鲁迅的光辉,相反,恰恰是这些看起来消极的精神情绪,反证了鲁迅人格意志的坚韧,表明了鲁迅意志品质的独特,也正是依靠这种人格意志,鲁迅才能够虽携重负而仍能不息前行.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的中国,"呼唤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话题。我说过: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事业,没有理想主义精神,就不要从事教育,但我们又是在现实的种种矛盾、困惑中从事教育的。因此,在当代中国,培育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都是很难的,但我们仍要去努力,在绝望中挣扎。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呐喊》、《彷徨》中小孩子形象,分析了鲁迅“树人”的希望中蕴涵的反抗愚昧、反抗绝望的心灵指向,在“铁屋子”的现实“场”境中,“死亡”直逼生存,“树”而不起,从而承受为反抗绝望而必经的绝望之境。  相似文献   

15.
正书│中│锦│句1.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2.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3.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西方现代社会人们身处自笛卡尔始的理性主义时代却生存在一个非理性世界中,从而普遍产生的对世界的荒诞感出发.阐述卡夫卡这位诗人小说中体现出的绝望主义哲学,对摆脱人生痛苦虚无与荒诞的绝望,对宗教的绝望,时理性的绝望,以及对人性的绝望,对人类重建信仰的绝望和对人生的绝望和对幸福的绝望。他不相信这个世界会真的完全像理性所设计的那般存在.同时也因为他自身的理性而不能不怀疑和拒斥他本人仍有眷恋的宗教信仰而陷入一种两难境地和被迫处于一种荒诞而绝望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还记得艾略特笔下万物瑟缩、生机寂灭的荒原吗?他写的是一个唯有幻灭绝望、令人奄奄一息的精神荒原。恐怕很少有人记得了,因为繁复、斑驳的生活让人们忘却,而且世人一般都愿意做空心人,做彼此依靠着填塞起来的稻草人,舞在沉醉中,舞在精神的荒漠中。  相似文献   

18.
<正>在英语所有的音素中,schwa|(?)|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Schwa|(?)|是个中元音,发音时口随意半张开,牙床半开半合,舌头在口腔中处于静止状态,肌肉放松,发音短、由于|(?)|的发音性质(quality)而形成了它自己的作用特征:永远不重读.因此schwa|(?)|与单词中的非重读音节(unstressed syllable)和弱式(weak forms)的构成以及音的省略(sound omission)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野草》着眼于现实历史和个人生活,又超越现实历史和个人生活,传达出难以言说的苦痛和荒凉寂寞,以及源于心灵世界反抗虚无和反抗绝望的精神力量。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解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本质时加以发挥,提倡酒神精神说。《野草》中反复言说的向死而生的生命体验与酒神精神有内在契合。作品在梦境、醉意和大笑中展示出因与生命的荒诞和虚无做绝望抗争而产生的悲剧性美感。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野草》中塑造了一系列“过客”型形象——“过客”、“求乞”、“影”、“战士”、“死尸”等——构成《野草》独特的形象系列。“过客”是充满战斗精神、孤独而绝望地反抗着的战士形象,更是鲁迅本人精神人格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