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的人物和梦境,指出"太虚幻境"是作者理想女儿国的蓝图;警幻仙姑是作者思想和美学观念的代言人;秦可卿是作者情感理想的化身.本文还指出作者利用这个梦交代了全书纲领,预示书中人物的命运结局.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20,(1):147-150
国际畅销小说《荆棘鸟》叙事中读者与叙述者呈现美妙"契约"关系。通过全知叙事、限知叙事和人物视角变化,建立读者-叙述者和读者-人物连结。自由间接话语融合叙述者与人物双重价值体系,无引导性对话使读者与叙述者共观共评。叙述者评价、时间构思和空间标记构建与现实世界不同的两性关系理想国,女性立场吸引两性平等爱情观读者。读者与叙述者时而疏远,时而亲密,时而共观,时而共评,关系可谓美妙。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8,(3):62-66
"叙事作为修辞"是在"后经典叙事学"的语境下对叙事给予修辞性的解读,是通过小说的叙述结构、视角、时间、距离、声音等问题的指涉来理解叙事在叙述者、文本现象、读者反应之间的协同作用。巴金的中篇小说《憩园》,以小说中的人物"老黎"为主要叙述者,以"憩园"新旧主人姚家和杨家为叙述对象,通过多个次要叙述者的设立、多重叙述视角的切入、叙述空间和时间上的延展以及"抒情性"叙事策略的展开,使叙述声音呈现出"复调"特征,建立起三个叙事层面、多重对立的情感模式。  相似文献   

4.
景物描写,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由作者或叙述者直接描写景物,另一种是从作品里的某个人物的观察中写出景物。前一种情况,由于作者(或叙述者)是全知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他的观察点比较灵活,既可以从俯视角度,鸟瞰全景;也可以平视、仰视,从不同角度写出景物的各个细部。后一种情况,由于观察者是作品里的一个人物,他们的视角和视界(目力  相似文献   

5.
"叙述者"是叙事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叙述者既不同于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也不同于故事中的人物。国外叙事学家热奈特区分了第一人称叙述中的叙述者与人物,并定义了小说叙事的叙述层;巴尔对小说叙事的叙述者、聚焦者、行为者进行了文本分析;国内学者基本上沿用了国外叙事学家们的理论和认识。实际上,叙述层的发现对于叙述者与人物的区分非常有用——同一个叙述层里,故事中的人物与叙述者不能混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运用叙事学理论解读鲁迅小说《祝福》,为小说教学探索新颖的角度。本文从三方面展开:故事与情节部分,作者以"我"的故事为小说框架,祥林嫂的故事以"闪回"的形式呈现;叙述者部分,"我"是不可靠叙述者、圆形人物;反讽部分,作者以此拷问"我"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普林斯、布恩等人对叙述、叙述者及叙述接受者等理论角度,分析了约瑟夫·康德拉的《黑暗的心》。该作品的叙述角度复杂,叙述方式独特。在这部小说中,约瑟夫·康德拉采用了小说中的人物马洛,作为主要人物和事件的观察者、参与者和叙述者,使该小说更具有真实性。本文同时分析了小说中故事内叙述者和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叙述者、人物与隐含作者之间复杂关系的考察,揭示纳博科夫在处理叙述者问题时的独到之处.纳博科夫的不可靠叙述者不能简单地归入智力低下或道德败坏者之列.他的不可靠叙述者凭借着与人物的高度相似性,用高超的叙述策略来左右读者.看起来简单的《普宁》需要读者精细的阅读.  相似文献   

9.
《黑猫》是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创作的一篇惊悚心理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所讲述的事件折射出了小说主人公心理和行为上的畸形变态。因为叙述者的人格与隐含作者的道德价值观相背离,所以小说的主人公,即叙述者成为了一个"不可靠叙述者"。同时作者也运用了反讽与夸张的写作手法增强了小说叙述者的不可靠性,如此精心的安排,使得小说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约翰.奇弗的《游泳者》的歧义源于作品中各种表达不确定意义的语言机制。第三人称叙述者模式和第三人称人物反思模式的否定性叙述,分别表达了叙述者和人物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评价,体现了叙述者和人物的不可靠性;两种视角的转换体现了叙述者与人物对相同事物观点的对峙,增强了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W·C·布斯是首次提出文本叙述者分为可靠的叙述者和不可靠的叙述者理论的人,由此把叙述者的可靠性引入到作品分析中来。费伦对此进行了扩充,发展出系统的分类。本文对南非作家J·M·库切的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两个不同叙述者的可靠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费伦提出的三个轴的分类,得出其中的医务官叙述者是不可靠的叙述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赵财霞 《海外英语》2012,(6):209-210
短篇小说中叙述者的选取直接影响故事的讲述是否成功。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在其短篇小说中常常采用令叙述者"现身"这种叙述方式,使其小说妙趣横生。通过分析欧·亨利小说中的具体例子,该文认为在短篇小说中叙述者"现身"可以产生以下效果:一,发挥组织功能,控制故事情节发展;二,发挥评论功能,深化作品主题;三,发挥交流功能,使小说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13.
刘炜 《文教资料》2008,(6):29-31
海明威把自己的"冰山"原理定性为省略,文体学家们把海明威的风格特点归纳为语言表达的俭省,似乎海明威"冰山"原理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上的俭省.这实际上是个不等式.海明威所指的省略主要是小说结构和内容上的.在<太阳照样升起>这部小说中,杰克·巴恩斯既是回顾性叙述者又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之一,故事叙述者"我"所知的信息大于故事经历者杰克知道的信息,海明威通过省掉某些核心故事事件、通过屏蔽人物内心世界中涉及情感的部分达到使故事"深厚"的目的,这是其"冰山"原理的部分实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的小说《侯爵夫人封·O》为例,首先分析了文本内人物间"少即是多"的交际模式:从差强人意的口语到公开可信的书面文字,关掉了声音,屏蔽了身体,却达成了共识。跳出情节,不可靠叙述者的省略不语有效地刺激了文本与接受间的互动张力。媒介从信息源的一部分抽离成独立的他者信使,为更好传递信息而逐渐自隐的词在描述物的同时也定义了物。  相似文献   

15.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刀疤>中的独特叙述方式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颠覆"特征.小说中"刀疤"故事的叙述者将相互对立的人物身份对调,隐藏了自己叛徒的身份,以英雄的视角进行叙述,从而颠覆了正常的叙述视角机制,具有修辞效果.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者的不可靠叙述以及叙述接受者的间接干预,小说产生强烈的反讽.  相似文献   

16.
所谓视角,是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来观察故事".简言之,视角讲的是谁在看的问题.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艾丽丝·门罗的小说《家当》以1位中年女作家视角回忆姑妈艾尔弗莱达以及两人之间微妙关系,展现人物在错位的空间中的情感体验。艾尔弗莱达从乡村移居城市,家园空间的转换导致她身份困惑并尝试通过对家园空间的追忆和回归获得身份认同,却以失败告终;叙述者在压抑的家庭空间和不对等的爱情中自我空间错位而导致身份困惑,尝试在第三空间中重建自我身份。基于索亚的空间理论,结合门罗自身经历,对比两位主人公自我追寻之路结局得出:第三空间中自我探寻是解决门罗小说女性自我身份认同问题的合理办法。  相似文献   

18.
李婕 《文教资料》2011,(18):10-11
太虚幻境作为小说《红楼梦》中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描写,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以现实的一个极短的瞬间.将作品的主线、人物的命运、人物深层的心理变化与百年家族的兴衰缠绕在一起,借梦境深远而悠长地展现出来。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近年来,对于太虚幻境这一神话性构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者从太虚幻境一词的渊源、结构、宗教、哲学、美学等几个角度对这一内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罗布·格里耶的小说《嫉妒》隐藏了许多内容,不仅隐藏了中心人物,还隐藏了最核心的情节,这些都是由小说的叙事方式,由叙述者观察的位置和角度决定的.罗布·格里耶可能要告诉读者:所谓的真实、真相是不存在的,是无法弄清的,不存在传统小说中所谓的真实.  相似文献   

20.
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特别是近现代戏剧在时间和空间处理上有不同的理念和策略。元代家庭剧时间跨度较大,善于在时间的流程中展示家庭的兴衰变化和人物的命运;文本时间处理灵活,通过家庭人物叙述、折与折的转换和人物(演员)的上下场来完成时间的过渡和省略;重场戏则采取文本时间(演出时间)与生活时间同步,或大于生活时间的方法,使叙事重心突出。元代家庭剧对空间处理颇有特点,以家庭场景为中心,着力构建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家庭场景与社会、自然场景结合,社会场景一般由家庭人物引出;楔子或第一折里家庭家族中的重要人物都要亮相,空间确定和变换一般采用人物定场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