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不少经典小说中都有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然而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往往不能领悟到景物描写的作用。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品读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文本情节和人物特点分析景物描写,探究景物描写在小说中起到的特殊作用。在多角度赏析中,学生可以逐步发现景物描写能起到引入和过渡的作用,能促进小说情节发展;景物描写能起到烘托反衬效果,能突显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要明确小说这一文体,它的核心任务就是刻画人物,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本质性的东西。可见,人物形象与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便自然成了教学的突破口、切入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小说往往通过设置情节和环境来塑造人物的形象,使他们变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起来。各种手法、情节和环境等对于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6,(5):26-31
在小说中,人物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人物的形态来看,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分为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两类,圆形人物的艺术价值高于扁形人物。从人物与小说情节的关系来看,小说发展初期重情节轻人物,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人物的刻画、心理描写逐渐得到关注。从人物与小说的叙述者来看,有作者主导人物、人物主导作者和作者即人物三种。小说只有通过作者的修辞性介入,其中的人物才能生动起来,这样的小说才能算是成功的小说。  相似文献   

4.
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有罗伯·格里耶、西蒙、杜拉斯、萨洛特等,他们一致认为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导致小说艺术停留在滞后状态。所以他们提倡摆脱传统的小说创作观念,从人物、情节、时间、主题等方面予以创新,深入探索前人尚未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内心世界。可以看出,法国新小说有着独特的创作倾向,自成一派、独具特色。本文尝试研究法国新小说的创作魅力与特色,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说中有着大量“次要人物”,他们绝不是情节安排中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有着鲜明个性的审美艺术形象,甚至与主角之间休戚相关。抽离这些“小人物”,小说的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一、文本内部功能理解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价值,不但要从人物自身形象特征入手,更要看他们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联。即在文本语境中理解次要人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也就是人物在一定时间内的行动过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有的作品兼有序幕和尾声。在小说中,情节相对人物来说有更大的虚构性,专以一个人为模特的小说比比皆是,但以一件实事作为小说整个情节的则不多见。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通常是在充分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把与之相关的诸多事件综合起来进行塑造。小说的情节是因人而设的,没有人物就没有情节,而透过这些情节又可反映人物的性格。在阅  相似文献   

7.
小说的鉴赏,主要地就是对小说中典型的人物性格进行品味。典型性格是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丰满起来的;情节的设置和环境的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环境是人物和情节发展的舞台。没有环境,情节则不可能发生,人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鉴赏小说必须地将典型性格、故事情节、环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情节、环境和人物是小说阅读的三个核心要素。其中,情节更是小说的主体和基础。教学时,教师需要从小说的文体特色出发,引领学生在把握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参透人物背后所蕴藏的密码。教师可以从动静之冲突、整体之冲突、个体之冲突、亲情之冲突等方面引领学生感受作者设置情节的精妙,从而更好地提炼小说阅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小说篇目的教学内容,一般围绕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确定。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除了两处明显的环境描写,落脚点就在人物、情节上。至于情节,本文围绕于勒叔叔这一线索人物展开,通过菲力普一家子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可以简练地概括为"赶于勒、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因此,老师们会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作为小说的教学重点。然而,笔者认为,过于重视"小说情节是什么"而忽视"情节是如何被构思和叙述的",过于重视"概括人物形象"而忽视"人物是如何被塑造和刻画的",都是对小说教学价值的削减。小说"三要素",  相似文献   

10.
论小说创作     
如果可能,请别写小说。小说创作是一种非社会行为,一旦动笔,小说家会时刻为小说中的人物所困扰;而且,真正写起来,小说指南一类书籍并不管用。假如非写不可,那么,小说家需考虑是以情节为主还是以人物为主。如果以情节为主,小说家即在虚构的事情中间而非在所谓的真实生活中寻找人物的时候,抓住情节不放;如果以人物为主,那么,小说家则需对适于情节的某些特征加以强调,使人物在新环境中显得真实可信,从而赋予他们生命。小说家无论重情节抑或是重人物,都还要考虑以何种形式、何种风格呈现情节和人物的问题;当然,在优秀的小说家笔下,故事和人物本身会以最适合的形式出现。小说家应对形式、人物和语言保持一种敏锐的感觉。此外,小说家可能会对道德教诲产生迷恋。尽管应当通过作品给读者以教益,但是,真诚的艺术家并不能专注于说教。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专题阐释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可以多方位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还可以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此,小说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但是,现代小说往往会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和剖析,有淡化情节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正>如何引领中学生去接触并鉴赏《红楼梦》这样一部巨著,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发现中学语文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这篇课文时,习惯性从小说的"三要素",也就是情节、人物、环境来一一解读这篇课文,课堂教学程序也是从这几个方向去一一关联对应——先梳理情节,后剖析环境,最后分析人物。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确实是欣赏小说的三个着力点,但并不是每  相似文献   

13.
媒人是宋元话本小说中的重要角色,他们有着鲜明的群体特征,同时也是小说中的"结构性人物",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宋元话本中还有不同类型的说媒场景,说媒场景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话本小说市井氛围的营造和情节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张丽 《语文天地》2014,(12):13-14
在小说教学中,概括情节、分析人物、探究主题思想经常是教师擅长的三步骤,而"环境"要素常被"边缘化";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知道小说的三要素,但阅读积累有限,常热衷于新奇的情节与有个性的人物,也会忽略小说的环境描写。苏教版必修教材的课文编排虽然打破了传统按照文本体裁分单元的编写模式,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体裁特点,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不可回避的。  相似文献   

15.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运用散文体的语言,通过描写完整的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作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三者相互依存,构成有机的整体,共同为小说的主题服务,也就是反映某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文化心理等。其中人物是小说的中心,没有人物就没有小说。但人物总  相似文献   

16.
小说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搞好小说教学 ,关键是分析好人物形象。第一 ,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情节结构中进行分析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随着情节的展开 ,人物的思想性格也随之得以充分的展现。小说中任何人物的思想性格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逐步展现出来或明朗起来的。第二 ,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方面的具体描写来进行分析分析人物的肖像时 ,要注意分析人物的外貌变化和那些最富有特征的描写。在分析人物的行动时 ,要抓住作品中人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的表现来分析。在分析人物的语言时 ,要抓住…  相似文献   

17.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可以通过了解环境、分析情节、品味语言来鉴赏人物。  相似文献   

18.
理论家把小说里的人物分成不同的“形”和“态”.即“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动态人物”和“静态人物”,这对于创作和欣赏很有启发意义.与此相关.爱·缪尔《小说结构》的第一章.把小说分为情节小说和人物小说。古今中外都有一些小说重在情节的编织,作家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来安排人物,人物对事件的反应不是从其内在秉性出发,而是根据情节变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正>"情节"方面的内容几乎是高考小说阅读中必考的一个板块。众所周知,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有机地统一则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小说。在小说中,情节,"它主要是指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经历、各种矛盾冲突以及一系列能显示人物自身、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某种特定关系的具体事件。因而,广义上的情节就是事件,是作者根据一定的  相似文献   

20.
场景或场面描写,是小说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旨意蕴的重要手段.而且,场景描写是小说情节中最富有戏剧性的部分,可以将人物、事件、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让小说的情节更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红楼梦》中的场景描写非常突出,这些场景往往时机特殊、人物众多、气氛热烈,不仅可以突出展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特点,同时也便于集中揭示出人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作者往往通过对这些画面的描写,来寄寓或表达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意蕴,从而使场景描写更加意味深长.可以将鉴赏场景描写作为实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重要切入点,从作者传神的描写中领悟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