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普通话中的轻声是一种变调情况。它由于读得轻而短,所以就失去了原先的调子。语音学家研究得出普通话中的轻声由于前面字的声调不同,后边轻声的音高也有所区别。从西安方言具体的语音图谱中观察分析得出:普通话四声后的轻声在西安方言中音高也有所区别,大概排列的顺序为:阳平(35-24)——高;阴平(55-21)——中;去声(51-55)——半低;上声(214-53)——低。  相似文献   

2.
以往对普通话去去连读变调的研究可以归为两类:前字半降+后字全降类和前字半降+后字半降类。本文基于语音实验分析,将去去连读变调分为五种调型:Ⅰ类."全降+半降",后字尚未完全变为轻声字;Ⅱ类."半降+半降",后字已变为轻声;Ⅲ类."全降+全降",前后字轻重几乎均等;Ⅳ、Ⅴ类属于后重的词语,前字附着于后字,发音变短。  相似文献   

3.
说到词语读音人们往往想到语流音变现象中有关词语连读时的变化,诸如"变调"、"轻声"、"儿化"等。从汉语词语声学系统角度看,语流音变现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还有一个重要的词语读音格式也应重视。汉语词语既然有"轻声"的读音要求,与之相对的还有重音的读音要求,这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是被淡化甚至忽略的。近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普测)把词语读音格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林华(1998)的调素说和边缘调素脱落与异化理论对于理解或解释汉语语流变调现象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本文通过对天津话、保定话、深州话和吴江话变调现象的考察,认为(1)连读中异化变调的范围不限于低调,也可以发生在中调上;(2)异化可以是由低调变为高调,也可由高调变为低调,调型一般不变;(3)异化虽可发生,但不是必然发生.另外,考察中还发现,变调不限于前宇,亦见于后宇.在对此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现代汉语的轻读、轻声现象,似可视为后字变调伴随尾素脱落的一种历时性音变.  相似文献   

5.
常州方言属吴方言,从声调上可分为"绅谈"和"街谈"两种口音。本文基于赵元任1970年发表的《常州方言》一文中所记常州方言"绅谈"连读变调情况,与汪平1988年发表的《常州方言的连读变调》一文中所记常州方言"街谈"的连读变调进行比较,找出同一方言的这两种不同口音在连调上的异同,并从生成音系学的角度对常州方言的连读变调进行解析。本文认为常州方言的连读变调中存在扩展变调、语境变调等变调形式,由此探究常州方言连读变调现象的深层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讨论赣榆(青口)方言不含轻声音节的两字组三字组的连读变调。青口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有三种类型:A式是前字变调,后字不变调,B式是前字、后字都变调,C式是前字、后字都不变调。两字组变调形式主要取决于今音环境,变调后产生三个新的调值,而原有的上声调调值在连调后则不复存在。三字组的连读变调可分为延长型和连锁型。延长型分别是A式和B式的延长;连锁型是指三字组的第一字不是按第二字原来的调类变调,而是按第二字变调后的调值所属的调类变调,本文称为E式变调。本文还谈到了新老派语音在两字组连读变调方面的差异,指出新派连调呈现出向原有词型靠拢的趋势。全文分四节:(壹)声韵调,(贰)两字组连读变调,(叁)三字组连读变调,(肆)余论。  相似文献   

7.
本简要介绍全州桥土话两字组连读的变调情况。全州桥土话两字组的连读变调比较复杂,在两字调组成的25种类型中全都存在变调的情况。这些两字组的变调,前字变的较少,而且不产生新的调值;后字则全都变成较短促的中短轻声调[3]或低短轻声调[1]。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声学实验提取基频参数,研究了蒙阴方言的单字调和双字调声调模式。实验结果表明,蒙阴方言有四个单字调(2个降调、1个升调和1个曲折调),其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调值分别为213、54、24、41。双字调共有20种组合模式,连读变调发生归并后共16种。连读变调在前后字都有发生:阴平大部分情况变为只降不升;阳平作前字时未发生变化,作后字时趋于平调;上声变调情况最为复杂;去声在前后字中都基本未发生变化;此外,蒙阴方言双字调中单字调后接轻声的连读变调模式很有特点,前接单字调基本都发生了变调,后接的轻声调值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说到词语读音人们往往想到语流音变现象中有关词语连读时的变化。诸如“变调”、“轻声”、“儿化”等。从汉语词语声学系统角度看,语流音变现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还有一个重要的词语读音格式也应重视。汉语词语既然有“轻声”的读音要求。与之相对的还有重音的读音要求,这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是被淡化甚至忽略的。  相似文献   

10.
福州话连读变调域的构建机制分析对汉语句法-音系互动关系研究具有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意义。变调域的构建体现了形态-句法因素、韵律结构要求和变调规则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句法因素是借助韵律层级单位起作用的,不同方言点中起凸显作用的韵律单位以及参与韵律单位构建的句法因素具有类型化差异。福州话连读变调域研究中的修饰语和论元的区别、词汇管辖、制约条件交互作用等理论视角对其他闽方言点中的连读变调域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英语该类结构均由“主词+介词+修饰语”构成,遵循从射体到界标的语序;汉语的则均由“修饰语+的+主词”构成,遵循从界标到射体的视角,语序相反.英汉内向结构是不同的意象,其构建的视角不同.这种视角差异是由英汉语民族认知方式的差异造成的:英语母语者多采用“核心突破式”认知方式,而汉语母语者则采用“外围剥离式”的认知方式来构建意象.英汉语内向结构对射体和界标选定的一致性体现了语言的共性,而语序的差异是英汉语使用者认知方式逆向化在语言中的体现.对外汉语教学要以真实语料库为语言事实材料,从认知方式的高度来解释语言差异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陕西乾县方言属中原官话关中片方言,根据对乾县方言二字组非重叠式连读变调现象的分析,发现该方言的变调存在着几点特殊的现象:(一)在乾县方言二字组的九种连读变调中,当变调发生时,变调的音节大多是位于二字组右侧,而非左侧的音节,后字变化的频率远远超过前字;(二)乾县方言二字组连读变调存在着三种可能:左字变调、右字变调、左字和右字同时发生变调;(三)二字组连读变调出现因规则之间形成的反馈给关系而触发的音系不透明现象。文章针对乾县方言的以上特点,利用优选论的比较标记理论分析乾县方言二字组非重叠式连读变调规则的音系不透明现象。  相似文献   

13.
前人研究认为,寿阳方言平声不分阴阳;而方言调查显示,阴平和阳平是否合流可能存在人际差异。通过对寿阳方言单字调格局和双字词连读调模式的声学实验,可以检验这种人际差异是否具有系统性。实验结果表明:1.前人对寿阳方言声调的音系描写是可靠的,部分母语者宣称的可以区分阴平和阳平并不具备系统性。2.在寿阳方言的声调格局中,调长具有重要的区别性特征。3.寿阳方言高降调有两条变调规则:一是模板变调,在词末统一降低调阶;二是OCP变调,两个高降调并列,前一个变为低降调。规则作用顺序为OCP变调先于模板变调。  相似文献   

14.
凉州方言中,单字调有三个调类:阴平、阳平、去声。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归入去声,清、次浊声母上声字归入阳平,单字调上声隐而不现;但来自古上声的阳平字和来自古平声的阳平字,在连读时或是在轻声词中时,调值并不相同,即古上声在连读变调和轻声词中便显现了。  相似文献   

15.
连读变调的方向性是指作用在两字组的连读变调规律,在应用于三字组或三字以上结构时,其运用顺序或方向会出现不统一的现象。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天津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变调方向上的差异实际上是对标记性结构修复模式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声调稳定性与声调异化制约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串行优选论弥补了经典优选论的不足,从而能够描述和分析天津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尝试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重庆话叠音词的形态、语音和语义。按照词性的不同,重庆话叠音词可以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和副词性等四类。每类下面又可以按照构成的不同有选择性地分为从式、ABB式、AAB式和AABB式等四种形式。叠音名词和动词要读成前重后轻,叠音形容词和副词要读成前轻后重,且重音都与长音对应。叠音词连读后一般发生变调,尤以第四声连读变调最为明显,第二声连读后可以变调也可以不变调,具体因口音不同,第一声连读变调和第三声连读变调最不明显。构词韵律主要有双音步、[1#2]、[2≠1]和[2#2]等四种。各类重叠式大都不发生声母类化。叠音词在取义上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同义、多义现象普遍,语义色彩上大多数偏向中性或贬义。研究旨在更好地勾勒出重庆话的某些个性及与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7.
自主音段音系学认为,声调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汉语上声连读变调中,一方面,声调独立于音段层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语流根据其语义句法结构、韵律节奏和语义突显产生停顿,音段中音节的组合结构会对多音节上声连读变调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英语学习者都是在学习了母语的基础上学习英语的。由于汉、英语言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会导致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本文通过分析汉英语言文化的一些差异,论述了减少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的几个办法。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日语母语者和汉语母语者的认知差异,可以发现中日母语者在对外界事物和内心体验进行感知和表达时,认知模式具有显著差异。日语母语者倾向于基于主观感受的事态把握,而汉语母语者倾向于基于客观描述的事态把握,这种认知的差异使得中日母语者对于"内外"领域和会话合作也有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汉语习得者在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认知上的差异,促进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用墨西哥汉语习得者三语被试对图画与西、英、中等五种不同书写形式进行语义相同和不同的匹配识别实验。发现:西、英、中等五种书写形式与图画的语义相同匹配时,"西语词—英语词""英语词—拼音"以及"拼音—汉语标注拼音"识别加工的正确反映时和错误率差异不显著。西、英、中等五种书写形式与图画的语义不相同匹配时,(1)在识别加工的正确反映时上,"汉语词—拼音""汉语词—汉语词标注拼音"的识别加工的正确反映时差异不显著。(2)在识别加工的错误率上,"汉语词—拼音""汉语词—汉语词标注拼音""西语词—英语词"和"拼音—汉语词标注拼音"的识别加工的错误率差异不显著。墨西哥汉语习得者对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识别加工总体上遵循的原则是:(1)熟悉度原则;(2)从音到义原则;(3)在语义不同匹配识别中,汉字的识别还遵循着由形或由音到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