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绛先生的《老王》中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充满张力,从老王看自己、别人看老王和作者看老王三种观察视角,可看到三个不同的老王,而在作者与老王、老王与环境的复杂关系中蕴含着老王这个形象丰富的解读可能,也能通过作者外冷内热的情感进入文本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2.
《老王》教学可采取两种路径,一种是传统途径,细读课文,细致批注,对课文的线索、重点段落和结尾再三品味,感受人物形象,体悟课文主题;一种是创新路径,先用杨绛的口吻说说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再以老王的视角表达与杨绛一家相处的场景,形成“对话”。  相似文献   

3.
马志伦 《现代语文》2011,(6):110-111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记人散文,作者在写老王这个人物时,大多是用描写和叙述,很少议论和抒情,表现老王的"苦"与"善"都是让事实来说话,正因为如此,老王的不幸命运和内在的善良品质更耐人寻味了。  相似文献   

4.
本节课教学的一篇散文——《老王》,是杨绛的作品。杨绛的散文,大多朴实无华,用真实的笔触抒写着许许多多爱恨情愁,叙述着一个又一个小人物的简单而又深有感触的悲欢故事。写好这些小人物,有赖于杨绛的细腻与博学,而解读这些小人物,若只停留在简单的情节了解上比较容易,解读作者的文风则难。于是,我把杨绛的《老王》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放在审美的坐标中,引导学生去解读,去感悟。  相似文献   

5.
朱立春 《语文天地》2011,(24):52-53
背景:杨绛在《老王》中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把握人物性格,感悟人物形象,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老王和作者一家人的善良,关爱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6.
杨绛的《老王》是新教材中的亮点。作为新时期散文大家杨绛选入教材的第一篇文章,自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意,解读的文章也层出不穷。在2007年第4期的《语文学习》中就专门编辑了"读《老王》,  相似文献   

7.
《老王》一课的教学,大多数教师会引领学生围绕杨绛先生的"愧怍",从杨绛的品格精神、社会环境、杨绛与老王的社会地位等,几乎"全方位"地读出其间的深刻意义。在这深层的解读中,老王失去了鲜活与色彩,成了反衬杨绛先生"愧怍"的一个载体与符号。这样的一大教学困境,集中表现为文学主体、文道功用、读写相隔的聚焦错位。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实录】老师:散文具有"自我文学"的典型性。阅读写人散文,既要关注人物形象特点,也要关注作者的情感态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老王》,就由作者的情感态度入手,从细节处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和内心世界。请大家阅读全文,找出一句话,概括杨绛先生多年后回忆老王的情感缘由。生:文章末段中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师:杨绛先生基于一种愧怍的情感回忆  相似文献   

9.
本节课教学的一篇散文——《老王》,是杨绛的作品。杨绛的散文,大多朴实无华,用真实的笔触抒写着许许多多爱恨情愁,叙述着一个又一个小人物的简单而又深有感触的悲欢故事。写好这些小人物,有赖于杨绛的细腻与博学,而解读这些小人物,若只停留在简单的情节了解上比较容易,解读作者的文风则难。于是,我把杨绛的《老王》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放在审美的坐标中,引导学生去解读,去感悟。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第一个教学设计:第一印象。在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  相似文献   

10.
短篇小说《品质》,入选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与杨绛的散文《老王》一起构成“底层的光芒”板块。理解这篇小说并不难,但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存在问题较多,有的老师从“叙事艺术”的角度解读(《可靠与不可靠:〈品质〉叙事艺术浅谈》,见《语文学习》2012年第4期)  相似文献   

11.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佳作。作为教材,解读文章和课例在各类语文教育教学期刊上不断出现.老王形象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苦”和“善”。其中重要片段: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给杨绛先生.大多解读为表现了老王的淳朴善良和知恩图报的人性之美。近日读金易、沈义羚的著作《宫女谈往录》,发现其中“辞路”的情节与老王赠香油鸡蛋相仿佛.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恐怕也是“辞路”来了。而对老王来说,“辞路”表明的不仅是人性之善.更多的是一种尊严诉求。  相似文献   

12.
《老王》一文,在授课的时候,老师传统地都偏向 讲老王形象、“我”的形象、分析“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愧怍”。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流于表面,文本内容未使之动容。 故而笔者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老王的素养”、“杨绛的素 养”、“你的素养”,用素养带动思维品质。“老王的素养”意图让 学生知其人、明其德,了解老王友善的品质;“杨绛的素养”通过 分析“心上不安”来剖析杨绛的自我反省品德;拓展活动“你的 素养”旨在让学生在具体学习情境中,实实在在体会文本情感,并迁移至自我体悟中,从而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素养。  相似文献   

13.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尝试运用“审丑”理论解读杨绛散文《老王》中的“我”。认为一是作者故作冷漠,丑化自己,凸现老王的形象;二是作者突破“我”就是杨绛这个身份,化身知识分子的代表。《老王》中的“我”对于老王来说,是一个善良、清高的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位有良心的、坚韧、执着的、为了推动社会改变不惜丑化自己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4.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我想这句话并不仅仅适合于厚厚的著作,同样也适合于一篇短文。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就应想到"薄书读厚"。《老王》一文人物形象并不复杂,文字简约清淡,可谓"薄书"。文章把老王不幸的遭遇、艰辛的人生、金子般宝贵的品质和人世间最珍贵的深情,寓于平淡如水、质朴无华的叙述中。无论记叙事件,还是褒贬人物,都是悠悠的、淡淡的叙说着。读罢此文我们感动于老王底层劳动者的光辉的人性,更感动于杨先生一家人那悲天悯人的善良之心。看似浅文易读易懂,但要感受到经典的魅力,需要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老王》一文时,许多同学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文中人物的命运、文章的主题等内容上,而忽略了作者为表现这些内容而采用的艺术形式.施耐庵在《水浒》描写人物运用到的"由远而近"这一技法.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在对"老王"这一人物的描写上,借鉴到《水浒》描写人物的方法,真可谓匠心独运. 概括地说,杨绛先生描写老王用了四种描写手法:第一,由远而近:第二,由模糊到清晰;第三,由面而点;第四,由冷而热.  相似文献   

16.
杨绛散文《老王》有三处阅读难点,其中对第一处的理解最为关键——杨绛对老王临终前送香油鸡蛋时的外貌描写.散文“写实性”和“自述性”的特征决定了其阅读更须要读者“知其人”(了解作者),“论其世”(研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我们把老王和杨绛的关系放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并细读文本时,就会发现杨绛对老王临终前的外貌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文革中杨绛被扭曲的心理和人性.当我们实现了知人论世与文本理解的关联时,对《老王》一文中的阅读难点就有了合理的解读,对《老王》一文的理解也会更深入.  相似文献   

17.
张彦 《语文知识》2016,(5):23-25
最近,我听了几节《老王》的公开课教学,其中有语文老师对文章中"老李"这一人物的解读引起了我的思考。他们在课堂上总是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杨绛与老李的对话部分——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早埋了。""呀,他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相似文献   

18.
《品质》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诚实敬业的鞋匠格斯拉宁愿饿死也不降低靴子质量的故事,表现了底层劳动者高尚的道德品质。中国作家杨绛则通过《老王》讲述了自己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故事,同样展现了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善良淳朴的人格。通过《品质》与《老王》的比较研习,可以让学生感悟“人物”、“思想”在不同体裁的文本中所蕴含的意义,感悟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正>《老王》是杨绛于1984年写作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记述了自己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的杨绛已年逾古稀,却对一个逝去多年的三轮车夫念念不忘,他们之间的情谊在那个特定年代下显得那么渺小却又弥足珍贵,文章读来字字句句平淡朴实,然而,通过王君老师的解读,相信每一个到课者都或多或少领悟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厚谊。王君老师对《老王》一课的解读,有着一个女性教师的细腻与温情,又怀着  相似文献   

20.
<正>《老王》是著名作家、文艺翻译家杨绛写的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不少版本的语文书都有《老王》这篇文章,统编版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原人教版放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苏教版竟然安排在高二年级,不同年级教《老王》,该教到什么程度?文本解读的"度"在哪里呢?从备课开始,到教学结束,我一直在思考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