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实说是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要思想,源于中国老庄哲学的"无有"论和《易传》的阴阳论。其主要内容为:文学创造活动中的虚实转化,即文学构思中的化实为虚和文学写作中的化虚为实;文学创造活动中的虚实相生,即以实带虚和以虚明实;文学活动中主体的虚静心态。对虚实说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文学作品本身虚实的统一,更不能单纯理解为文学创作的一种方法,而应从老庄哲学的本义出发,从宇宙观的角度进行理解,即虚实统一是贯穿于文学活动全过程的,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另一方面,理解虚实说还要注意,虚实统一,重在"虚"上,以虚统实,乃其内质。  相似文献   

2.
"虚实",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范畴之一,先秦时期老子就认为宇宙万物是"虚"和"实"的统一。汉印延续的时间长达数百年,厚重的文化积淀,无数匠工的创作实践,在汉印中早也渗透了老子的"有""无""虚""实"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诗歌和书画一样,要讲究虚和实的结合。所谓"实"主要指逼真反映现实的部分,"虚"则是通过联想、借助艺术手段表现的部分。二者有机结合。会使诗歌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虚实结合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实写虚,二是以虚写实。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传统的观念因子、意识结构乃至核心价值发生剧烈的动摇变化,西方"人民"话语以及西方现代人民观念的一些基本要素或理念先后被引入中国。在国人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期许中,"人民"不仅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高频词,也成为文学持续关注的对象。而由此凝聚的"人民话语"则成为当时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核心话语,不仅影响、牵引着文学的主题、观念和思维的现代转型,也制约、驱动着"现代性"文学的生产、组织和传播等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刘勰《文心雕龙·总术》:"才之能通,必资晓术""术有恒数",明确肯定了写作有一定的法则。那何谓虚?《尔雅》:"虚,空也。"何谓实?真实,实在。虚与实是相对而言的。文学艺术里的虚与实,理解丰富——文章内容为实,主题为虚;内容上具体描绘为实,抽象议论为虚;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当前为实,过去未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正如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所说的"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在初中生记叙文的写作与修改上,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参透  相似文献   

6.
掌握虚实结合的辩证法,把虚与实辩证地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像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7.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活跃时期,教育观念、办学体制、育人模式等都在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这就要求校长必须具备敏锐的战略眼光和锐意改革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艺术,主动应对挑战,处理好各种关系。一、虚与实一名优秀的校长首先要务虚,即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  相似文献   

8.
<正>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1)虚幻世界和梦境;(2)想象和回忆;(3)设想之境。"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从而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它不仅能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还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雨霖铃》是柳永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词,这首词描  相似文献   

9.
<正>虚实,就意境创造的特征而言,"虚"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实"就是意象的组合而形成的实际境界。中国传统绘画最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虾,白纸上除了鱼、虾,似无别物,但欣赏者却能感到碧波浩渺、鱼虾灵动的意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的众多评点本中,陈士斌评本和李卓吾评本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版本,这两个评点本对于小说虚实理论的阐述,包括三个层次,即"实"———"虚"———"虚以喻实"。具体而言,"实"指生活真实,是评点者关于反映现实生活的理论;"虚"指艺术的想象,是评点者关于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艺术想象的观点;"虚以喻实"是指评点者认为立足于生活真实,通过艺术想象创造出来的艺术真实同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上帝给了史铁生苦难的同时,也成就了他的文学。他对人生、对生命的理性思考,使其文字具有了巨大的文学张力。《我与地坛》第三节,作家对四季的形象化表达把文学的以实写虚、以虚写虚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2.
从辩证的角度讲,"虚"和"实"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将虚实恰当地运用于班级管理,可为我们的工作添彩. 抓卫生,实促班风 有位班主任是这样做的:接到新班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他没有像很多班主任一样热情地与学生打招呼,而是一声不吭地先绕教室巡视一圈,然后迅速走上讲台,开始对巡视的结果进行通报,教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中的"实"是指图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当年齐白石以虚实相生之法为老舍先生创作了一幅水墨画《十里蛙声出山泉》,构思巧妙,传为美谈。文学作品中的"实",是指文中出现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指眼前尚未发生的情景,或已经消失的情景,或幻想中的情景,或作  相似文献   

14.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歌重要的表现技巧。诗歌中的"虚",指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的虚象、虚物、虚景、虚境;诗歌中的"实",指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  相似文献   

15.
在1127—1279年这一北宋散文经典化的重要时期里,"三苏"阐述经史思想、政治观念的策论类文章得到了文学选本的突出重视,"三苏"在散文经典体系中的并称也包含了"苏学"的因素。苏洵、苏辙散文的经典价值更明显地依托其学术性内容。作为"苏学"的起源,苏洵散文被这一时期的知识精英建构为包含内容思想、写作技法、风格个性等多重维度的文学经典。苏辙散文主要凭借其史论类文章的思想观点受到广泛关注,其论点中与儒家正统观念相契合的成分得到了理学家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16.
诗歌的语言、艺术手法、艺术形象、思想内容是进行诗歌鉴赏的四个重要板块.其中,诗歌的艺术手法是在基本把握思想内容之后对诗歌的精妙之处所作的进一步品味和感悟."虚实"是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予以重视.下面笔者针对这一艺术手法的教学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供同行们批评指正. 首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明确"虚"与"实"的概念. 在诗歌中,"实"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景."虚"则是运用想象、回忆、联想所塑造出来的虚境,或者是由实写所传达出来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然而,面对灵活多样的诗歌鉴赏,只凭借这些繁冗复杂的概念来指导学生,很可能起不到太好的效果,那么就需要我们把概念的讲解落实到日常教学中.  相似文献   

17.
"虚""实"的概念,源于老子哲学。后来庄子在《天地》篇寓言中提出"象罔"的概念。"象"是"形","罔"是"无形","有形"为"实","无形"为"虚"。我们认为"实"与"虚"不仅仅指有形无形,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此为实,彼为虚;近为实,远为虚;静为实,动为虚;具体是实,抽象是虚;鲜明是实,模糊是虚;充实是实,空灵是虚;正面是实,侧面是虚等等。而"实"与"虚"又不是独立的,是相互作用、辨  相似文献   

18.
【技法指津】虚写与实写是人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虚,多指空灵超脱或能引人生发联想的笔墨;实,指真实具体的描绘性文字。虚并非虚无飘渺,而要依托于一定的实;实也不等同于将生活的场景原样照搬,而是艺术再造的实。我国古代著名的小说评论家金圣叹认为:诗家写景"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这其实是说写诗作文需要虚实结合。请看《三国演义》中对关羽"温酒斩华雄"的一段精彩描写:  相似文献   

19.
<正>虚实相生,即虚写与实写相结合。在这里,解释"虚写实写",可能大家难以理解,也难解释清楚。我们主要了解虚实结合到底包括哪些。下面结合鲁迅的《社戏》谈谈粗浅的认识。第一眼前与想象的虚实虚实结合就是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实"就是实物、实景。眼见为实,心想为虚。比  相似文献   

20.
虚与实是文学艺术广为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虚,多指空灵超脱或引人产生联想、补充的笔墨;实,指真实具体的描绘文字。它们是一对矛盾的辩证统一体。“虚”并非是虚无缥缈,而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实”;“实”也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实,而是艺术再造的“实”,导向一定的“虚”。构思行文过程中.虚笔与实笔兼使,二者密切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种技法即所谓的“虚实相生”。我国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论诗有言,诗家写景“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这其实是对诗“贵虚实见意”的强调。所谓“写得太实则无诗”,此理也同样适用于写作中,请看《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的精彩描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