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现象学     
《宁夏教育》2009,(2):80-80
教育现象学(有的称为“现象学教育学”)发展于20世纪40年代,70年代开始在北美教育学领域形成现象学研究传统,并在加拿大得到很大发展。教育现象学开创人:加拿大埃尔伯塔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梅南。  相似文献   

2.
关于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学券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教育券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学券制是一种提高教育效率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应遵循适度平衡教育与市场之间关系的原则、区域差异的原则和在动态中完善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唯识学与现象学都站在认识论的立场上,对自我之“境”即对象世界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理性主义的独特诠释,并在人的心识功能和意向性构造研究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全新方法论,显示出唯识学与现象学对人类理性反省极高的智慧和理念,对于开发人类心智、启迪思维具有重要现代价值。通过比较,虽然二者在目的论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但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可以互为补充。现象学由于在认识发生论上没有建立“种子”说和“阿赖耶识缘起”论,故无法对意识发生的根源及先验主体性的本质作出更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学生评教与以学评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评价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兴起,60年代兴盛于西方世界并传入我国。这些学科虽然在我国发展已有20余年,但理论研究的进展不大,学科的成熟度不高,与我国广泛开展的教育评价活动很不适应,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师生关系的最基本方面只能是教师教,学生学。说学生是主体,那是说学生是学的主体,是自我教育、自我体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体,而不是说学生是教的主体。教学须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考虑学生的兴趣,都不意味着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该实行以学评教为主,即以测验学生的成绩高低来评价教师教得好不好。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哲学理论的现象学;二是作为研究方法的现象学。作为方法的现象学表达的是一种研究的"思维态度"或"思维方式"。现象学作为方法首先被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现象学方法被引入比较教育研究领域,打破了比较教育研究一直以来实证论独占鳌头的局面,为比较教育研究范式走向多元融合的开放道路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周晓  张宁 《职教论坛》2007,(24):42-43
构成学作为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视觉设计基础,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传入我国,当时各大艺术院校都将构成学教学看成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20多年来构成学可以说一直是艺术设计学科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课程,构成学知识和原理,能够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尤其对服装设计等相关专业设计的造型艺术的构思创作、造型制作等专业知识有着密切联系。随着时代发展社会需要,如果能够突破当前我国构成学的一贯传统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色,大胆改革,便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创作的灵感和可操作性,提高理论能力和实施能力,提升构成学的实质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在西方盛行,其后迅速发展并传入我国。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回顾和总结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及几种主要教学模式,对于当前的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昝旺 《林区教学》2013,(1):103-104
休闲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西方逐渐传入我国以来,对于它的内容体系研究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少之又少。如果按照目前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将阻碍休闲学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访谈法对休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描述,并运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逻辑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对休闲学学科体系进行尝试性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PSC)的理论基础之一——中介语理论我们认为,中介语理论是PSC(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基础之一,这可以从PSC所测试对象的语言性质分析,以及PSC等级划分和等级标准制定所依据的理论分析中得到验证。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外语教学学科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赛林格(L.Selinker)于1972年在他发表的题为《中介语》的论文中提出。西方语言学家普遍认为,中介语理论的产生使20世纪70年代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介语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北京语言大学的鲁健骥…  相似文献   

10.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是20世纪世界心理学宝库中颇具特色的瑰宝。该理论主要涉及彼此间有机联系着的有关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活动说、中介说和内化说。这一形成于本世纪初的心理发展理论在70年代传入西方后,与建构主义思潮融汇,产生了作为建构主义重要范型之一的“社会建构主义”。本文将扼要阐述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的社会建构主义作一个简介。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中国的教育管理学研究,肇始于1840年以后的西学冲击,发展于洋务运动前后日本教育管理学的传入。1898年,光绪帝下诏变法,谕令书局引译外书,许多日本书籍传入国内。20世纪初叶,各类新式师范学堂纷纷设置教育管理学课程,国人亦开始编写相关著作。20世纪20年代起,转而效仿美国,美国的教育管理学著作接踵而来,于30年代达到顶峰。至20世纪40年代,终至走上本土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教育管理学逐步生长,各类著作中更是闪现出立足本土实践的宝贵思考。  相似文献   

12.
包利平 《学子》2013,(10):34
1前言"街舞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的黑人聚居区,它是一种民间舞蹈,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黑人青少年,是美国黑人"嘻哈文化"(Hip-Hop)的组成部分。由于这种舞蹈出现在街头、不拘于场地器械,所以称为街舞,并且具有极强的参与性、表演性和竞赛性。美国纽约和洛杉矶是街舞的两大发源地。街舞也称"Hip-Hop".我国街舞运动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与国外一些国家比较有一  相似文献   

13.
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钢琴教学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Theory ofMultiple Intelligences)。这一建立在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之上的新型智力理论所倡导的"智能多元化"的观点,打破了人们对于智能的惯性思维,在教育领域引起了极大反响。越来越多的各国教育工作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多元智能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之后,对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分支,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其价值取向在重塑钢琴教学价值目标,拓展钢琴教学内容价值基础,丰富钢琴教学方式的价值追求,凸显钢琴教学的全面性几方面产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是在女权运动的第二次大浪潮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该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至今20多个年头,作为一个外来理论,它先后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以及兴盛期。然而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日渐兴盛的同时,也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处境之中。不同的起因不同的背景,造成了理论移植后的“水土不服”,原本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看文学了解世界的视角,却不知何时又沦为“被看”的她者。原本是为女性提供言说自我的方法,却不知为何又成为“被说”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清代赋学是对此前历代赋学的总结与发展,对赋学史上的诸如古、律赋之争等重大的赋学理论问题均作出了理论阐发,并建构了富有体系的律赋理论与古赋理论。回顾评述清代赋学研究的状况,总结其成绩与不足,这对未来的清赋研究无疑是必要和有益的。本文主要从国内与域外两个层面,从20世纪初至80年代及80年代以来两个时段对清代赋学研究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6.
何婷 《华章》2011,(20)
艺术歌曲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传入我国,并于30年代发展成熟.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内容、题材、语言、结构等方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7.
德国教育人类学的孕育和发展深受生命哲学、精神科学、现象学、哲学人类学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哲学家康德、狄尔泰、博尔诺夫等人在德国教育人类学成为一门专业研究领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继承了发端于20世纪初的精神科学教育学的衣钵,是精神科学教育学学派的一个分支,在20世纪70年代其影响达到巅峰,并对俄罗斯、荷兰、加拿大等国的教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现象学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中国,但接受和发展相当缓慢,直到90年代,现象学的全面译介和研究工作才正式开始。当前的现象学研究主要在文本探讨、现象学与本土传统思想的比较研究,以及现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三个维度上展开。这些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展望未来,现象学有可能在经典阅读、早期现象学...  相似文献   

19.
极具冲击力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了课程的过程价值,突出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上的作用,突出了体验的意义。这是历次课程改革所不具有的举措。一、作为过程的课程20世纪70年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是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研究,它倾向于把课程看作是“学校材料”,认为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程序。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史密斯、斯坦利与肖尔斯的《课程开发的基础》,经20世纪60年代塔巴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到20世纪70年代坦纳夫妇的《课程开发:理论到实践》,泰勒研究取向获得进一步完善,并逐渐在课程研究中占统治和控制地位。这种研究倾向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来探究课程的规律与程序,属于“工艺学模式”,在它看来,课程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是“价值中立”的。自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不再局限于对课程开发技术的争论,而是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来寻找课程的意义。这是一种“理解”取向的课程研究,该倾向的课程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表现为“概念重建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课程领域广泛运用现象学、解释学等哲学社会学理论对课程进行探究。这些理论倾...  相似文献   

20.
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后,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对高等职业院校的音乐教育课程进行设计,并对该课程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使音乐教育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凸显其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