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乱时期的爱情》堪称是一部充满啼哭、叹息、渴望、挫折、不幸、欢乐和极度兴奋的爱情大全,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小说的美学特征集中展现在三个方面:从审美着眼的对象来说,作者以阿里萨和费尔米娜年轻时未修成正果的爱情持续到生命的终结,是对命运和现实的反抗;在审美表现的内容上,小说尽可能展示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在审美表现的方法上,荒诞手法、幻象的有意书写和文本内部张力的显现正是对爱情的另一种理解。  相似文献   

2.
罗萍 《华章》2011,(17)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了一对恋人跨越半个世界的爱情,本文着眼于时间跨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不同时间轨道上,展示了不同的爱情与死亡.文中人物的生命形式或以死亡来结束,或以爱情来结束.马尔克斯笔下的不幸爱情与死亡均源于生存意识的社会孤独感.马尔克斯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社会孤独感所透露的并非是对社会绝望,对人生悲观,将人生看做是奔向死亡的过程,而是体现了对生命浓烈的爱.  相似文献   

4.
5.
通过《霍乱时期的爱情》作品中三个不同人生阶段的三个爱情样本(梦幻之爱、现实之爱和理想之爱)的分析,揭示了不同情感模式对现实情感问题的解答,作品中爱情的多样化版本为现实生活提供了情感问题的多重思考和启示,如初恋成功率较低的凝视点中“爱情伪装”是一个重要概念和不可忽视的原因,现实婚姻里爱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替换和转化成了宽容和恩情,而实现爱情就是对生命的执着等等;同时,从爱情标准的多样化、疫情对爱情的影响、生活与诗意的关系三个方面探讨了爱情多样化对当下生活产生的现实意义。以此,探寻了爱情、婚姻和生命三者之间相互关联、转化和超越的内在关系,并为当下疫情时代的爱情提供了比对和参考价值,说明了生活与诗意皆为人生意义的构建,并非矛盾对立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关于气味的描写贯穿全文,其主要作用有诱发心理活动、强化时间记忆和丰富叙述效果。小说中的气味根据诱发的心理活动的不同类型,分为"香""臭"及生理性气味三种。费尔米纳身体的香味被阿里萨逐渐审美对象化,成为了两人爱情的象征;而带有香味的爱情记忆,又在时空距离的扩大中不断得到强化。超乎常人的体味感知力不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一环,也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效果。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讲述了一个无名黑人追寻自我身份,却最终发现自己是一个“看不见的人”这样一个故事。文章从拉康理论的视角来解读《看不见的人》,指出主人公的经历其实是一个追寻自我理想。并在理想破灭后回归“真实自我”的旅程。“看不见的人”则是主人公自我异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故事从一场葬礼开始,以船上的永生永世的爱情誓言结束。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色彩,揭示马尔克斯笔下拉美地区的女性、爱情观和其人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9.
10.
《黄鸡白酒》为我们呈现出后现代社会中那些受欲求驱使而被扭曲、异化的灵魂,小说中的主人公春婆婆是异化世界里唯一能保持纯真之心,活在自己想象界中的逆行精灵。对于春婆婆的形象,迟子建倾注了自己心灵的过往、感悟和憧憬,或者可以说,春婆婆就是迟子建为自己构建在未来的一种影像。  相似文献   

11.
《高老夫子》中有很多象征的寓意。以往研究往往从文化批评层面来解读,本文则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的学说来解读高老夫子虚伪的自我形象,但伪自我的面具被撕破,高老夫子压抑的性欲和物欲最终全面爆发,最后分析了新旧交替时代中以高老夫子为代表的披着五四新思想外衣的伪君子们的知与行新与旧的矛盾特征。  相似文献   

12.
站在民间立场审视历史,站在理性的立场批判历史,超越历史。针对历史的偏离提供了"文革"历史的另一种记忆,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对"文革"历史记忆进行了全新叙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书中关于爱情的种种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爱情这种人类原始情感出发去探寻生命的奥秘以及生存的选择方式。同时也注意到爱情伴随着的各种痛苦体验与悲剧元素,力求从这些要素中找寻爱情的奇妙所在。  相似文献   

14.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与乔伊斯和普鲁斯特并肩的文学大师。《到灯塔去》创作于1927年,是一篇准自传体的意识流小说。拉康在"镜像阶段"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个三元组的概念: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基于此,尝试运用此理论对小说《到灯塔去》进行解读,依照拉康理论,在"前镜像时期"里,主人公莉莉快乐地享受本性生活;在"想象界"里,她沉浸在拉姆齐夫人逝去的痛苦中;在"象征界"里,莉莉终于明白爱有一千种形态;最后,她与"实在界"不期而遇,她已看到了最美好的景象,进入了另一个境界。从这个视角上审视《到灯塔去》,将哲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相结合,从而得到全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继《百年孤独》之后的又一力作。面对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人性中的贪欲、信任危机的爆发、阶级压迫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作者通过法律道德的惩戒、信任体系的重建以及权力体系的消解等方式对人性进行救赎,希望推动法律道德体系的进步,人际信任关系的重塑和平等社会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五年,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出版.这是作者继《百年孤独》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者近40年文学生涯中创作的第一部专门描写爱情的小说.故而作品问世后,引起了全世界文坛的注目.哥伦比亚著名评论家安东尼奥·卡瓦耶鲁评价《爱情》“是一部完美的爱情专著”.有人称之为.我们时代的爱情大全”,甚至有人誉之为”一部充满哭泣,叹息、渴望、挫折、不幸和欢乐的爱情教科书”.我们认为,马尔克斯的《爱情》仍然关注着拉美人民的生活与历史.注意刻画、描述生长在那片土地上人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爱情与人性的执着思索.他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场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爱情悲剧,以现实主义的悲剧感和直面现世人生的真实性,从主题到题材,从结构到风格实现了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运用拉康式的解读,对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进行欲望表征缺失的揭示,将海明威所要表达的那种无意识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缺失显现出来,其所要体现的缺失表征指的是老人对于博爱、永恒和渴望的缺失,将这三个方面的缺失经由开放性的交汇重叠之后,将海明威其所具有的基本人生观进行构建,让人们对真实性的存在能够得到更加客观的认识,从而将其所要表达的无意识欲望中所具有的深层底蕴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18.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诺贝尔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爱情小说,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大多学者以男主人公的爱情观为出发点研究分析这部小说。本文从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出发,对小说女主人公费尔明娜做出的伦理选择及其原因进行解读,重点剖析费尔明娜对阿里萨从爱慕、放弃,到最后重新相爱的三次伦理选择,分析其原因为伦理道德的束缚。同时,该书也揭示了作者马尔克斯对待爱情的态度,即真正的爱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哲学问题,也是近现代文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著名波兰裔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经典短篇小说《秘密的分享者》中,主人公年轻船长在他人的影响下找回真正意义上船长身份的历程就典型地反映出了个体的主体建构问题.研究表明,年轻船长通过逐步地社会化最终建构了一个拉康式主体.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入手,以三维世界结构来对《相似形》中的主人公松山明子进行分析,从而寻找松山厌恶自己女儿,厌恶母亲角色的原因,进而分析她如何在男权社会下对传统母亲形象进行颠覆,最终丧失理想之我,异化自我,以自身的不幸来传达出需要重建当代女性精神家园的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