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学者在从事中西阐释学比较研究时,理应时刻关注西方汉学家的相关研究成果。文章试从汉学家宇文所安的研究中找寻一些对中国学者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经历了初唐和盛唐的历史变迁后,晚唐诗的总体特征显示出了相对独立性。著名汉学家、翻译学家宇文所安所著的《晚唐诗》英译本,一方面考虑了西方读者的反应与感受,另一方面也兼顾了晚唐诗中的独特美学因素。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分析《晚唐诗》英译本的中英文美学特征,以英语读者的视角辨析宇文所安使用的晚唐古诗英译策略,以期对此类古诗的翻译和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典籍是承载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典籍英译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增强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本文探寻如何将英译出来的优秀典籍传播出去,让典籍翻译工作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典籍汉英翻译的实践中,频繁出现的数词问题可能给译者带来翻译困难.明确古代汉语中数词的划分标准,分析这些数词在源语文本中所担任的句子成分,比较数词在作为源语的中国典籍和作为目的语的现代英语中不同的语用功能,有助于确保典籍英译中数的正确转换.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纪,是东西方文化互学互动的世纪。典籍英译对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保持中国固有的文化身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美汉学家宇文所安用他诗性的语言和西方的视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中国古典诗歌及文化,先后创作了《初唐诗》《盛唐诗》《追忆》《迷楼》《他山的石头记》和《中国文论》等一系列解读中国古典文学的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化权力运作模式和传统知识分子心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比较文学的视野和可能性。他对潜藏在文学背后更隐秘和更深层的内涵有极高的敏感度,所以能还原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初状态,挖掘出文字深层的意蕴和话语参照。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意识到了他“文本细读”方法的运用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境还原,所以研究他的著作也不断出现。这里试图从四个方面总结国内学者对宇文所安文学思想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7.
纳兰性德的词作译介对于少数民族典籍在英美的接受与传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期待视野"出发,以宇文所安对纳兰词的英译为例,从文化时空层面和文学审美层两个层面,探究宇译本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但我省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把优秀的燕赵文化传播出去,走向世界,增强与世界文化的融和与互通。本论文将研究提升燕赵文化软实力战略与我省传统文化典籍英译紧密结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医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名称多简洁凝练、语义深奥,兼具医学性与文学性.当前,随着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中医典籍名称的翻译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传播学的"五W"模式视角下,从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与传播效果等方面对中医典籍名称加以分类,并对其英译的策略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进而促进...  相似文献   

10.
典籍代表着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应该让其参与全球文化交流,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在探讨典籍英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采用的策略和方法,认为在把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成英语时,应该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采取异化的策略,适度运用"中国英语"的表达方式,这样产生的译文有助于展示民族语言文化的独特性,拓展读者的视野,促进文化交流和多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过去十多年来典籍英译研究理论视角的发展及变化情况进行了回顾、梳理与展望,展示该时期学者们对典籍英译研究不同的研究视角,并对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以期对典籍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典籍代表着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应该让其参与全球文化交流,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在探讨典籍英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采用的策略和方法,认为在把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成英语时,应该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采取异化的策略,适度运用"中国英语"的表达方式,这样产生的译文有助于展示民族语言文化的独特性,拓展读者的视野,促进文化交流和多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版》的问世开创了壮族典籍英译的先河。在英语全球化的背景下将壮族典籍翻译成英语可推动壮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增进世界对壮族乃至中国的了解,也可改变壮族典籍英译尤其薄弱的现状,同时也为生态翻译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生态翻译是生态学与翻译学两门学科的融合,是翻译的一种途径,强调翻译的整体性、翻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各因素之间的共生互动,注重翻译过程中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与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以做出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富有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一直以来就是翻译研究的热点,不同的学者们也都采用不同的视角研究文化词语。本文将从语用关联理论出发,用湖湘特色的文化负载词语为研究个案,希望更多的外国人能够了解湖湘文化,并为湖湘文化的推广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文学的实践性意味着其途径的演变性、阶段性、层次性,但世界文学的建构途径也有其基本原则。翻译及其相关的途径是民族文学经典走向世界文学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考察宇文所安选译的可通约性价值、译诗的世界诗歌特性、译诗的经典化和经典阅读、国际译评的推动作用,分析了唐诗的世界文学的建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汉学家把中国文学译文建构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本质上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学术研究需要,而不是为了把中国文学推向世界文学。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当代汉学界,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影响。他对唐诗进行了阐释与翻译,译诗被收录到世界权威的文学选集中,并选入到美国大学教材。宇文所安作为“文化他者”,将新批评理论运用到唐诗翻译中的文本表现,无疑对中国古典诗歌外译具有一定的启迪性,甚至是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领域研究的一个全新视角,是翻译学与生态学有机融合的一个交叉学科。本文在对生态翻译学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提出了汉语典籍必须从三个维度入手,分别是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在具体论述中,选择儒家经典《论语》为例系统的阐述了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这个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愈发的频繁。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拥有五千多年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在世界的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虽然汉族文化占据主要地位,但是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中少数民族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成世界上最广泛应用的语言——英语,能够让更多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国的丰富文化,也有助于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为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典籍更好的被理解,正确的英译策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初唐诗》《盛唐诗》和《晚唐诗》是宇文所安唐代诗歌史研究的三部力作。在这些书中,宇文所安共翻译了751首唐诗,数量可谓惊人。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他的诗歌史建构和研究,宇文所安在这三本书中采取的主要是语文学翻译模式,具体而言,译者刻意地在译文中保留汉学中的语文学的严谨状态,并且使用了大量的注释和解说。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在这三本书中,宇文所安属于研究型译者,他的首要身份是文学史家,然后才是翻译家。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出新的文化态势,中国典籍文化越来越受到西方读者的青睐,中国典籍英译也自然成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典籍文化的有效渠道。谁来译?如何译?就成为典籍英译工作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文章还通过实例探讨了"传神达意"原则对中国文化籍英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