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瞽者的暗示》是冯至先生早年诗歌中的一篇力作,它写得很短:黄昏以后了,/我在这深深的/深深的巷子里,/寻找我的遗失。//来了一个瞽者,/弹着哀怨的三弦,/向没有尽头的/暗森森的巷中走去!  相似文献   

2.
《瞽者的暗示》是冯至先生早年诗歌中的一篇力作,它写得很短:黄昏以后了,/我在这深深的/深深的巷子里,/寻找我的遗失。//来了一个瞽者,/弹着哀怨的三弦,/向没有尽头的/暗森森的巷中走去!这首诗写于1923年,那年  相似文献   

3.
李镇西老师的课就是有这么一种魔力,把学生深深吸引住,把"读"他的课的人也深深吸引住。现在我要分析的是,李镇西的课里面有一种什么东西把人吸引住了呢?我们当然可以说是李镇西那诗人般的激情,也可以说是他平等待人(学生)的民主教学作风,以及他那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课堂驾驭艺  相似文献   

4.
<正>偶遇一名毕业多年的学生,他给我"清算"往日我的"罚过",并且说:"老师,您上课所讲的内容我记不住了,但您的言行却深深记在了我的脑海中。"这句话让我陷入了沉思。为人师者,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呢?只是为了单纯做一个知识传递者吗?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信息多元化,而学生大部分黄金时间都在学校,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要不忘育人。中学生是一块待雕磨的璞玉,教师是学生思想上一个重要的启蒙者。记得刚走上三尺讲台当班主任时,所  相似文献   

5.
<正>老师说,你上课时老是分心,似乎若有所思。有所思?八岁的孩子能想些什么呢?衣食无缺,被我们深深疼爱的你还有什么欠缺呢?那一天傍晚,我们相约到附近西餐厅共进晚餐,是只有我们两个人的秘密约会。我问道:"为什么你上课不专心啊?""不知道!"这几乎是大多数孩子回答问题的"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6.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学生临近毕业时,忽然自称失明了。学生们纷纷前来看望他。他问每一个学生:"你是谁?告诉我你究竟是谁?从什么地方来?学什么专业?小时候幻想什么?毕业后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将来准备做什么……"  相似文献   

7.
别人都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可我的家只有两个人:妈妈和我。父亲去了哪里呢?他在天国。除了那深深烙在我脑海中永恒的微笑和难以忘怀的回忆之外,什么也没有留下。  相似文献   

8.
小幽默     
惯性物理老师在讲惯性这一课,一个学生在下面讲废话。老师暗示了他一眼,可他仍我行我素。老师:我刚才讲了什么内容?学生:惯性。老师:请你举个实例。学生:刚才我在下面讲话,虽然您暗示了我一眼,但我没法马上停住,这就是惯性。梦见足球赛“老师真对不起,我又迟到了。这是因为我梦到了一场足球赛。”“这和迟到又有什么关系呢?小明,请你解释一下。”“老师,您不知道,我梦见的足球赛进行得非常激烈,他们两局不分胜负,又延长了时间。”十分满意“喂,怎么样,弗瑞德利克。”父亲问:“你的女老师满意你吗?”“啊,是的,爸爸,十分满意.”“你怎么知道?…  相似文献   

9.
老爸的梦境     
"呼噜,呼噜!呼噜……"这是什么声音啊?原来是老爸正在打他的"超级大呼噜"呢.让我们去看看他梦见了什么吧! 我用"透梦机"看见了老爸的梦境: 咦,一只小羊,还戴着老爸的眼镜呢!我想,这不会是老爸变成的小羊吧? 眨眼间,我们又来到了另一个地方.这里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草原,草原上有一群蒙古人在跳舞,蒙古包到处都有,像一个个白蘑菇立在草原上.那里牛羊成群,其中有一只独一无二的牛在吃着鲜嫩的青草,还随着蒙古人的音乐翩翩起舞呢.他是蓝色的,身上的条纹和老爸穿的蓝色睡衣完全一样.我想,这不会又是老爸变成的牛吧?  相似文献   

10.
眼睛逃跑了     
今天早上,当我还沉醉在"无作业、无考试、无烦恼"的"三无"梦境中时,一阵"河东狮吼"传来了。沉浸在美梦中的爸爸被吵醒了,于是,"公狮"开始向"母狮"发怒":干什么?还让不让人睡觉啊!""母狮"也不甘示弱地说:"没事我吼什么!我失明了!""公狮"睁开眼睛,可是他也看不见了,他急坏了,也吼道:"怎么搞的?我也看不见了!"  相似文献   

11.
买!     
许骥 《大学生》2013,(5):72-72
正你常做梦吗?我几乎每天都做梦。这样不好,说明睡眠质量差。人有时会总做同一个梦,但是不同的人是不会做相同梦的。所谓"梦想"者,和梦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之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都不一样。在我看来,只有不一样的梦想,才能称之为梦想。那么,如果人人梦想皆一样,又叫什么呢?我喜欢跟上点年纪的人聊天,因为我喜欢经历丰富的人。我问内地的前辈年轻时的梦想是什么?他说,那时候他在农村上山下乡,最大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考上大学,回到城里去。结果,他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问一位台湾前辈年轻时的梦想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2012,(28)
有一则故事,专门讲述毛泽东主席的一件遗物. 这件遗物是什么呢?一副平常的口罩.原来,为了确保毛主席的安全,警卫部门曾经不得不规定:在大庭广众下,他必须戴上口罩和墨镜.可是,戴上了口罩和墨镜的毛主席却感到了深深的不自由.为什么呢?因为他早已习惯了与老百姓无拘无束"零距离"相处的日子,口罩与墨镜却在他与老百姓之间筑起了一道"鸿沟",这显然不属于他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刘敏 《现代教学》2013,(9):45-45
在上《买椟还珠》一课时,我先疏通了一下词句,学生们记得很认真,翻译得也不错。于是,我提问:"这则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语文课代表率先举起了手:"告诉我们做事不可舍本逐末。"语文课代表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也许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结束了,但我觉得不放心,学生们未必理解"舍本逐末"的意思,得让他们说说清楚。于是,我追问:"什么是舍本逐末?在课文中是‘谁’舍本逐末,他‘舍’了什么,‘逐’了什么?"不料一场风波由此而起。小A说:"谁’是指楚国人,他舍弃了成本。"我马上反驳:"可他的匣子卖了珍珠的钱呀!不吃亏!"  相似文献   

14.
正不知不觉,高三第一学期已经进入尾声,莘莘学子面对纷至沓来的学习任务和不久之后的高考,压力不言而喻,能以良好的心态应对高三学习压力是每个学生内心都深深渴望的状态。面对压力,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不可忽视且简单易行。有人问我,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将自己的状态向积极的方向引导呢?我给了他肯定的回答——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在心理上朝着暗示的方向转变。如果懂得利用言语、环境、动作等等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习中、考场上就能发挥出正常水平甚而可以超常发挥,给自己带来事半功倍的收效。  相似文献   

15.
<正>阅读教学中点拨时应注意什么呢?以下几点愿与大家共勉之。一、尊重学生,点拨人性化学生年龄特点使他们充满了童真童趣,在教学课文《当炸弹在身边响起》时,我问学生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时有什么反应,其中一个学生说:"上厕所。"这可弄得我云里雾里,我继而问道:"为什么?"他说:"尿被吓出来了。"全班哄堂大笑,我没有指责他,反而引导说:"这说明很害怕呀!人在害怕的时候还有哪些表现呢?"他们一下子说起来了:"双腿打颤,双手抱头钻到桌子底下紧闭双  相似文献   

16.
惯性     
《考试》2005,(3)
惯性实例物理老师在讲惯性这一课,一个学生在下面讲废话。老师暗示了他一眼,可他仍我行我素。老师:我刚才讲了什么内容?学生:惯性。老师:请你举个实例。学生:刚才我在下面讲话,虽然您暗示了我一眼,但我没法马上停住,这就是惯性。  相似文献   

17.
李镇西老师的课就是有这么一种魔力,把学生深深吸引住,把“读”他的课的人也深深吸引住。现在我要分析的是,李镇西的课里面有一种什么东西把人吸引住了呢?我们当然可以说是李镇西那诗人般的激情,也可以说是他平等待人(学生)的民主教学作风,以及他那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课堂驾驭艺术。(我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正>"评断一个人的品格,不要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而要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低的人。"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时候说的?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读了《马克·吐温的课》你就明白了。《亲爱的安德烈》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安德烈和我曾经在一家菜价昂贵的餐厅用餐,不知道什么原因,服务生一直出错,先是让我们久等,后来好不容易上菜了,上的却不是我们点的菜,而且服务态度恶劣。忍耐了  相似文献   

19.
"盲人看",盲人怎么能"看"呢?他用什么来"看"呢?他又"看"到了什么呢?读此题目,令人疑窦顿生。这两个反差极大又极度对立的词,如此造势,极大地激起读者的好奇心。读罢全文,掩卷沉思,才悟出作者敢冒"盲人"之大不韪的真正目的:怎一个"人"字了得。一、故事引出了一个人生问题:谁该怜悯盲人,一位残疾人。他本应该得到同情和怜悯的。而"我"看到的"他"却是一个生活的强者。虽然他"远离人群"、"右手拄起盲杖",但他依然  相似文献   

20.
衣服和人的关系有一天,笨伯问他的邻居:"昨天你听到我的叫喊声了吗?""听到了,出了什么事?""我的衣服从楼上掉了下去。""这有什么关系呢?""真奇怪!怎么没有关系呢?假如我当时在衣服里面的话,不就被摔死了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