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雨     
<正>梅雨时节,雨像扯碎的珠子,一串串滚落下来,一下就是三两天。提起"梅雨",很多南方人直皱眉头:大雨滂沱,道路若河,衣物发霉,汛事不断,身处此境,能不烦恼吗?然而,我对梅雨却情有独钟。儿时居乡下。老屋是沿河而建的青色小砖房。房顶的瓦呈青灰色,敲打起来清脆悦耳,房顶的前半面配以两片玻璃明瓦,弥补采光。白天,阳光从明瓦上直射下来,屋里暖意融融;夜晚,月光从明瓦上漏下来,屋里朦朦胧胧,颇富诗情画意。最让人惬意的是每逢雨天,不仅雨点击打青瓦声如银铃,且从明瓦中可以看到雨水在瓦上淙淙流淌,身在小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连绵的梅雨时而倾盆而下,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应从记忆之道、记忆之技、记忆纠错等方面入手,力求让学生从"课本上学语文"走向"生活中学语文",使其识字学习"记"之有道,"忆"之有效。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字优美而神奇,如果在音律辞藻与形式变化上巧妙构思,真有不少让人叹为观止的神奇景象.譬如说",夫忆妻兮父忆儿",如果你从后面倒过来读,那就会变成"儿忆父兮妻忆夫",同样有意义,真是妙极了!  相似文献   

4.
"探寻本土资源,开设特色课堂",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新思路.而以"瓦片"为题,新颖、独特,既可以丰富美术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这也正好符合小学特色美术课堂的新思路. 一、探寻"瓦片"历史,构想特色课堂 探寻历史的过程是由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讨论完成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探寻瓦片的足迹,使构想瓦片特色课堂更具吸引力. 1.探寻瓦片的"足迹" 现代使用瓦片的足迹主要是乡土建筑的屋脊和古朴园林建筑.瓦片的历史的足迹归纳为四个阶段: A."华夏第一瓦"距今已有四千年,是形式多样的精美陶片; B.距今三千年的西周时期已经开始大范围在建筑上使用瓦: C.自古"秦砖汉瓦"是说明瓦的形态,图案装饰在建筑中使用的辉煌. D.明清时期民居青色的砖、小片的黛瓦、流檐翘角,宏伟壮观.  相似文献   

5.
上了不少次的<木兰诗>,每次讲到"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时,总觉得费解."何所思"课文注释为"想什么".问"想什么",女儿偏说"没想什么".前有"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明明肢体语言显露无遗,怎么会"无所思,无所忆"呢?后有"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明明已有"思""忆"的具体内容,又怎么会"无所思,无所忆"呢?因此,只好强作解人,说是木兰搪塞之词.不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明明是好事,又何必扭扭捏捏的掩饰呢?  相似文献   

6.
老子曾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即人最高的道德境界应如水,水利于万物而不与其争高低,甘居下游奉献而不求有回报."人往高处走",故低处是"众人之所恶",而偏偏"水往低处流"--这才是"上善",才最接近于"道"."厚德"才能"载物",最高尚的道德才可以包容最广大的东西.孔子讲"水有五德",它守法、正直、明察、有志、善于变化,它集德、义、道、勇于一身,它的美德常使君子遇而必观.  相似文献   

7.
<正>《诗经·小雅·斯干》有云:"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诗经时代已经出现了男女贵贱的差别,男孩把玩的是玉质礼器,女孩却只能弄"瓦"。"璋"是"半圭",相对明确,那"瓦"是什么呢?《毛传》释"瓦"为"纺塼",关于"纺塼"是怎样的物件却众说纷纭。文本拟就"纺塼"的具体所指作一番剖析,并进一步探讨"瓦"的涵义。一《毛传》注"瓦,纺塼也。""塼",本作"專",后加  相似文献   

8.
师道说     
<正>师"道"是什么?师"道"是一种智慧,一种洞悉人性、因时变通的智慧。师生在"术业"上可以有专攻,但在"道"上,一个人只有早学"道",早得"道",并且能够传"道",才可以为师。古代中国人将"师"置于很高的地位,所谓"天地国亲师",并对其加以礼拜。其实,古代中国人崇拜的不是具体的"师",而是师所代表的"道"。所谓"道可道,非常道",道家的"道"不可言说,不可名状。师之"道",不仅可以言说,而且可以"见到",更具有感染力。这个"见到"  相似文献   

9.
<正>一《道德经》的第一章是全书核心,讲了十几个重要概念、重要思想,总归于一个字:"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说,"道"有两个最基本的秘密:"无"和"有",它们"同谓之玄",这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法门。那么,"玄"是什么?玄,在现代人的理解中,应该是中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的黄老之道,内容博大精深,蔚为大观.它以朴素的唯物辨证法为立足点,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它是东方古代哲学的智慧结晶.黄老之道的最基本内容是"无"、"有"二字,试举几例分析其闪烁着朴素唯物辩证法的理性光芒.一、没有"有"就没有"无",反过来说,没有"无"也就没有"有"."有"和"无"是对立的统一.二、"无"中生"有","有"化为"无".以刚胜过柔是刚为柔,以柔胜过刚是柔为刚.三、"有"就是"有","无"就是"无",不然就不存在"有"、"无"这两个字.  相似文献   

11.
《影梅庵忆语》系冒襄为追忆亡妾董白而做,从标题的"忆语"二字便可知其有悼亡之意。事实上,此文不仅在当时便颇有影响,甚而有开一代文体之先河的独特地位。由于受晚明主情思想的陶染,以及晚明小品文风格的影响,《影梅庵忆语》无论是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为悼亡文学另开一属类,而成为后来诸"忆语体"作品之滥觞。本文拟从中国古代的悼亡文学传统以及晚明小品文的风格影响这两个方面,来分别探究以《影梅庵忆语》为代表的忆语体文学之成因。  相似文献   

12.
<正>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相和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生之道是实现原则。"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  相似文献   

13.
《教育》2007,(24)
一个企业要时刻审视自己存在的价值,审视影响企业的最根本因素。企业的管理有"道"和"术"之分。一个企业家要使得自己的企业成功,除了在"术"上面下功大外,恐怕更重要的足要深入地从管理的"道"上进行思考。而企业管理所谓的"道",则在于追根溯源,找到影响企业的最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4.
张玉平 《江西教育》2011,(12):19-20
<正>世间万物必有"道",悟"道"方能生其"思",有"思"方能成其"术",有"术"方能选其"举",有效数学实践活动课亦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新的领域,人教版教材在每册编入两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对此内容往往不屑一顾,教学中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一些教师认为这种课上  相似文献   

15.
《山东教育》2012,(33):63
孩子上床后,在睡着之前的几分钟,可以说是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光,父母通常会亲吻他们道晚安,或做些家庭特有的仪式。我们大约花15分钟做"睡前活动",这些活动绝对比洗碗或看电视有意义。我们通常做的活动有两种:"最好的时光"和"梦乡"。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应以它的功能为切入点,抓住知识点的"忆",知识链的"理",知识网的"建",多功能的"练",全过程的"评",学习方法的"渗",多模式的"教",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三明治教学方法"在中专护理学基础实验课中的应用。通过在具体的教学中采取"三明治教学方法",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逐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逐渐增强,实验课技能掌握的程度也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8.
《湘南学院学报》2018,(4):90-95
三明民歌是福建传统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福建山地音乐文化的代表。通过分析三明民歌的音调色彩与地域特征,试图寻找三明民歌旋律中的"基因",从而辨析出三明民歌的地方色彩,以期能达到进一步保护、传承、发展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的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体系的建构,而道论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有""无"范畴,不仅在中国得到丰富的阐释,在西方哲学史上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海德格尔受到老子的启发开始追问"无",认为"无"是存在的缺失,二者在"有""无"问题上展开中西方哲学对话。  相似文献   

20.
《西湖香市》之于张岱的《陶庵梦忆》有独特意义.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于以下三点:一是"求真",即对于世俗生活场景的细致刻画;二是"尚趣",即擅于从世俗生活中窥见"高雅"、见识趣味;三是"重情兼理",体现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与晚明市民人文生活相互靠近、融合的趋势.促成其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明清之际文学时代与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