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承恩的《西游记》原著于明朝中后期问世以来,通过文本、戏曲、曲艺改编、绘画等媒介的传播,更是不断地为人们所了解、熟知。而当我们进入大众文化与消费时代,对民主的改变热潮也持续升温。自86版的《西游记》电视剧改编以来,各种改变形式相继搬上荧幕。而由张纪中执导的新版电视剧《西游记》,及诸多版本的又一次推出,一时间热评如潮,毁誉参半。本文在热潮退却之后,以最具代表性的新、旧两部电视剧《西游记》为基础,主要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西游记》再改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吴承恩的《西游记》原著于明朝中后期问世以来,通过文本、戏曲、曲艺改编、绘画等媒介的传播,更是不断地为人们所了解、熟知。而当我们进入大众文化与消费时代,对民主的改变热潮也持续升温。自86版的《西游记》电视剧改编以来,各种改变形式相继搬上荧幕。而由张纪中执导的新版电视剧《西游记》,及诸多版本的又一次推出,一时间热评如潮,毁誉参半。本文在热潮退却之后,以最具代表性的新、旧两部电视剧《西游记》为基础,主要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西游记》再改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经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先后经历央版、程版、张版的电视剧改编,三版改编各有侧重,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中人们的精神追求,也体现了不同时代的艺术和审美特点.分析三版《西游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文学经典的电视剧改编获得成功的关键是在忠实原著和把握艺术创新的基础上,体现时代应有的题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永恒的经典,西游记一直是中外学者们研究的课题,前人对《西游记》的再创造及影视改编上作出了很多贡献。但在对《西游记》的改编所反映的社会心理问题上,却很少有所联系,本文中,我选择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观和荣格的相关理论来阐释西游记改编带来的变化所反映的社会心理,并结合当今具体的具有热点性质的社会现象作为补充佐证。  相似文献   

5.
胡炳娴 《文教资料》2013,(12):77-78
《西游记》自成书以来被动地接受了很多艺术性改编,在改编的过程中呈现出娱乐化、情爱化、特效化的趋势。作者以《西游降魔篇》为例,从故事主题、主体及人物形象方面阐释影视对文本的改变,并具体分析当代人对《西游记》改编后的影视的接受状况。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经典,国内外对它的改编版本数不胜数。本文主要探究其在日本影视中的传播与变异现象:传播从电视剧和动画两方面入手,了解日本民众对《西游记》的受容态度;变异则主要从母题变异和艺术形象变异两方面展开,并探究其变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最后再讨论《西游记》的传播和变异过程主要受日本哪些文化方面的影响,比如民众审美观,宗教和现代社会风尚等等。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许许多多的电影改编行为是这段时期内文学场与电影场之间复杂关系的重要见证,虽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改编经验,但在对经典文本和当下文学作品的改编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艺术盲点。为避免这些艺术盲点,电影创编者应该加强改编活动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协调,坚持人文关怀的标准,进一步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艺术修养、理论视野的积淀。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深受历代读者的喜爱.但是不同时代的读者由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而对同一部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系列依据《西游记》改编的影视作品和网络小说.改编作品是作为读者的改编者对原著理解的一种物化,是原著的一种当代存在.所以,我们可以从改编作品中可以窥见《西游记》的接受情况.《西游记》当代接受中,"神魔游戏的等价承继"和"超越游戏的‘空白'填补"是其显著特点,而"审美经验的发展演变"是各个当代存在文本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赵氏孤儿》是中国第一部传到海外并被改编登上国际舞台的古典文学作品。作为一部文学经典,《赵氏孤儿》在母题深化、传播方式、主旨意蕴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下使之被"经典化"。新时期以来,《赵氏孤儿》故事被不断搬演和改编,受媒介技术、大众消费文化及创作主体诉求的影响走向蔚为大观的"视觉叙事",并在建构、解构和重构的经典再生产过程中呈现出"重塑经典""淡化经典"和"颠覆经典"的审美转型,昭示了经典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和无限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试论鲁迅小说的电影改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名改编更难建国以来,鲁迅小说改编成电影的,仅《祝福》、《伤逝》、《药》、《阿Q正传》四部,工作虽竭尽才智,仍不免陷入这样或那样的误区。电影改编的关键在于更新观念、拓宽内涵,进行审美的阐释和创造。  相似文献   

11.
古典名著《西游记》,不同时代对其意义的阐释有着较大差异,尤其是在现代、后现代文化视阀下,影视媒体从故事情节到人物性格的戏说改编,对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形象的重塑,这不仅使我们看到了《西游记》的不同层面及演绎的多种可能性,而且从中可以捕捉到丰富的文化信息,尤其是寻觅到社会价值变化的蛛丝马迹。本文将从关于《西游记》的传统论说,影视剧作中形象再塑解读,《悟空传》横空出世,《西游记》影视改编的文学观念与社会价值折射,从四个方面论述《西游记》影视改编与时代文化观念折射。  相似文献   

12.
自从动画艺术诞生,文学一直作为其渊薮而结伴同行。文学为动画提供了无数再创作的素材与可能,许多动画经典也因此而产生。作为神魔小说代表作的《西游记》一直是我国动画改编创作的一个重点。在历次不同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下,《西游记》的动画改编经由故事的改写和情节的重构,孙悟空的形象也开始了属于他自己的72变,他由"神"与"猴"的共同体逐渐成为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被赋予了一切基本情感的人。通过叙述的转向和元素的重构来对比《西游记》的动画创作与原著小说的异同,是探究文学作品改编成动画艺术过程中继承和嬗变潜在规律的一种途径,其中孙悟空形象的变迁也正标志着中国动画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自从动画艺术诞生,文学一直作为其渊薮而结伴同行。文学为动画提供了无数再创作的素材与可能,许多动画经典也因此而产生。作为神魔小说代表作的《西游记》一直是我国动画改编创作的一个重点。在历次不同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下,《西游记》的动画改编经由故事的改写和情节的重构,孙悟空的形象也开始了属于他自己的72变,他由“神”与“猴”的共同体逐渐成为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被赋予了一切基本情感的人。通过叙述的转向和元素的重构来对比《西游记》的动画创作与原著小说的异同,是探究文学作品改编成动画艺术过程中继承和嬗变潜在规律的一种途径,其中孙悟空形象的变迁也正标志着中国动画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呱呱小喇叭     
《中国孩子最爱读的书》(注音版·附光盘)本套丛书系根据原著精心改编的全注音读本,书中配有大量卡通情节插图,并附赠鞠萍姐姐精彩导读CD。《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经典童话》《经典唐诗》原价(每册):$29.80精彩网价(每册):$23.80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频频"触电",成为当前电影创作中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这种现象的出现,从文学与电影的艺术特质来看,自有其内在发展的必然性。华人导演李安擅于将叙事作品搬上银幕,其在选材,改编,导演上皆独具特点,在票房及口碑上也广受赞誉。电影《断背山》的经典成就之路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某种改编模式的借鉴与反思。同时,提出寓文学性于电影的国产改编电影的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16.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于鄂豫皖根据地的一首革命歌曲。该歌曲采用当地民歌《八段锦》曲调谱写而成,是为庆祝苏维埃成立所作。这首革命历史歌曲伴随红军的足迹传唱大江南北。新时期以来,《八月桂花遍地开》被改编为电影、小说、歌舞剧、民族歌剧等多种体裁,得到更加广泛地传承与创新,其政治意识形态功能、历史文化功能和审美价值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经典化是由其文本自身艺术趣味、审美价值等内生因素与意识形态话语、文化运作方式等外生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朱川 《考试周刊》2010,(55):30-31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小说自诞生以来,其中男女主角经典的爱情故事,以及对于美国内战时期全景式的生动描述.就打动了数以万计的读者。在第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评比中由此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获得八项奖项。  相似文献   

18.
1990年代以来,一股红色经典改编的热潮在当代中国涌起。红色经典回归潮流的涌动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美学等多种因素。《红灯记》电视剧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改编的。与其他红色经典改编失败遭遇不同的是,《红灯记》的改编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好评。因此,我们在探析红色经典改编热潮的文化心理的同时,重点讨论分析了《红灯记》改编剧的美学理念、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揭示出《红灯记》等红色经典改编所具有的赓续、传承与重构新世纪“红色文化”的多元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19.
201O年5月28日,由迪斯尼制作,《加勒比海盗》原班人马打造,《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导演执导,《断背山》男主角主演的好莱坞大片《波斯王子:时之沙》全球公映。而这部史诗大片正是改编自1989年就诞生的经典游戏《波斯王子》。顺应好莱坞游戏改编电影的热潮,本期我们将一同来回味那些经典的游戏电影。  相似文献   

20.
《成为简·奥斯丁》是对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大胆改编,文本中虚构的人物形象、情节与真实的历史碎片的拼贴。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怀念经典的心理,另一方面,现实观念的巧妙渗入也消除电影观众与历史、经典之间的时空隔阂。通过文本与现实的拼贴游戏,把一个文学个体的想象纳入到电影创作的想象当中,是改编的又一种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