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牡丹亭》中,汤显祖通过对女主人公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彰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杜丽娘在本能与理性的挣扎中生命意识渐渐觉醒,经历了由至情生发出来两种生存状态:因情而死,为爱而生。还魂后的杜丽娘更是勇于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追寻生命的价值,大胆捍卫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2.
《牡丹亭》中塑造的具有叛逆精神的杜丽娘形象感动了众多读者,掀起了一股女性自我认识的潮流.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出发,可以发现杜丽娘处于双重镜像关系当中:一重是现实与幻境的镜像关系,一重是对镜自描的过程中镜里与镜外的镜像关系.从中可以看到杜丽娘完成了自我的回归,主体性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戏曲舞台上的包公被塑造成日断阳夜断阴的清官形象,这种塑造的众多源头之一是一篇唐代传奇小说中对一位县令的描写。汤显祖《牡丹亭》中《惊梦》一出中杜丽娘唱词中“迤逗”的“迤”字读音如何?经过一些材料的印证之后,自可找到答案。文房四宝,在元杂剧和明传奇中却都成为了不同趣味的插科打诨之“戏料”。  相似文献   

4.
《牡丹亭》《桃花扇》中杜丽娘和李香君两位女性,是明清女性爱情意识觉醒的典型代表,她们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是女性对自身爱情观念的探索和深化。也反映出现实中女性渴望解放,对个性自由不断追求,暗示了社会思潮的变革和进步。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的觉醒同样会影响现实中的万千女性,为自己而争取幸福,不甘于做闺房淑女.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平等,女性解放的呼声不断涌出,可以说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意识的觉醒,给清代以及后世带来了一定解放思想的作用,值得我们肯定和赞扬。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对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的主人公——牡丽娘形象的分析研究。笔者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将杜丽娘的性格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从《训女》到《惊梦》为止的爱情的萌动时期:从《寻梦》到《闹殇》所显示的自我毁灭时期;以及从《旅寄》到《回生》的追求时期和从《婚走》到《圆驾》斗争时期,并通过对这四个阶段杜丽娘性格的变化发展来分析杜丽娘的形象及其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女性,她们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是非常曲折而且漫长的,随着封建势力的日渐衰弱,女性意识正在逐渐觉醒,在文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歌颂女性反对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美好爱情的文学作品。《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杜丽娘,就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勇敢追求爱情的例子,从她们身上体现出女性意识总体轮廓的递进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自异其伍、离致独绝的超越时代处,正在于他对生命之重、生命之贵的深刻觉解。《嗤彪赋》正是一则人生无辎重而行的悲剧性寓言。“人有所不可宜”是汤公一生所坚守的生命存在原则。杜丽娘是晚明第一个生命辎重意识觉醒的东方女性。  相似文献   

8.
《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的代表作,《游园·皂罗袍》被选入统编高中教材。该段所叙的是杜丽娘违背父母、塾师训诫,走出深闺追求自由,青春意识开始觉醒的第一步,也是剧作的高潮之处。本文拟从空间理论切入,分析杜丽娘形象“叛”在何处:从宅院构成与空间等级的关系中,得出丽娘走进花园是不断跨越社会等级的体现;花园中的良辰美景也触发着她的生命本真。但“锦屏人”的处境让她回到现实,心绪退回闺阁,心理历程为压抑——解放——回到压抑。  相似文献   

9.
读了《牡丹亭》,一个热爱青春、渴望爱情、向往自由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古代少女形象——杜丽娘便跃然脑际,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作者汤显祖在《题词》中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于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得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是杜丽娘  相似文献   

10.
元、明、清文学中人性的觉醒是普遍而深刻的。在这一漫长历程中,戏剧作品人物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三位女性爱情观则体现了这一历程的三个阶段。本文从他们各自阶段的个性意识出发,发展变化勾勒出元、明、清人性觉醒的总体轮廓是递进发展,实现了女性的主体价值。  相似文献   

11.
艺术往往有一种魔力,让人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有这样的故事:《牡丹亭》自问世后.就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在明代就有娄江女子感动于杜丽娘身世,十七岁幽怨而终。又有杭州女伶饰演杜丽娘.若身临其境,在舞台上气绝身亡。另一位遭遇不幸的人则题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相似文献   

12.
对《牡丹亭》中杜丽娘重情的认识,大家的看法几乎是一致的。但从剧本中杜丽娘爱情的发展过程来看,她的所谓情用“欲”来表述更加准确。她的爱情实则是由“欲”生情,她先从满足个人的本能性欲出发追求异性,后来才对满足她爱欲的对象产生爱恋的情感。作者的这种表现符合青年人的生理特点,也更加接近人类爱情心理的本源。由于社会道德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重压,杜丽娘的形象表现出梦中、鬼魂和现实中截然不同的两副面孔。同一形象性格的巨大反差,是封建的伦理道德造成的青年女子人格割裂的结果。在明代剧坛出现《牡丹亭》这样优秀的剧作,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在为观众和读者塑造出光彩照人的杜丽娘形象的同时,也同时展示了一个崭新的爱情世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一部戏曲和一部小说放在一起比较,主要是因为在不同的形式上有相同的内容。《牡丹亭》和《聊斋志异》中的婚恋故事有极大的相似性。恋情的发展都是在非现实的情况下,前者是通过梦以及人鬼来实现,而后者多是人与狐鬼精魅。两部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对"欲"和"色"进行了肯定和描写。并且,对女性的刻画笔墨尤其多,《牡丹亭》里杜丽娘一枝独秀,《聊斋志异》中众多女性色彩纷呈,她们的共同点是会主动寻求情感和欲望。通过挖掘这些共性,可以窥探到明末清初这一时期的风潮,引起人们对婚姻,对人性,对女性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牡丹亭》以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名于世。但此剧的命意又决不止于爱情。《牡丹亭》将作者感怀身世的自况内容蕴于剧中 :杜丽娘就是汤显祖的化身 ,作者把生命的激情、感怀身世的浩叹 ,全部倾泻在杜丽娘身上 ,明写杜丽娘而暗喻自己。汤显祖正是通过杜丽娘的爱情遭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心情  相似文献   

15.
元明清三代戏剧代表之作《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都渲染了女主人公的爱情追求,她们爱情追求的方式和理由虽各具特色:崔莺莺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杜丽娘超越生死的爱情。杨玉环维系政治式的爱情,但她们于爱情追求中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执著是同质的。她们情感追求之热烈,行为表达之大胆,个人意识之独立是旷古罕见的。她们对传统封建伦理纲常观念发出了强有力的冲击,体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女性个人意识觉醒的反映,这是她们爱情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代剧坛首屈一指的巨作,它是以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蓝本的,杜丽娘是故事的主角,对杜丽娘形象的刻画关系到剧作的命运。汤显祖以发展的眼光关注杜丽娘的情感发展历程,并以点石成金的大手笔使杜丽娘的性格鲜活丰满起来。总之,《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再塑造使得剧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提升到了话本不可食及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7.
《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两梦——“草桥惊梦”和“游园惊梦”分别借剧中人物张生和丽娘之梦表达出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境界。“草桥惊梦”,张生之情起于梦而止于梦;“游园惊梦”,丽娘之情发乎梦却超越梦。一梦见出历史的无奈与真实,一梦见出理想的追索与光芒。  相似文献   

18.
《牡丹亭》成功地塑造了杜丽娘这一女性形象。在男权制社会的文化压制下,杜丽娘自身性格意识中体现出顺从的文化属性,而与她本性的自然的女性属性形成一种冲突和矛盾。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的文化属性与女性属性处于一种既对立又统一,既相斥亦相容的矛盾状态,而这种状态,又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的《牡丹亭》写的虽然是一位贵族少女由情而梦、由梦而死、死而复生、终成眷属的情节奇幻的爱情故事,但它却表达了广大被压迫妇女反对封建礼教,执著追求自由爱情和强烈的个性解放的精神。杜丽娘是作者精心创作的人物,"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在刻画其纯美与痴情的同时,作者又在杜丽娘身上加入了诸多大胆的男女情爱描写,这些描写不但没有破坏杜丽娘的美好形象,而且实际读来是艳而不淫,俗而不秽,是人物心路历程变化必不可少的元素,也使得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20.
明代伟大的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传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想、敢爱、敢死、敢生.敢于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的反封建礼教的艺术形象——杜丽娘。杜丽娘这个艺术形象有着独特的意义,她是汤显祖民主进步思想的体现,是反封建的“情”战胜封建的“理”的理想化身。《牡丹亭》这个剧本在中国剧坛上“家传户诵”,一直盛演不衰,同杜丽娘这个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密切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