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艳能够坐得"冷板凳","潜下去"专注于学理性批评和学理性文学研究,借鉴史料研究方式方法并努力让自己的研究中沉淀和积累足够多的作家作品的史料、批评史的史料,这体现了她作为一名治学者的严谨态度。同时,她也能"浮起来",基于史料与材料的挖掘,提出自己对当代文学现场的观点与看法,这体现了她作为一个研究者和思考者的独到的视野与眼光。  相似文献   

2.
弗莱是一位"元批评"理论家,批评本身所具有的自反性始终体现在其文论中。弗莱的"元批评"方法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等,这是传统的文学批评所不具备的。弗莱所建构的"元批评"直接推动了文学批评的范式转换,使批评真正走向独立与深化。  相似文献   

3.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近年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广泛的传播,它把文学批评放到生态环境这一背景之下,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评论视角,也体现了文学研究领域内生态意识的觉醒。本文主要探讨生态批评这一理论形成的原因,意义以及近年在我国文学批评界所取得的一些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聂珍钊教授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后,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很多知名学者也纷纷撰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讨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内涵、目的以及范围,希望这一新的文学批评方法能够被更多的学者接受。  相似文献   

5.
解释学作为一种批评话语一直强调其语言学范式。虽然解释学似乎已经是一种学科间的桥梁,但大多数当代批评话语一直对把解释学传统作为一个普遍的文化批评的方法保持警惕性的冷漠。这表明解释学的未来将依赖能够找到把一个遭到抑制但仍然活跃的主体恢复到解释学过程中的方式。与解释学发展历史紧密相关的文学批评——解释学批评、接受理论和文化理论——经历了"奴隶式的阅读"、"主人式阅读"和新近倡导的"亲近式阅读"。当前的文学批评只有在把文学作为传播交流方式的前提下恢复文本/读者范式中被抹杀的作者的维度,才能真正将一个遭到抑制但仍然活跃的主体恢复到文学解释学的过程中来。  相似文献   

6.
以文艺政策为参照,以自身文艺领导干部的合法优势来确立文学批评标准和内容的规范,这是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的冯雪峰之文学批评"政论"特色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冯雪峰在典型、现实主义、艺术真实等问题上都有着一个艺术家所具有的艺术感受和认识。故其文学批评呈现出"政论与文艺"兼具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建立,是以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为基础的。如何看待西方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在探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西方的关系中明确提出"开放的民族主义"的立场。论文首先重新诠释了"民族"的概念,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具有相关性,民族性中蕴涵着普遍性,民族的发展在于创新。接下来阐述了开放的民族主义的基本要义,即坚持民族差异性和有容乃大的原则。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接受西方文学批评时,一方面需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其对象作为异质文化语境和经验的产物的复杂性,同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学批评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革命性影响。当代文学批评的策略乃中和之美,以宽容的精神、多元的价值观、对话的姿态倾听其他民族的声音。中国未来的文学批评应是一种善于吸收不同文化优势,能够研究和解释本土文学问题,体现本民族深层意识和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8.
作为言语事实,文学批评总是构成表述,在表述形式之外它是无法存在的。而这种表述又属于特定的一个言语主体。文学批评由此保留着批评主体自己特殊的内在特性。这不仅使它成为一种创造性的话语实践活动,而且把这一批评与那一批评区别开来,使文学批评成为一门富有个性化的、独立完整的学科,使每个批评家拥有自己的批评话语、批评对象和批评形式。因此,只有面对言语事实,从批评话语自身出发,制定研究目标,借以把批评话语的基本构成、具体特征和具体价值及其生成过程和运作方式等问题清理出来,批评话语分析工作才会在生存论、存在论意义上言之成理。  相似文献   

9.
李徽昭博士在其新作《当下文学批评问题及其理念思考——以陕西本土文学批评为例》中对鄙人《文学批评三足鼎立局面观察》进行了批驳,对陕西本土文学批评进行全盘否定。在徽昭先生眼里,陕西本土文学批评问题多多,诸如批评身份错位、批评意识匮乏等。一句话,将陕西文坛尤其是陕西本土文学批评完全"妖魔化""绝望化"。在此,笔者想和徽昭先生商榷:陕西本土文学研究者到底是"自满"还是"自信"?陕西本土文学研究者与作家关系近了是好事还是坏事?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接、对话和交响是当下陕西本土文学批评突出重围、与世界文学接轨的关键和基本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印象主义批评代表李健吾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在中国传统批评和自身京派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批评世界。本文对他的批评理论渊源及其批评文章展开分析,认为"奇遇"、"表现"、"相对"正是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精神、目的和追求。  相似文献   

11.
生态批评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批评视角,生态批评在展现自己鲜活旺盛的生命力的同时,也暴露了自身的缺憾与不足。"自然具有实在性和独立性"、"复兴现实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等观点受到质疑和挑战。以"生态中心主义"取代"人类中心主义"是必要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理论主张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2.
批评与创作的关系探讨历久弥新,德里达以来的解构主义批评以及耶鲁学派的解构批评实践,给这一关系再添新意,不仅仅是哈特曼鲜明的"作为文学的文学批评"观点出世,更表明了一个新颖的批评现象,即解构主义的批评文本呈现出与以往的批评不一样的特征,它不再满足于阐释、评论和屈居于文学文本,它在积极探索着自己的出路,它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文本生成。这种创造性的批评文本既作为批评的理论生成,也作为文学的文本生产。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深受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特别是法朗士、雷梅托等人批评理论的影响,强调批评的主观印象,重视直觉感悟、主体介入和情感动力。同时,他又在较大程度上自觉地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是"五四"时期卓有成就的批评家,从《人的文学》开始了对"五四"新文学的理论构建,在《自己的园地》后开始构建自己的文学趣味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宽容原则。周作人从文学的个性追求、文学批评主题、批评方法的主观性和文学批评的实践几方面对宽容原则进行构建和阐释,充实了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社会历史批评"特别是其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一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重中之重.然而,时值批评理论日益翻新的当下,它似乎时过境迁.但是,当我们再度对这种批评本身用一种批评的眼光重新加以考量即在对批评的批评维度上,不由发现它所包蕴的对"社会"、"历史"以及其与文学之间彼此错综纠葛关系的内在思考与关注,及至今天仍然颇多有效的理论启示,从而帮助我们打开了不同于其传统意义的文学批评视域与实践空间.鉴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外的中国社会历史批评"踪迹"(德里达语)为批评对象,即对社会历史批评的批评,力图揭示"社会"、"历史"、"文学"以及"批评"之间的话语关系,由此返观当下批评理论语境,以期从中探寻文学批评目下的所向与要义.  相似文献   

16.
文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批评方法,一定的批评方法约定俗成后就形成批评模式。20世纪,文学批评模式的运用更加自觉,文学批评模式交替更新趋向多元共存。文学批评模式多元化是文学批评进步的结果,也是其繁荣的标志,多元共生的批评模式开启了批评活动的多样性和阅读阐释的无限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李建军坚持理性的批判精神,强调文本细读和修辞分析,捍卫批评的学理与人文良知,坚持原则,奉实事求是为文学批评的圭臬抑或第一尺度。他的文学批评实践,体现了他的文学批评理念。在文学批评风气有待改变的环境里,他的文学批评经验,自有值得研究和总结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7,(9):85-90
夏志清的文学批评实践与他的文学认同观念密切相关。对西方文学文化的偏爱,对英美"新批评"传统继承以及对艾略特、利维斯、威尔逊等人批评方法的借鉴,成就了他兼备国际视野、审美标准、历史眼光、道德视景、主体色彩浓重的"夏氏批评"。夏志清的批评实践与学术理路中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批判意识与学术自觉,对中国本土文学批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话语和批评方法正日趋成熟.本文旨在采用生态批评视角,重新审视D.H.劳伦斯的<蛇>中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征服、统治自然观"与"生态整体观"两个方面,探索<蛇>中蕴涵的生态思想和劳伦斯对人类生存前景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0.
文学论争作为文学批评的形态之一对文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学术界对其所作的系统的学理性的研究却颇为少见。运用20世纪一些文论思想和观点对文学论争本体进行观照,总结出其四个主要特点:主体间性;论辩性;批评的多角度性和论争对象的趋明性,并对之进行具体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