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作家毛姆在他的几部长篇小说中都着力探讨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以及其解救之道,而写于晚年的《刀锋》,基本可看作是他对于此类问题的盖棺定论。文章着力分析《刀锋》主人公拉里人生三段经历,探讨毛姆笔下战争与人性的关系,以及毛姆对于解决精神危机的理想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从《人生的枷锁》和《刀锋》中可以看到,毛姆的文学作品揭示人性的乖戾,命运的无常,生死的意义,人生的孤独感、虚无感和荒诞感。贯串着对人生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坡在其短篇小说《泄密的心》中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价值的关注,使得这部作品与存在主义思想产生了共鸣。运用存在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原则,即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通过探索主人公对人生本质的追求过程,揭示作者对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人生有无意义?既无意义,也有意义。这种悖论式的存在正是人生的实相。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深刻地演绎且解析了这个人生悖论,即以主人公"老瞎子"的人生遭遇象征人类的命运,他一生都在有意无意地反抗着生命的荒诞,并在反抗这种生命的荒诞的过程中绽放生命的崇高,并以这种心境达到与生命和解的审美境界,即对人生的觉解,而后继续活下去。  相似文献   

5.
《风萧萧》超越了“爱情传奇”与“间谍传奇”的范畴,徐圩在现实与想象交织的世界里追寻着一种自由、浪漫并且充满哲理的人生.自由的人生观——对人生理想状态的探寻成了主人公人生轨迹的最终归宿.《风萧萧》中浪漫化的表达方式,诗意哲理化的人生,“爱”之观念的诠释和升华,集中归纳了主人公在漂泊一生中的理想征途.人性的健全发展、人类理想的自由生存状态的追寻构成了主人公的最终宿命.  相似文献   

6.
周英顺 《文教资料》2010,(11):24-25
莫泊桑的《项链》叙述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两次人生理想破灭的过程,体现了玛蒂尔德生存之困境.结合作者卓有成就的短暂生命历程分析。本文作者认为。《项链》暗含着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关照,也正因为此,它的教育意义是常青的。  相似文献   

7.
《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是毛姆小说中探索人性的多元化、为自由而呐喊的典范之作,毛姆通过两位男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两种不同的人生信仰,思特里克兰德为艺术与现代文明决绝,拉里最终在印度的吠陀经哲学中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展示了毛姆不同时期的哲学思考。毛姆一方面受西方追求个体自由的哲学的影响寻求彼岸世界,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深受通过自我修行来达到解脱的东方哲学观的影响,反映了毛姆对东西方哲学的学习感悟,也表现了毛姆精神探索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8.
方方作为"新写实小说"的当家花旦之一,她的作品自始至终呈现给人们的都是一种冷峻客观的姿态,展现出其浓重的文人情怀.其特点在中篇小说《风景》中尤为凸显,强调突出生存现状的不可逆性,发掘其生存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意义而不对此做出价值评价,是《风景》的重要取向.相同的生存环境下主人公们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描绘出了一道道绮丽的人生风景,寄予了作家对于现实及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主导意象"床"的分析得出,罪、自由和死亡就是主人公对生命、生活和世界的全部体验,而在整个的体验过程中,主人公处于一种身不由己的"飘逸"的生存状态,他的所有努力和挣扎不但毫无意义,不会带来任何结果,而且使他罪上加罪.但他对生存的可能性的挑战以及他的生存姿态给他的存在罩上了一层高贵的光环,这也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探寻.  相似文献   

10.
<正>中秋假期,闲来无事,读了一本《逆袭人生》,主人公从纳粹的魔爪下逃离出来,开启了自己的逆袭人生。他在二战时期的生存经验和之后的事业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认知方式。这种类似于地狱般的生存经验,股票投资者也可以借鉴。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股票投资的哲学思想。既然,投资收益都是认知的变现。那么,决定一个人的认知的因素,就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是20世纪一位杰出的英国作家,他最受世人关注的"宗教三部曲":《布赖顿硬糖》《权利与荣耀》和《问题的核心》,为他带来了"天主教作家"的称谓。这三部作品集中体现了对宗教的怀疑和角色们在"格林之原"上对于自身生存的苦苦追求,质疑和反思。格林对于情节和人物独特奇妙的设置以及对人类生存的理解恰恰与存在主义对于人类的看法和探讨不谋而合,这想必也是为何他会被称为"存在主义作家"的缘故。本文试图通过运用海德格尔的"此在"理论来解读《权力与荣耀》中墨西哥宗教迫害运动中主人公神父在逃亡中通过经历磨难、孤独、绝望以及死亡的威胁,最终领悟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掌握了自己的"此在"进入了"本真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是徐坤的一部半自叙传小说,是徐坤人生体验的艺术再现和审美创造。它通过对主人公毛榛的成长经历的内部和外部的描述展现了一代女人甚至一类女人的生存遭际和情感体验,展现了职业女性成长过程中的得与失,以及她们在事业与家庭之间角色转换的失衡。这部小说强烈的时代特征,对当代文学中职业女性的生存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男性权威的认识有所不同。少年时期他崇拜以父亲为代表的男权,青年时他在与父亲相依为命中逐渐放弃对男权的崇拜,最终,他在心灵救赎路上对以阿塞夫为代表的男权进行反抗并获得成功。主人公对男性权威的态度流变与其人性背叛、自我反省心灵救赎的成长心路彼此呼应,且对他的人生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纯真年代》塑造了一系列重要形象,其中以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最为突出。以成长的视角来审视男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发现他与两位女主人公以及自身所处的纽约上层社会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这让他在自我中形成了一个矛盾体。探究男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其如何实现自我突破、进而产生价值观的变化和心灵的成长提供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洛丽塔》男主人公亨伯特的悲剧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丽塔》中存在大量对主人公亨伯特内心世界和无意识领域的描述,与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有很多契合之处。弗氏的这些理论为分析亨伯特的人生悲剧提供了新的视角。亨伯特幼年时期两次失败的性经历,以及成年后他的白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动态失衡是他的心理病因,同时也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感悟《人生》路遥的小说《人生》在80年代轰动一时,触动和鞭策了一代人。小说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经历可谓辗转曲折。梦想与希望在他身上失而复得,又得而复失。在我看来,他的这一段人生历程就如同一个圆形跑道,起点也就是终点。他有才华却难得志,有理想却难实现。故...  相似文献   

17.
李丹 《林区教学》2011,(10):16-18
《只争朝夕》是公认的贝娄的代表作之一,是当代一部名著。运用心理现实主义和心理学理论分析小说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以此来解析小说中所展现人物的迷惘与孤独,并通过研究小说中对于人自身存在的思索和认识,对人类生存意义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同时通过对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行剖析,分析其苦闷与绝望生活的原因所在,进而指出个人只有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努力,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只争朝夕》的成功对索尔.贝娄以后的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对我们进一步研究索尔.贝娄的其他作品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人性始终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毛姆的三部著名小说《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以及《刀锋》,展现了主人公人性的觉醒及其精神解脱的历程,揭示了作家对人性刻画的真实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层关怀。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作品,读者从中透视出的不单是人性美,人情美的书写,还有他心灵深处内隐的孤独和苦痛.本文试图以《边城》主人公翠翠生命自在自为状态在现实生存环境中的种种遭际及其透彻心骨的孤独,来探视作者孤独的人生及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忧思.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把《月牙儿》与《阳光》进行互补性阅读,发现《月牙儿》的主题并不完全是反映贫穷对妇女命运的改变,《阳光》中的女主人公出身富有,却同样面临《月牙儿》的主人公的悲剧,所以《月牙儿》和《阳光》的主题都是在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几千年来以男权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给予女性一种依附性的生存规范,女性在这样的生存规范中,也不由自主地以男性的观念索取自己的生存原则,并由此导致了自主、独立意识的匮乏,也导致了自己悲剧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