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鲁迅,走向人的现代化的一面旗帜。但是,他的洞穿中华民族历史时空的“呐喊”却至今没有引起国民的注意。我们依然冷漠、卑怯、麻木、自欺。而如果我们对鲁迅的“呐喊”依然充耳不闻,我们这个民族就不会有什么希望。但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首先惊醒,为“国民精神的新生”做点什么。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课本的选目上,似乎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比鲁迅的作品引起更为旷日持久的争议。随着时代的发展,鲁迅的作品越来越被一些老师视为教学的"鸡肋",终于在此次某出版社新版的语文课本中,《药》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被删除,如今学生课本中的鲁迅文章已经所剩无几。一部分人拍手称快,认为删减鲁迅作品是适应了时代;也有一部分人愤而高呼鲁迅文章的"下岗"是中国语文教育的悲哀。应该说,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是不会因为任何人的任何言论而发生动摇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无权干涉学生们对鲁迅的看法是褒是贬,但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将自己的态度建立在对鲁迅作品充分的认识和解读的基础上,而不是盲目地跟从个别言论者人云亦云。很多老师反映"学生不喜欢鲁迅作品",但作为孩子们的引导者,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真正"不喜欢"鲁迅作品的人是谁呢?听听刘发建老师与鲁迅的故事,如果我们希望改变学生们面对这颗伟大心灵的尴尬态度,需要首先做出改变的也许正是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3.
文章贵"新"。"新"从何来?说到这个问题,我想到了2006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的导语:"有人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有人说,地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这第二个"有人说",如果没有对当今社会竞争的用心体察和深刻反思,如果缺少对创新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是得不出这个与鲁迅先生的"名言"截然不同却充满新意的结论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中,人物形象和人物姓名是相通的,二者有着内在联系——作者笔下的人物总是有合适的名字。“这个名子要能说明他这个人,表现他这个人,这个名子能介绍他就象一尊炮老远就能介绍自己说:‘我就叫大炮。’这个名子生来是为他设的,任何旁的人都不能用。”(《文艺理论译丛》第二期148页)这种手法鲁迅用得精熟。同其他人  相似文献   

5.
<正>职业选择对每个人这么的重要,以至于每个人都会发出以下感慨:"不要以为爬得高就好,也许你的梯子搭错了墙。""鲁迅如果不选择写作,这个世界会少一个著名作家,而只多一个无足轻重的好大夫。""如果努力能成功,那刘德华的夫人就不该是朱丽倩,而是杨丽娟。"我们如此的看重选择,认为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和道  相似文献   

6.
说“宅”     
<正>"宅"字,从字形上看就像一个人张开双臂,悠闲地躺在家中的摇椅上。那么我们不禁会想:这个人躺在摇椅上能做些什么呢?记得有一幅鲁迅先生的画像,画的就是鲁迅先生躺在椅子上陷入沉思的样子,他的神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忧国忧民之心表露无遗。鲁迅先生"宅"在家里,却心忧天下,为中国的先驱者摇旗呐喊,他以笔为武器,狠狠地刺向了敌人的心脏。  相似文献   

7.
何成 《华章》2011,(10)
笔者认为,对鲁迅的研究,应该以人的生命本身为基点,以人本身为基点,把鲁迅对人的关怀内在于学术研究中,内在于我们当下的时代精神中,引发对如何建设人的思考,展开建设人这个漫长的事业,而不只是轻描淡写地指出鲁迅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这才是对"鲁迅精神"的真正的继承.这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五爱的启示     
马瑾 《小学生时空》2007,(12):28-29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又伟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爱国主义一直是维系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曾经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险和灾难。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总是能从困境和挫败中一次又一次地昂起头来,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这靠的就是世代相传的爱国主义传统。正如鲁迅说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相似文献   

9.
我读周树人     
<正>初次与鲁迅见面,是在语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那时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淘气、贪玩。上课时偷偷看连环画,趁先生不在就溜到院子里捉虫、挖草、折梅,喜欢听故事,又总被吓得不敢独处。像我们的同伙朋友,与我们相差无几,跟我们一样处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欢乐时代,于是总想了解了解这个朋友。才知道鲁迅原名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在对鲁迅略知皮毛时,就听父亲说过鲁迅的千古名句:"横眉冷对千夫  相似文献   

10.
正谁是鲁迅?这个问题似乎有一个标准答案: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小学语文课本开始,我们就与他结缘。学生们更是长期口口相传这样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学并非鲁迅一开始的梦想,老师们一般会讲,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树立起了"弃医从文"的志向。  相似文献   

11.
鲁迅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好玩"这个词,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这个词用来指鲁迅,什么意思呢?我只好试着说下去,看看能不能说出意思来。许多人印象中,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相似文献   

12.
谁都可以谈鲁迅,又谁都谈不好鲁迅。这是一个注定要受到质疑的论题,那我为什么还要和中学生谈鲁迅呢?因为我觉得小而言之,中学生绕不过鲁迅,大而言之所有的中国人,包括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都绕不过鲁迅,鲁迅已成为我们民族历史上永恒的存在。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如果能恰当地写点鲁迅,必然会使你作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增色很多。那如何谈鲁迅呢?  相似文献   

13.
"周树人班"是我与学生给班级取的名字,一般人都认为是鲁迅班,其实它有三个含义:第一,周树人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原名,他的思想、他的精神,永远引领和激励着我们前行;第二,树"人",是我们班育人的根本理念,育好人是培养人才的根本前提;第三,班主任本姓周,只有学生和班主任团结一心,才能更好地建设班集体。这个班名将伟大的人物鲁迅和我这个平凡的小人物结合了起来,同时还隐含了班级树人的根本理念,可谓一举三得。  相似文献   

14.
2011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先生之名再次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其实,这些年鲁迅从来就没有淡出过我们的话题。在语文教材领域,有关先生之文,向来是一个很具争议的话题。新课程改革之后,在一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语文教材开始多元化,各地编写的语文教材在选文上的自主性加大,鲁迅的"进"与"出"就成了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一些人很偏激地认为,应该把鲁迅"请出"语文教材,这是因为他们自身肤浅地误读了鲁迅。一些人很坚决地主张鲁迅作品  相似文献   

15.
隔膜     
《同学少年》2016,(1):28-29
<正>鲁迅先生曾写过关于"隔膜"的文章,有些人是熟悉的。鲁迅的"隔膜",同我们平常使用的这个词儿的含义不完全一样。我们平常所谓"隔膜"是指"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鲁迅的"隔膜"是单方面地以主观愿望或猜度去了解对方,去要求对方。这样做,鲜有不碰钉子者。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稀见。最近读到韩升先生的文章《隋文帝抗击突厥的内政因素》,其中有几句话:对此,从种族性格上斥责突厥"反复无常",其出发点是中国理想主义感情性的"义"观念……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隔膜"。记得当年在大学读书时,适值  相似文献   

16.
学过没学过现代文学的人,似乎都知道鲁迅小说主题思想深刻.但究竟深刻在哪里?很多人就有些茫然.就连一些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人,也大多只从一个固有的理念出发,笼统地认为鲁迅小说深刻地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并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而能够指出这种反封建的主题在作品中具体是怎样体现的人,却是很少.这样一来,就有不少人除了对鲁迅的伟大人格表崇敬之外,便不再对鲁迅的作品有什么兴趣了.他们转移研究领域,纷纷另辟蹊径.于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便有了"沈从文热"、"张爱玲热"、"钱锺书热"、"穆旦热"、"金庸热"等等.其实,不管在现代文学百花园做何"拓荒",也不管什么"热",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认为鲁迅过时、没有多少研究价值了,便使人觉得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17.
曾伟萍 《成才之路》2013,(11):48-48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的,也无不被这个苦人儿的形象所震撼的。据鲁迅的朋友回忆,鲁迅在世的时候,在他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个苦命人儿形象的?运用了怎样的叙事艺术?一、匠心独运的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8.
1906年到1936年,鲁迅一直坚守着以"改良国民性"为目的,以"立人"为核心的启蒙文学观,《祝福》便是体现其文学观的重要作品。然而近期有一些学者指责鲁迅等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如果我们解读作品的叙事策略,可以看到,鲁迅小说清醒、深刻地展现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启发人们的独立思考。这种启蒙文学尽管在效度方面有一定局限,但仍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如果我们没有被遗忘,后人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记住我们这个时代呢?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又在哪里?2018年,我开始做一个项目,就叫作"英雄"。如果后人能够记住我们这个时代,那也许就是因为他们。我们这一代,生活在一个几乎没有战争的时代,所以我们必然不会有那些战争英雄般的传说。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这个时代是没有英雄的时代?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个时代可能真的会很快被历史遗忘。那如果我们没有被遗忘,后人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记住我们这个时代呢?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又在哪里?2018年,我开始做一个项目,就叫作"英雄"。如果后人能够记住我们这个时代,那也许就是因为他们。  相似文献   

20.
<正>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着重塑造了孔乙己这位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如果细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一个看似"次要"也容易被读者忽视的人物——咸亨酒店掌柜的身上,着墨不少也颇费心思,从而使得这个形象真实、鲜明、深刻,值得我们细细玩味。一、刁钻、精明的生意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