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古希腊人十分重视对死者的安葬,丧葬仪式大致包括吊丧、出殡、安葬等程序。女性是活跃的悼丧者,在整理死者仪容、哀悼、净化等仪式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古希腊人的丧葬仪式体现了城邦的性别关系特征,总的说来,古希腊男性在丧葬仪式中占主导地位。为了维护社会秩序,雅典、尤利斯等城邦颁布了主要针对女性悼丧行为的殡葬法律,规范丧葬仪式。由于家庭与城邦的传承、对死亡仪式污染的恐惧和对两性情感表达差异的看法等原因,古希腊女性在葬礼中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而她们活跃的丧葬活动加强了城邦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其家庭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2.
论土家族丧葬的狂欢精神——以娱神仪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地区的丧葬习俗,常和鼓乐同在,与歌舞同存。跳丧、绕棺、坐丧、闹丧等丧葬仪式均反映了土家族丧葬的狂欢化倾向。由于受土家先民的灵魂观、民俗宗教崇拜和巫文化的影响,土家族丧葬文化的当下表现既一脉相承着传统的丧葬仪礼,又理所当然地接受现实的文化趣味。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蕴含着包括丧葬文化在内的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考释"丧"、"葬"等相关汉字,从死亡称谓、丧葬方式及丧葬习俗三个方面,透视了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的根源及其对维护社会伦理道德和阶级统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湘西土家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悼念死者,重视对肉体的安葬和仪式,注重对死者灵魂的超。从而形成了一套葬前、葬时和葬后礼仪,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独具浓厚的民族区域特色。丧葬礼仪整个活动过程是丧葬音乐生存、发展、传承的土壤,丧葬音乐中的器乐与土家族人民的丧葬礼仪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贯穿于丧葬礼仪活动的全过程,通过本文对丧葬仪式中器乐的不同分类与乐器乐班组合,了解不同仪式中器乐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左传》中对春秋贵族的葬礼和丧祭礼多有书及,尤其对落葬礼仪中的饰棺墓圹、出殡改葬、陪葬人殉、升(降)级葬,对葬后祭礼中的虞、卒哭、祔、祥、禪、禘等都有所涉及,这些记载不仅再现了春秋贵族崇隆威仪的葬礼和繁缛持久的丧祭礼程式,同时也折射出了隐于丧葬礼俗之后的当时人们的灵魂不死、等级、宗法、孝道等思想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6.
由于地域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贵州麻山苗族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最突出的体现是其丧葬仪式。笔者将从时间过程、空间场域、主体表态3个方面理清麻山苗族丧葬仪式,并从功能论和"阈限理论"的人类学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以达到对于麻山苗族丧葬仪式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潮汕地区丧葬习俗是传统伦理道德与地方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一种仪式,流程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殡前事项、做功德、出殡和丧后祭拜。潮汕内部的丧葬习俗存在区域差异,主要的差异有停尸公厅的时间、“做功德”的流程以及丧后祭拜的“做旬”次数。结合文献与田野调查,从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差序格局及重男轻女、五服制度、治丧组织、风水信仰、攀比之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析,潮汕丧葬习俗背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潮汕宗族组织的存在是丧葬习俗传承至今的根本原因。潮汕丧葬习俗虽然在新时代有迷信、从众攀比等弊端,但是也在逐步简化不合时宜的程序,同时作为乡村集体记忆的一种载体,对于增加宗族内部的认同感、基层治理等方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仍有其存在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作者实地考察并纵观越南彝族"倮倮人"传统丧葬的续气装殓设灵堂、开丧祭奠、出殡下葬等仪式文化和特点,认为越南彝族传统丧葬仪式不仅反映出祖先崇拜理念为核心的文化象征意义,同时还具有生者情感安慰与精神寄托、生者争荣显贵、重构家族关系、整合村寨资源、稳固姻亲关系与增强族群认同,以及教化后代子孙等的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9.
农村历来重视丧葬活动,在殡、葬、祭等丧葬活动中,有各式各样的丧葬仪式。丧葬仪式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一是体面地安葬逝者,体现人的价值;二是保存了传统的民族风俗文化,教育教化村民,促进个人成长;三是加强村民的沟通与交流,增强村庄凝聚力;四是整合村庄资源,促进村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梓杰 《学语文》2012,(6):58-58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相似文献   

11.
毛晓阳 《闽江学院学报》2010,31(3):31-34,106
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海隅,丧葬习俗与中原大不相同。历代学者多从儒家正统礼仪文化的立场,对福州丧俗中注重酒食,盛设酒宴;迷信佛道,举行道场;拘泥风水,停柩不葬;鼓乐葬亲,丧礼高歌;更改丧仪,违反礼制等陋习进行批判。文章指出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提出合理的风俗改良意见,推动社会风俗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白裤瑶的丧葬礼俗古老而传统,礼仪文化内涵丰富。以相关文献为基础,结合实际的田野调查,对仪式礼仪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探讨,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认识与理解白裤瑶的丧俗及人文传统。  相似文献   

13.
按照"礼法"要求,改嫁再嫁女性卒后要与最后一任丈夫葬在一起。然而通过对唐代此类女性丧葬情况的考察发现,单独葬于某地的情形最多,归葬父母家者也有一些,甚至有与前夫合葬的,却未有与后夫葬于一处事例。这似乎与"礼法"的要求相违背。唐人对女性改嫁再嫁的态度、与前后夫所生子嗣的争执以及多娶之下夫妇的丧葬实态均是影响改嫁再嫁女性与后夫合葬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葬礼作为人生四大仪礼中最后一个重要仪式,是生命体应得的哀荣。通过对陕西关中西部农村地区丧葬习俗的考察,从临终初丧、小殓、大殓三个层面着重梳理记录了“入殓”流程和仪式,揭示了农耕文明下民间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丧葬习俗内涵及背后蕴含的生死观念,表达了生者对逝者尊重与怀念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族群的核心符号体系以生死关怀为元话语,即"话语的话语";这种元话语典型地表现在作为人生过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丧葬仪式中。苗族文化体系中的丧葬仪式深度反映人与神、生与死、先祖与后代之间的复杂关系。丧仪展演把苗族社会的灵魂观念和社会活动勾连起来;灵魂观念既为社会活动提供指导,自身也在这个社会活动中得到创造性的复制。文章拟通过对西江丧仪的展演过程、丧俗禁忌、符号象征等进行历时性分析,透视西江苗族社会在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核心符号,同时也在器用上"与时俱进",实现了"原生论"与"工具论"的"二元和谐"。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有大量关于丧葬的描写。在众多的丧葬描写中,以秦氏之丧、贾敬之丧、贾母之丧尤为重要。这三次丧葬描写不仅成为整部小说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也是作者展示广阔的社会场景、思考人生的独特方式。小说巧妙地以三次丧葬的描写,勾勒出一个封建大家族逐步衰败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景东彝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丧葬习俗。在丧葬仪式中,告丧、装棺、设灵堂、作法事、出棺、送葬等仪式所用的植物,代表了它特殊的宗教文化意义及其深远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祖先崇拜、植物崇拜、乐观生死态度与和谐的家庭社会关系,具有保护植物,保护地区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徽州丧葬仪式音乐的用乐程式与其信仰观念和仪式行为密切相关.它的用乐程式既有"一词多曲、一曲多用"固定因素,也有根据具体仪式过程而灵活随机选择曲牌种类的非固定因素.文章选取歙县岔口镇丧葬仪式音乐作为田野个案,结合音乐形态学、民族音乐学和仪式音乐民族志的研究理论来剖析徽州丧葬仪式音乐功能与作用,通过研究丧葬事项和音乐事项、...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运用人类学家范.根纳普的"通过仪式"理论,从分离、过渡和融合的三段式视角,对贵阳市城郊刘氏家族的一场丧葬仪式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研究,再现了汉族社会丧葬仪式的整个过程。文章以此个案揭示汉族社会对丧葬仪式的郑重处理,实质是对生的执着追求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20.
推进殡葬改革以来,国家在节省资源和丧葬世俗化的旗帜下试图以行为的改造去改变村民的丧葬观念,村民却不顾丧葬观念的变化一直以火化后再葬或者偷埋等变相的土葬方式来回应。一直以来国家视角之下的传统丧葬被看作移风易俗的对象,在村民的日常实践中丧葬却是一场重要的道德仪式。从处于国家法规与习惯道德之间的利益计算的角度去解释村民的规避行为,从国家制定法没为村民提供他们能实现其利益的有效的行为方式这一方面可以去理解村民坚持土葬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