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问世时的好评如潮到20世纪中叶的全盘否定,再到新时期以来的重新肯定,近百年的《恨海》接受史足证其为一部意蕴繁复的“写情小说”。借儿女之事言家国之情、弘扬传统道德、暴露旧礼教之罪恶是其蕴含的三重主题意蕴。然而它们均非现代意义上的情爱主题。这就是以《恨海》为代表的晚清社会言情小说的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2.
与《恨海》同年出版的《禽海石》,自问世之日起就为人们所漠视,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进入不了文学史、小说史的叙述视野。实际上,同为晚清社会言情小说,符霖的《禽海石》无论在主题意蕴的丰富性、思想倾向的进步性方面,还是在小说叙事艺术的试验与探索方面,其成就均在吴趼人的《恨海》之上。《禽海石》不愧为晚清写情小说中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  相似文献   

3.
在近百年的文学接受史上,《禽海石》的影响根本无法与《恨海》相提并论。但从思想倾向的进步性来衡量,前者的成就远在后者之上;从其对小说叙事艺术的开拓与创新的角度衡量,二者各有建树。综合两项指标,同为晚清言情小说的代表性文本,《禽海石》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当不在《恨海》之下。《禽海石》与《恨海》可谓晚清言情小说中的双壁。  相似文献   

4.
吴趼人以《恨海》、《劫余灰》、《情变》为代表的写情小说,集中大量笔墨刻画女性形象,对男性世界的刻画则相对比较薄弱。本文通过对吴趼人写情小说中男性世界的三种类别:一消失的男性世界、畸形的男性世界、正常的男性世界的具体分析,探讨小说中男性世界的塑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是表达作品主题和思想内容的关键,但次要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吴趼人写情小说《恨海》《劫余灰》《情变》中的次要人物形象形色各异丰富多彩,在表达主题意蕴和完善作品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吴趼人的《恨海》将女性主人公张棣华放置于动荡时局的前幕,并在其成长蜕变中揭示出心灵幽微面——内心相互对峙、相互胶着的矛盾状态,以及其“羞耻”与“自怨”心理势力由冲突角逐到逐渐合流的过程。《恨海》所演绎的自我意识的萌发与消亡,看似最终规训于传统思想道德法则之下,实质上也暗含超越现实层面的意义,反映出作者对“情”与“理”和谐共生的理想愿景。小说最后张棣华遁入空门的结局设定,也潜在蕴含着吴趼人个人对拯救晚清的自觉意识,具有现代性特质,显现出晚清文学众声喧哗的不同面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女儿”与“情”的关系入手,对《红楼梦》“情”的审美文化内涵和意义做了一点粗浅的梳理,以揭示《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博大精深的文化主题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吴研人的《恨海》以庚子年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略为背景,描写了在动荡的时局中两对年轻人棣华与伯和、娟娟与仲蔼的情感经历,塑造出了棣华这一典型的近代女性形象。本文试从其女性形象、塑造方法及这一女性形象的成因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问人间情是何物——从明清文学名著看情的演变发展原载《晋东南师专学报》1993年4期抒情写情,中国文学从产生以来就形成这一传统.可不象明清两代这样意义之特别,声势之甚大,影响之久远.情在明清两代作家的笔下其内涵是不断演变着的.一、从肯定人的正当欲望,追求现世享乐到失去希望乃至幻灭,情的作用呈不断递减之势.汤显祖笔下的情强凋的是世俗的感性力量,特别是人的私欲、欲望.情超出了原有本意而专指男女间的情爱、性爱以及人的一将正当欲望要求.“爱情”是情的最高境界.情具有时代启蒙意义、理想主义的色彩.清代洪升的《长生殿》是一部“掀翻情窟”之作,但剧中的情已流露出无可奈的感伤与悲廉凉.到《红楼梦》中,情已失却了《牡丹亭》《长生殿》中的理想化色彩而充满了幻灭感,宝黛真情在严酷现实面前被击碎就是真情的幻灭.  相似文献   

10.
情悟紫鹃     
《红楼梦》大旨谈情,紫鹃之情为其一绝。其情之专,其情之深,其情之纯,其情之真,净化人的心灵,感天动人。紫鹃之情因黛玉而生,因黛玉之亡而失去依托,步入空门;紫鹃与黛玉荣枯实相共,其情为发自内心的诗意之情,不能不为之情而恸哭。立足一个"情"字,从情之缘、情之痴、情之空三个角度分析紫鹃的情感世界,探究紫鹃之情深层精神内涵和精神价值。紫鹃之情引导人们追求真性情和诗意人生。对中华文化心灵和情感价值体系的建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情”是《红楼梦》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红楼梦》用独特的宇宙视角构建了“情”的境界体系,实现了“情”从“痴情”、“人情”、“情不情”、“情情”的嬗变和升华。“色空”、“空空”、“重玄”等观念非但没有驳倒“情”的立论,反而渗透并融通于其中,从而于根本上打通了儒释道之间的精神壁垒,成为中国文化富有时代意义的新开掘。基于独特人性观的“情”的发微,为我们探索《红楼梦》哲学思想的深层内涵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吴趼人的《恨海》被认为是"写情小说"的代表之作,作品描写了两对年轻人的婚恋悲剧,在腐朽阴暗的内容中展现了充满创新精神的高超写作技巧,无论是内容的叙写或是结构安排,还是人物叙写都有着与以往传统白话小说不同的鲜活气息,这些鲜活的气息与作者描写的晦暗内容形成了奇妙的对比。这些小说修辞手段的运用对我国小说走向现代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刘勰《情采》篇论述“情”与“采”的关系,它们属于今人所说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这一范畴。《情采》篇中的“情”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感性层面的情感因素,一是理性层面的思想因素,这两层含义彼此之间并不排斥,而是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情采》篇中的“采”指“文采”,其具体内涵有三点:有韵之文的对偶、声律、辞藻;经书等散行文的文采;作品中作家思想感情的色彩。《体性》篇提出“因内而符外”的观点,《情采》篇又提出“言与志反”的看法,这里看似相互抵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刘勰又认为由文辞窥测作者的性情,只能得其大端而已。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具有多层次的内涵和多方面的特色,本文只就"人情美"这一视角进行审视,从爱情、亲情、邻里乡亲之情、阶级之情和民族之情四个方面来探讨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情美的瑰丽天地。  相似文献   

15.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 :“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进而指出 :“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情、景确实是古典诗词中最基本的内容 ,这就为我们鉴赏古典诗词提供了最基本的切入点。由于情与景在诗词中构建的方式不同 ,所以我们鉴赏品味的着眼点也会不一样。概而言之 ,可从如下几方面着眼品味。一、寓情于景。有一类诗词中常是情景分写的。有的是上句写景 ,下句写情 ;有的是上联写景 ,下联写情 ;有的是前半部分写景 ,后半部分写情 ;有的是上片写景 ,下片写情等等。这类诗词的情景抒写虽有侧重 ,但其内涵是统…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编绘了狐鬼神怪和人之间的百般离奇故事,其中痴男怨女的爱恋也广为世人称道,本文以"情"切入,浅析《聊斋》中的一见钟情和共生之情,以探究情字之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在“情”的内涵与表现上,才子佳人小说更多地接受了《牡丹亭》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在写真情、写痴情、写对“知音”的期盼与追求的承继,以及“知音”标准和内涵更为具体丰富、由情理对立变为情理调和的新变。这种现象反映了明末“尊情”进步思想,古代文人心理结构,作家创作思想,时代特征以及《牡丹亭》之“情”自身的丰富性内涵对这种文学接受现象得以产生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在《浅析〈红楼〉的思想内涵》(见《北方论丛》1998年文史哲专辑)一文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红楼梦》的思想内涵。认为贾宝玉与林黛玉象征明君与贤臣。从情与文化命题的角度,即从宝玉黛玉的待人情感和反对程朱理学两个方面,指出“社会黑暗的主要原因在于运用程朱理学,而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昏  相似文献   

19.
《周易》对魏晋诗风演变产生至少四方面的影响:《周易》修养论为魏晋诗人出处进退提供了基本准则,促使其形成或刚健进取、或默守柔退等多元人格;《周易》划分象的类别及观物取象的方法,促进了魏晋诗歌的意象建构,也使之呈现出品类丰富、崇尚写实的面貌;《周易》情辞论为魏晋诗人继承发展的同时,又与儒家诗言志、情物交感论有机结合,使魏晋诗歌具有深厚的情蕴内涵;《周易》文学化进程在魏晋时期加剧,魏晋诗歌在以《易》为典的基础上,体现出冲迈、清丽、玄远、睿智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的情爱观具有复杂的内涵和大胆的反封建反礼教的时代意义。同时也揭示了“以情反理”与“以理渗情”相互交织的矛盾与困惑,这在其作《聊斋志异》中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