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彻底克服费尔巴哈哲学中的神学—形而上学的幽灵,施蒂纳更加激进地设定了"唯一者"来对费尔巴哈的"类"进行否定。施蒂纳用"唯一者"克服抽象理性的作法,虽然留下了消解一切价值的断头路,但其要求彻底摆脱抽象方式对于历史和宗教的解释的诉求,却为马克思完成宗教批判,实现对现存世界的革命化理解,从而转向一种新的历史科学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施蒂纳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两方面的影响:其一,施蒂纳对马克思重新思考与费尔巴哈的关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二,施蒂纳让马克思深刻地看清了德国观念论的危害的严重性,并在对施蒂纳的批判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3.
既定的社会现实孕育既定思想的稚体,催生既定思想的发展.对特定理论资源的批判继承也为既定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增加了养分。纵观马克思的文本,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自由历史、费尔巴哈的"类"的概念的延伸以及施蒂纳的"唯一者"概念的现实化,成为了马克思批判和借鉴的标靶,同时也为马克思构思个体自由思想提供了理论素材。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施蒂纳的利己主义思想。施蒂纳以人性论为出发点对人生和历史作了主观化的虚构 ,并以利己主义为旨归 ,试对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问题作道德解答。马克思、恩格斯从思想实质、思想根源以及思想史的角度对此作了批判 ,初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圣麦克斯”章,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促成了马克思思想的成熟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施蒂纳是马克思进行思维方式彻底革新的重要一环,这一环的意义就在于马克思通过揭示施蒂纳哲学内在的抽象思辨性质,用实践的思维方式最终超越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哲学路数,从经验的、现实的人出发,以物质生产和交往关系为基础,强调生产关系对个体的优先性和对历史的辩证本性的理解,来发出对生活和历史的唯物解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施蒂纳的利己主义思想。施蒂纳以人性论为出发点对人生和历史作了主观化的虚构,并以利己主义为旨归,试对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问题作道德解答。马克思、思格斯从思想实质、思想根源以及思想史的角度对此作了批判,初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7.
施蒂纳作为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了解他的思想,正确解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施蒂纳思潮的批判,掌握其思想精髓,从理论上正本清源,对于在实践中抵制极端利己主义,形成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位诗人气质浓厚的作家,郁达夫对纯思辨哲学一向敬而远之.但对尼采和施蒂纳,他却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不仅致力于向中国读者介绍这两位"新浪漫派"的哲学健将,而且他自己也从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养料.他在哲学观方面否认偶像权威,强调自我尊严,在文学观方面反对文以载道,主张个性表现,都表明了他与尼采和施蒂纳之间密切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9.
施蒂纳是德国个人主义哲学家,无政府主义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利己主义。他宣扬自我中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政治上藐视一切权威,否定任何国家,经济上主张建立小生产者联盟,保留私有制。 马恩批判了施蒂纳的自我意识是历史发展动力的唯心史观;批判了他建立在利己主义基础上的国家和法权学说;批判了他想通过暴动的方式破坏国家,建立利己主义者联盟的思想及其财产观。  相似文献   

10.
麦克斯·施蒂纳是德国著名的伦理学家,原名为约翰,卡斯巴尔·施米特,其在伦理学上以宣扬的极端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为主。可以说施蒂纳的思想在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此著作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标题是"人",第二部分的标题是"我"。在此著作中,可以说施蒂纳在这里公开地批判了他的青年黑格尔伙伴们的不彻底性,其极端个人主义以及彻底的无政府主义的旗帜被树立。在此,本文在了解施蒂纳的主要思想的基础上,试着对其作出评析。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大学理念和制度的对话应该成为国际间文明对话的重要内容。学术自由作为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的核心要素,并非是西方文明独特的价值观,中国文化传统中同样包含有学术自由的思想元素,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发掘和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学术自由精神,既是对西方理性主义为基础的学术自由观的补充,也是消解大学文化殖民主义倾向、开展中外大学平等对话、提高中国大学文化自觉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犹太婚姻理念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犹太婚姻思想作为父权制社会环境的产物,本质上是男性精英神性婚姻观对婚姻社会关系的自觉规范与调整.在与不同文化传统的文明交往中,其有关具体层面发生了一定变迁,但其男权制主导核质并未消解.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是通过马克思、恩格斯所实现的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场哲学革命才得以凸显出来的。要完整地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我们必须具有如下方法论自觉:其一,准确把握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实践主题,进而准确定位马克思哲学与现实的关系,这是把握马克思哲学基本精神的首要视角;其二,阐明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的特点及其困境,以及马克思哲学对其实现自觉消解和超越的必然性,这是把握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基本前提;其三,采取历史生成的视野,基于马克思不同时期哲学文本的主题演进及其哲学运思特点,阐明马克思哲学在人的解放路径探求上所经历的思想轨迹,这是把握马克思哲学本质特征和活的灵魂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类本质”问题做出了充分的理论分析.他的类本质思想受到了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国民经济学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三个思想资源的启发,同时又是对这三个思想资源的超越.他从人的感性的生命活动出发,对人的类本质做出三个方面的规定:人是感性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由的存在物和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其中,人是自由的存在物是马克思类本质思想所确立的普遍性命题.以类本质思想为依据,马克思提出了批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异化劳动理论.在以后的著述中,马克思依然坚持类本质思想所确立的普遍性命题,从而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证性研究同价值批判结合在一起.因此,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是社会批判理论的不可消解的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15.
魏晋玄学常被学者们称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本文力图通过对魏晋玄学与西方后现代哲学在历史源流、对中心的消解与重建等方面的比较,指出魏晋玄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相背离的精神特质和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6.
文章概述了休谟伦理难题的主要内涵及理论意义,认为休谟伦理难题是关系到伦理学是否可能的一个道德哲学问题,不仅在理论层面造成了事实与价值的二分,也是近代以来西方社会道德实践处于深刻危机的一个反映.通过对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倡导者——麦金泰尔思想的文本分析与梳理,认为麦氏之所以能超越他之前的西方思想家并消解了休谟伦理难题,主要是...  相似文献   

17.
思想的演进既涵容合逻辑的循序发展,也包括认识论的突然转向,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历程就是如此.按照思维的常规,马克思在扬弃黑格尔哲学之后顺理成章地运行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理性轨道.然而,由于鲍威尔与施蒂纳对人本主义的攻汗从根本上摇撼了费尔巴哈哲学,从而触发了马克思思路的改弦易辙.在论战中,马克思突变式地冲决了费尔巴哈思想的樊篱,从而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的重要思想,常被西方学者批评为"抽象"、"先验"和"非科学"的"费尔巴哈主义人本主义"。事实上,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并不存在"费尔巴哈阶段",把"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正是马克思完全超越主观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地方,是马克思对人类现实劳动历史地位的科学抽象。同时,"劳动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总和"的思想并不冲突,"劳动类本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逻辑起点,"社会关系总和"论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成熟的人本质理论,二者从不同角度规定了人的本质,在理论上各有偏重。  相似文献   

19.
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从文化自觉视域下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文化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教育产业化与文化网络化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薄弱,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以文化自觉的维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教育者的文化自觉意识,优化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微媒体是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它具有传播速度即时便捷、传播方式病毒式、传播过程去中心化和传播内容非专业性等特点,它的出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消解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高校要积极利用微媒体构建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新平台,构建信息处理新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和传媒载体的工作效能,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