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熟的记总是既采访事实.又采访思想。可是为数不少的年轻记、通讯员.或因采写时间太紧,或囿于对“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理解机械片面,或认为基层群众讲道理(思想)大多讲不出什么道道来等,在采访中往往匆忙采访事实,忽略或放松了采访思想。这样写出的稿子只能是一般化的,难有深度.更难出精品,因此这一偏颇做法需要引起重视和纠正。采访中能不能做到“采访思想”,不仅有对这一做法必要性的认识问题,还有一个如何掌握具体操作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2.
《多搞一些“带响”报道》刊出后,收到不少热心读者的来信,询问有关“带响”报道的录制问题,下面就来简单谈谈。带响报道怎样才能录制得好呢?根据众多广播工作者的经验,除了坚持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真实等原则外,还应着重抓好这样五个环节: 一、采访前的充分准备大家知道,带响报道比起文字报道的采访要复杂得多,对记者的要求也就更高。因为采访时,记者除了耳闻手记,还必须“录音”,要用实况音响  相似文献   

3.
一、新闻报道要用事实说话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是用事实说话。就是说,新闻工作者在选择和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思想观点隐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个事实之中,让读者通过这一事实自己悟出某种道理。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通过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把自己需要阐述的某种道理、某种观点、某种思想认识隐藏在其中,从而影响、感染、教育读者。美国著名记者、进步作家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是一本现代国际新闻作品中的杰作。年轻的记者不畏艰难险阻,不顾生死安危,在共产党和红军活动的地区进行实地采访,…  相似文献   

4.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新闻工作离不开采访。而采访又通常离不开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谈话,谈话往往以“问”字当先。记者欲获准确、真实的新闻素材和事实,使采访得以成功,首先自己必须是高明的提问者。老记者海棱说过:“善于提问题、发问,这是新闻记者的一种采访艺术”。下面仅从问句的类型、提问的准则和提问的技能与方法三个方面,谈点肤浅意见。问句类型记者首先必须充当问者。因为问先于记。那么,采访时提问使用的问句类型大致有哪些?问句的类型  相似文献   

5.
写新闻要用事实说话,是在记者判断这一事件或人物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就是说,记者对新闻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的采访,搜集了大量的、生动的事例和材料,但因新闻篇幅有限,以及主题的需要,许多事例和材料不能一一报道,这就要对事实进行推选。一般说,应注意推选如下五种新闻事实: (一)选取“以一当十”的典型事实。我国有句古话:“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孙子兵法以一当十”。这两句话用来衡量记者的采访与写作是很恰当的。记者采访时,应有“韩信点兵”的态度,采访的材料越多越好,目的是写新闻报道时有挑选的余地。  相似文献   

6.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创造着这样那样的“事实”。无穷无尽纷纷繁繁的“事实”中,有些一看就感到重大和新鲜,这样的新闻应该说是容易  相似文献   

7.
"提问"在采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 《现代传播》2001,(6):129-131
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水平有时往往取决于“采访”,“采访”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提问”,因此,一个好记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讲得如何,而在于如何让别人“说”得精彩,因此“提问”便是采访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要想让别人“说”得好,记者就得“问”得好。怎样做好“提问”,“采访”和“提问”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提问”又涉及那些具体的概念与内容,便成为研究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不能不涉猎的问题。 一、“角色”与“提问” 如果说“提问”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便是“角色”与“提问”的关系。一个“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8.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他们认为,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如果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来。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须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新闻说到底就是“采访说故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故事”当然是事实,但“故事”比“事实”又进了一步,故事更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读者需要故事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组织了一次调查,将来自美国18家报社的76位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了“年轻人想读什么样的报纸以及为什…  相似文献   

9.
周云龙 《视听界》2002,(4):90-90
新闻界的前辈说,记者是一种全天候的职业,即使睡觉时,也得睁着一只眼。其实,这仅仅是对记者的一种“时效”要求。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作为记者,要全面驾驭新闻事实,准确选择报道角度,还得有  相似文献   

10.
眼下,各媒体对社会新闻采访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从版面上看,“现场”、“直击”等报道特别受到读者青睐。因此,目击式、体验式等隐性采访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作为一种并不新颖的采访报道形式,隐性采访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扬长避短?采访过程中如何无限地接触到新闻事实?报道技巧上如何再现新闻现场?如何折射事实背后的深遂内涵?面对新挑战隐性采访故名思义,在采访中不暴露记者身份,而是以一名普通社会成员的视角参与、观察、感受,它突出的特点是目击第一现场,体验客观过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闻记者采访手段趋于电子化,伴随着网络记者的…  相似文献   

11.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既要善“问”,又要善“记”。“问”得巧妙并且“记”得到位,可以大大提高采访的质量,为下一步撰写稿件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影响到采访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姜海 《新闻前哨》2010,(12):102-103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新闻采访活动可以分为“采”与“访”两个方面。“采”,是指在采访活动时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认知过程及规律,主要表现在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念、思考和采集上:“访”,是指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人际互动及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取决于新闻采访,新闻采访的方向来自于新闻发现。如何从纷繁的客观事物中发现新闻,并迅速作出判断、报道,能否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是衡量一个记者对事实中新闻价值的发现和鉴别能力的试金石。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李普曼曾说:“一条新闻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  相似文献   

14.
一次“解渴”的采访袁建达读者爱看“解渴”的报道,记者也盼望“解渴”的采访。这是我和李克夫作为随行记者采访北京铁路公安局铁鹰小分队打击流窜犯的一点体会。11月下旬,当副总编辑李仁臣把这个“抓活鱼”的任务交给我俩时,我的心里是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在当...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经济新闻正成为受众日益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目前仍有大量的工作汇报式、总结式经济新闻存在,采写经济新闻的记者还有相当一部分困于文秘的角色之中,难以自拔。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如何才能使经济新闻惯有的“死板面孔”变得活泼、可爱、特色鲜明?经济报道一般是指关于物质生产领域中新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既然经济报道在概念上被限制在“物质生产领域所发生的事实”,这就给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带来了难题。但是,如果记者能够在采访及写作中很好地挖掘出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兴奋点,经济报…  相似文献   

16.
不知是从哪年哪月兴起的,新闻记者每一到处,当地宣传部门往往派人全程“陪同采访”,有时党政领导人还亲自出马。据说,这样做一是为了“礼貌”,不“陪访”显得“不热情,不恭敬,招待不周”;二是为了“方便”采访,记者初来乍到,人地生疏,没有当地人带路引荐,采访对象难找或不肯提供情况,语言不通时,“陪访人”还兼任翻译;三是为了向记者“学习”采访,提高报道业务。理由都是千真万确的,无可厚非。对记者来讲,有人“陪访”的确是“方便”得多。但是,那怕仅仅经历过一次这种“陪访”的记者,都会发现它至少也有三个弊端:(一)采访对象一看父母官、顶头上司在场,便不敢畅所欲言,甚至言不由衷,说长不道短,报喜不亮丑;记者也就不能全面了解到真情实况,甚或被假象蒙骗。(二)形影不  相似文献   

17.
提问,是记者采访获取新闻事实的必要途径,记者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作品质量的优劣和新闻节目的成败。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新闻工作感悟,对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做一浅析。提问前精心准备,做到由“已知”求“未知”。提问时注重技巧,做到问得艺术,访得要点。双方沟通灵活多变,求得实效。  相似文献   

18.
春耕是一种农事活动,千百年来春耕生产都在重复着同一种活动。许多记者习惯地把春耕备耕报道称之为媒体“唱四季歌”。如何把这个不容易出新闻的农事活动报道得有声有色.让人想看、爱看,把这个“四季歌”唱得动听、入耳,产生好的报道效果。不下一番力气,不动动脑筋.还真“整”不出新闻来。新闻是常干常新的事业。同样的新闻事件,如果经过精心策划,就能推陈出新,就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报道的目的。从这点来说,把看似不容易出“彩儿”的春耕报道.整出些“彩儿”来,还是有可能的,这个“出彩儿”的手段就是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19.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语:“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  相似文献   

20.
《记者摇篮》2005,(10):21-21
每位记者都有自己的采访方式,每位记者 都有莫逆之交的采访对象,每位记者都有难忘 的采访经历。经历就是财富,您把这些经历记 下来吧, 《记者摇篮》急切地盼着您的文章!我 们在请您的赐稿的时候,给您的大作规定了写 作内容: “一次难忘的采访”,标题由您自拟。 我们之所以开展这样的征文活动,是为了 更好地落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的原则, “一次难忘的采访”也许更能反映记 者实践“三贴近”的风貌,充分展示记者与采 访对象乃至于和广大读者心贴心的思想感情, 这是我们的一个初衷;顾名思义, 《记者摇篮》 是记者的理论和实践阵地,理应更好地贴近记 者,服务记者,为记者提供良好的成长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