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仲淹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卒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江苏徐州人。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少年时代读书非常刻苦,常常一人彻夜伴灯苦读。清贫的生活并没有动摇他矢志求学的决心,他在书本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为了见更大的世面,向名师求教,和饱学之士交游,他二十三岁时来到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应天府书院。范仲淹在这里向名师请教,和许多同学相互切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两岁死了父亲,四岁随母亲改嫁寄养山东,读书极为刻苦,“划粥而食”不说,大冷天还用冷水浇脸提神,最厉害的是,“五年不解带”,也就是说五年没脱衣服睡觉。  相似文献   

3.
<正>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在13岁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因为家境贫寒,范仲淹每天总煮一锅米粥,经过一晚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和一点腌菜吃。尽管如此节俭,断炊的情况仍时有发生。有一次,范仲淹带来的米已全部吃完了,而距母亲给他送米的日子还有十来天,  相似文献   

4.
范仲淹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卒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江苏徐州人。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少年时代读书非常刻苦,常常一人彻夜伴灯苦读。清贫的生活并没有动摇他矢志求学的决原文  相似文献   

5.
徐光启生于1562年,死于1633年。他刻苦好学,从43岁起才开始学习自然科学。他精通数学、天文、历法,对农业、军事也很有研究,著有《测量全义》等书。他还翻译了不少西方科学技术书籍,是我国明末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6.
美国人海尔特·弗尔依特是一位卓越的海洋生物学家,他由于患先天性眼疾,9岁就双目失明了。然而,弗尔伊特刻苦好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25岁时就获得了耶鲁  相似文献   

7.
羞辱的力量     
读高中的时候,我与弟弟在一个年级,我学文、弟弟学理。弟弟小我两岁,天资聪颖,悟性极高,但却极其好玩儿。相比而言,我却刻苦好学,尽管资质一般,但在班里的成绩一直是最好的。在刚进校的第一个学期,弟弟在他的班里成绩还可以,但越往后越差,到了二年级时,他的成绩已降到最后几名了。  相似文献   

8.
人生的警枕     
<正>当我们主动抛弃"天上掉馅饼"的虚空妄想,捡起"习惯于努力"的生活方式,幸运和进步就会纷至沓来。习惯于安逸,还是习惯于努力?请选择!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出身贫寒,幼年不幸。为了节省粮食,他以糙米熬成稀饭,冷之成冻后划为四块,早吃两块,晚吃两块。每日食不果腹,但依旧坚持读书。每当乡里的富户施粥放粮时,穷孩子们都去乞讨吃喝,求得旧衣,唯独范仲淹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9.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生于苏州,自幼随母(改嫁)寓居山东,一般称之为苏州人。由于他家境贫寒,刻苦好学,宋真宗时考中进士。后来在抗击西夏前线任安抚经略招讨使;在朝廷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为人刚直不挠,坚守正义,不畏权贵,淡薄荣利,同情群众疾苦,主张革新政治,抑制西夏进攻,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勉。但由于庆历时期的“党争”,受到保守派的排挤,改革主张无法实现,终于失败。钱公辅在《义田记》中对他的评价是:“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  相似文献   

10.
<正> 范仲淹生于北宋徐州一个清廉的小官僚家庭。他年仅两岁时,父亲不幸病逝。迫于生活,母亲带着他改嫁到长山朱家。从两岁到二十二岁,范仲淹都寄居于长山朱家。但朱家究竟在哪个“长山”,从南宋以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朱家在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南)的长山,范仲淹从小长在淄州,在长山(县)境内的长白山醴泉寺读书(参见宋人楼纶《范文正公年谱》)。北宋长山知县韩  相似文献   

11.
~~刻苦学习的范仲淹@昆明 @胡军~~  相似文献   

12.
明朝时,安徽休宁县出了一个才子,姓程名敏政,字克勤。成化年间考中进士。他年幼时,聪明绝顶又刻苦好学。起初,其父教他识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划粥     
范仲淹是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便出自他手。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在生命线上挣扎不下去,带着他嫁到了一个姓朱的人家。他非常渴望读书,但继父家很贫寒,无力供他上学,直到10多岁时,才在众亲友的帮助下到大庙里跟着一个和尚学习。他自炊自食,一日三餐,全部是粥。早晨,将一天的粥煮好,吃过早饭,等剩下的粥凉了,凝结  相似文献   

14.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孔夫子经常进行自我反省的格言.他身体力行,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勤勉教育学生,因此获得了万世师表的称誉.流传至后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便成为教师重要的修养准则.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常用它来自励励人.他认为教育活动的本质特征就是师生间"相互感化"的活动,其中"好学"也是互相感化的:"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由于教师在教育中居于指导地位,因此,"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他还强调说,"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是为至理.足见,好学,应当是教师的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15.
宋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一生与应天府(商丘)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早年在这里读书求学并考中进士,后又在这里讲学授书并被举荐进京,他正是在这里最初由一介寒士成为天下皆知的一代名臣。可以说,是应天府的一段生活经历磨砺和造就了范仲淹。在这里范仲淹还写下了很多诗文作品,在他一生的文学创作中有着重要的代表性意义。一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知晓了自己的身世,(当时他继随父姓朱,名说)“感愤自立,决欲自树立门户,佩琴剑径趋南都。”①范仲淹在南都(即当时的应天府,今商丘县)发愤读书,生活极其艰苦…  相似文献   

16.
1040年,51岁的范仲淹被朝廷派到陕西抗击西夏的前线。当时边防懈怠,百废俱兴,范仲淹亟需一位顶梁柱将领来帮助他。经略判官尹洙向他推荐了下级军官狄青。范仲淹问:"他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吗?"尹洙说:"他打仗特勇敢,每次都身先士卒,受伤了也不下火线。他打仗的时候会戴一个铜面具,披头散发,看上去非常凶悍的样子,敌军都畏之如虎。"  相似文献   

17.
他被称为“四大名旦”之首,曾主演过《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许多优秀剧目。一个堂堂“密斯特”(英语“先生”的音译)竟把众多的古代妇女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享誉世界。他就是京剧“梅派”创始人梅兰芳。“梅花香自苦寒来”梅兰芳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宗师,是因为他积极好学,勤奋刻苦的结果。梅兰芳出生于一八九四年,四岁丧父,十四岁丧母,成了孤儿,幸得伯父收养。由于家境贫困,迫使他过早地开始了从艺生涯。幼年时,他的天赋条件并不理想。八岁刚学戏的时候,一位老师教他几句很容易学的唱腔,教了多时,他就是唱不会。…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一书 ,是董平先生的力著 ,2 0 0 0年 7月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该著作是对范仲淹研究的丛书之一 ,详细记述了范仲淹的教育实践 ,深刻阐发了范仲淹的教育理论 ,全面展现了范仲淹重视教育、进行教育改革所产生的良好社会效益。《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注重对范仲淹的教育实践的记述。范仲淹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多方面的 ,该书以翔实的资料对其作了多侧面多角度的反映。这主要是 :其一 ,范仲淹曾躬亲执教。在宋仁宗天圣五年 (公元 10 2 7年 ) ,范仲淹 39岁 ,因守母丧而居家 ,应晏殊之请 ,掌学应天府。他克尽职责 ,勤勉恭谨 …  相似文献   

19.
徐寿(1818~1884年),字雪村,号生元,江苏无锡人,5岁丧父,17岁丧母,家境清贫。但他清贫若素,刻苦好学,少年曾读经史,在一次应试落榜后,决心弃科举俗学,“专研格物致知之学”,自此广读我国流传的天文、历算、医学、律吕等典籍,常与同乡好友华蘅芳(1833~1902年)互磋学艺。摒弃科举专研格致徐寿曾与华蘅芳一起专程赴上海墨海书馆,向著名数学家李善兰  相似文献   

20.
范仲淹(989—1052),是以道德、政绩、文章名重天下的北宋名臣。他以自己的睿智才华,幼年勤奋刻苦,为官怀国忧民,戌边御敌、革除时弊、治国安民,从一个贫家子弟,下层官吏,一直做到“参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