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顺祥  王俊琴 《中国编辑》2021,(12):38-41,61
内部工作室在出版社创新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立足出版管理顶层设计,运用管理经济学理论剖析了出版社内部工作室制管理模式在"规模陷阱"与规模效应、短视行为与长远发展、组织创新 j与流程再造等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设置的基本原则、考核评价机制、人才队伍建设和 退出机制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内部工作室科学...  相似文献   

2.
郭朝凤 《出版广角》2019,(22):18-20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这些年我国出版“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但从全球视野来看,我国出版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文章分析了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形势,对新时代我国出版企业品牌国际化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传媒》2017,(6):6-7
魏玉山:免费是互联网行业一大特点,尽管免费仍然是当下各大平台的主流模式,但过去一年付费社区、音频问答、在线课程等知识付费产品表现很抢眼,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也开启了打赏模式,互联网内容付费风潮正悄然开始。那么,数字出版单位如何在这个浪潮中把握机遇,迎来发展?一要树立精品意识。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日本传统出版业近20年来的企业倒闭及并购重组的最新发展态势,重点分析日本的相关教训及经验,以期为促进我国出版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出版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传统出版企业在转型中进行知识管理,是传承职业传统价值、进行商业价值创新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归纳知识管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针对传统出版企业在知识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出版企业自身特点、"互联网+"时代特点等提出了四项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学界和业界对书业文化品牌的认知度和关注度逐渐提高,许多图书出版企业开始构建自己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的建设不仅是市场扩张的需要,更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而,图书出版企业应从市场需求出发,形成其独特的文化品牌内涵,同时秉承内容服务的发展理念,竭力形成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传播矩阵,为书业的持久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7.
实施精品出版战略对出版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有着重要作用。通过精品出版的组织,集聚出版资源,夯实品牌基础;打造精品图书,提升品牌关注;凸显出版特色,强化品牌形象;以点带面,推动品牌延伸。持续的精品出版组织,亦将在长效机制上保障品牌长青。以精品出版推动品牌建设,是切实可行、成效明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不少产能过剩的行业,都在努力转型“洗牌”,有的兼并改组,有的破产退出,这是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多年来出版产能也在迅速膨胀,有些出版社日子过得很艰难,但从不见有出版企业宣告破产退出。身为出版人,对这种现象难免产生某种担忧。或许只是多虑,但仍然不吐不决。  相似文献   

9.
出版文化品牌建设是加快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而品牌营销策略安排关乎品牌发展路径创新与效能变革。文章从SICAS消费者行为模型出发,回顾梳理我国出版文化品牌在内容、服务、运营维度上的营销路径,分析出版文化品牌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存在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从价值共创、技术驱动、社群矩阵、知识付费、联合传播五个角度提出未来出版文化品牌营销策略的建设方向及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人才兴则出版业兴,人才强则出版业强。在出版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提升传统出版机构编辑的数字化能力任重而道远。本文结合传统出版机构编辑数字化现状、传统编辑转型遇到的问题,提出传统出版编辑自觉提升数字化能力是大势所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传统出版机构为编辑提升数字化能力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从而加快融合时代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沈亮俊 《中国出版》2022,(20):52-55
绩效考核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职责之一。企业通过绩效考核,激励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沿着自身战略目标健康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迁、竞争的加剧,国有出版企业只有不断优化绩效考核管理,才能够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推出更多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佳作精品,真正实现社会效益第一、两个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战略,推动我国宣传文化事业取得新成就、实现新飞跃。  相似文献   

12.
《张迁碑》是著名汉碑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自问世以来,即受到历代学者、书家的高度关注。本来清初顾炎武等人对《张迁碑》的质疑之声经后世学者批驳已趋沉寂,但数年前,又有学者古调重弹,认为《张迁碑》为重刻或伪刻,并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就《张迁碑》的相关问题进行考辨:首先,明确了明代学者杨士奇、都穆获得拓本的具体时间以及前贤对《张迁碑》的怀疑情况;其次,从书刻角度看,《张迁碑》应是未经书丹而直接由石工刊刻而成,从而导致碑中出现种种讹误;最后,结合其它汉碑及汉代官制可见,《张迁碑》碑额"二职并列"的体例与《李孟初碑》相同,并非"史无前例",既为夸颂碑主之尊,又能彰显立碑人之功,实为两全其美之举。就目前所见,《张迁碑》并无可疑之处,仍不失为相关学术研究以及书法学习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传统出版社的影响巨大。在新时代,教育出版社,尤其是教育音像出版社,基于优质的教学内容,可进行教学资源的立体化建设,进一步探索数字出版这一新的形式,走出一条专业化、规模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包括获取知识、获取能力的方式,促使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走向交替。同时,融合发展成为进入中央视野、提上全局高度的重要改革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应势而为、应时而动,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在打出多元推动出版融合发展"组合拳"的同时,也注入了实实在在的"含金量",其中无论是将传统出版的专业采编优势、内容资源优势延伸到新兴出版,建立国家级重点平台建设等重点任务;还是加大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出版基金对涉及出版融合发展的出版项目支持力度等扶持政策,对于出版业发展无疑都是极大的助推力,为实现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阐明了路径、提供了遵循。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给医院内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的加速融入使得数字出版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虽然从理论上能满足数字出版发展的需求,但受传统思维等因素的影响,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理念上与数字出版行业发展趋势还存在一定偏离,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鉴于此,文章通过分析各院校数字出版课程体系设置现状,结合数字出版发展趋势、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及生源情况提出了课程体系优化原则及优化建议,以供各院校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蓉 《出版广角》2019,(4):47-49
优秀传统文化读物能够弘扬时代精神,体现时代价值。文章以优秀传统文化读物的出版和文化传播为研究核心,对优秀传统文化读物的出版和文化传播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优秀传统文化读物的出版传播建议。在出版层面,我们应将重点放在解决思想意识、从业人员、管理制度以及创新发展的问题上。在文化传播层面,我们则需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读物的内在价值和其中深意,做到上下贯通。  相似文献   

18.
出版人才在打造精品力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出版人才培养应强化顶层设计意识,聚焦主题、攻坚克难,积极主动、深挖资源,科学引导、扶持新人,善于学习、吃透政策,重视科研、理性决策,为打造精品力作创造良好环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不断强大中实现更高职业目标和更大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2017年7月在央视热播,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开篇《时代之问》系统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重大理论问题,勾勒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毫无疑问,包括出版在内的各行各业的改革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在2017年7月12日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刘奇葆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要求“坚持深化改革,完善体现文化特点的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的建构实际上应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方面。首先我们还是要重视出版企业正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出版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是负有特殊使命的一个领域,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出版社在产出经济效益的同时,可更好地履行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使命。文章从出版社的行业特点、意识形态属性、实践要求三个层面对出版社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出版社企业文化建设,要外修对国家、社会和公众的社会责任,内修富有个性、系统和创新性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