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话语产生的暴力效果普遍称作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引发的各种后果的关注,不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采取法律手段予以禁止和制裁。关于网络暴力研究结果颇多,已有的研究,或以效果为依据探讨如何有效制止网络暴力,或针对青少年群体发生的网络暴力的心理原因进行分析,或探讨网络暴力的文化成因。文章将运用福柯的话语理论,从话语层面解读网络暴力生成过程,包括考察网络话语在特定的地方、特定的语境被配置的方式,揭示网络话语暴力的运作方式及其后果。  相似文献   

2.
“网络暴力”是最近人们普遍关注的网络传播的问题之一。所谓“网络暴力”其实就是网络话语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3.
蔡震 《传媒观察》2015,(2):57-58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使“网络暴力”成为当下一大“奇观”。本文以最近几年的热点为例,分析“网络暴力”现象的一些特点,以及“网络暴力”现象愈演愈烈的原因。网络暴力出现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但对其定义,至今尚无定论。笔者认为,网络暴力其实是媒介审判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却是一种不健康、不积极、不道德、不理性的变异发展,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它所带有的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行为,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并侵犯其隐私权、人身安全权等。  相似文献   

4.
网络暴力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才走进人们视野的一个新词汇,人们熟悉的“虐猫事件”、“史上最毒的后妈”事件、以及去年年底刚刚发生的“林嘉祥酒后猥亵女童”事件都是典型的网络暴力事件。下文将从林嘉祥事件入手,探讨网络暴力的影响、避免网络暴力的办法等。  相似文献   

5.
刘锐 《军事记者》2008,(11):53-54
自从2001年“人肉搜索”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已历时7年。综观对“人肉搜索”的评价,欢呼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新方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谴责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无异于网络暴力。那么“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监督、网络暴力的关系到底如何?认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人肉搜索”的实质,引导“人肉搜索”的走向,规避“人肉搜索”固有的弊端。  相似文献   

6.
储陈城  刘森 《新闻记者》2024,(3):97-112
当前网络暴力成为备受瞩目的社会问题,刑法在应对此类案件时显得左支右绌。本文认为其产生的原因有:理论和实务界将网络暴力型侮辱罪、诽谤罪的保护法益理解为单一、个人、轻微法益,导致刑法的关注程度大幅降低;网络暴力主体范围难以确定,促使“法不责众”刑事思维的产生;自诉人举证困难、司法协助不足致使自诉程序适用不通畅等。尽管理论界提出了增设新罪、出台《反网络暴力法》、全面公诉化,以及将网络暴力行为拟制为伤害、杀人行为等规制网络暴力的方案,但是均未有效针对网络暴力刑法治理乏力产生的底层逻辑,没有对症下药。合理提振刑法规制网络暴力的士气,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应明确网络暴力型侮辱、诽谤罪的保护法益为复合法益;划定网络暴力刑事责任主体为首发者和积极参与者;增强司法协助,畅通网络暴力案件被害人自诉程序。  相似文献   

7.
道德与法律:双管齐下治理网络暴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暴力,正在成为网络社区的一个热门词汇。自“虐猫事件”后,“网络暴力”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铜须门”、“史上最毒后妈”、“姜岩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接踵而至,参与网民数量形成规模,不仅在网络上声势浩大,更对现实生活形成冲击。当网络暴力日益泛滥,我们需要尽快梳理网络社区的道德底线和法律规范,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侮辱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创伤,侵犯了当事者的隐私权与名誉权,给其生活造成相当大的不便。  相似文献   

8.
江根源 《新闻大学》2012,(1):116-124
我国对“网络暴力(cyberbullying)”的研究集中在“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游戏”,而对其在青少年群体当中的传播形态、传播模式以及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尚缺乏深入的理解与研究.本研究借鉴西方的相关研究成果,编制了旨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暴力行为特征与社会成因的问卷,通过e-mail、论坛链接的方式随机发放并回收了有效问卷136份.研究发现83.8%(114人)的受访者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还有14.7%的人(20人)承认是施暴者;研究还显示性别、年龄与网络暴力的参与程度具有密切关系,男性更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实施者,而在受害者中,高二和大学低年级是遭受网络暴力的高峰期,到了大学高年级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还发现网络暴力对青少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伤害,甚至可致受害者逃学或者有轻生的念头.经过分析,我认为网络暴力在青少年群体中之所以普遍存在,首先与网络本身的匿名性有关,更与青少年个体所生活的家庭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
“人肉搜索”带来的网络道德及监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肉搜索”带来的网络道德问题主要有侵犯隐私和网络暴力。应对这些问题,应该坚持“以法治网”和“以德治网”相结合,加强网民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搜索队伍,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并发挥传统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2月18日,“网络暴力第一案”吸引了众多媒体。 一个死亡博客引出了网络的“人肉搜索”,并引发网民在现实中做出过激行为。2008年12月18日,被称作“网络暴力第一案”的王菲告大旗网、天涯网与个人网站“北飞的候鸟”索赔名誉权、隐私权一案,在朝阳法院落槌。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机制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界定网络舆论暴力概念的基础上,力求从众多网络舆论暴力事件的可变性中寻找导致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机制,探究网络舆论暴力的基本规律,并尝试构建出网络舆论暴力形成的“龙卷风”模型,为制定有效的防范对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产生于互联网空间,时至今日,短短5年时间里,微博以其先天的优势和魅力,通过140字的微小创意空间,改变了整个信息传播方式,但同时也成为滋生网络舆论暴力的一大温床。本文以2012年3月在新浪微博上轰动一时的"舒淇事件"为例,从微博与其赖以生存的"微"语境的现状入手,对"微"语言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特征、成因及有效制止手段等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改变了沟通的特性,将过去的各种沟通模式,通过“超文本”、“元语言”,整合到一个互动式的系统中,让人们可以在不同地点。自选的时间里在全球的网络上进行互动。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改变了大众传播的定义、特性和功能,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近期喧嚣一时的“网络暴力”事件、恶搞事件,如“北京海淀艺校”事件、  相似文献   

14.
关梅 《新闻世界》2009,(12):151-152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升,“网络暴力”事件也频频发生。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究其原因,探讨对策,以期在政府、网站、网民等几方的共同努力下,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制约下,逐步减少直至杜绝“网络暴力”事件,创造和谐的网络新环境。  相似文献   

15.
张旺 《新闻世界》2011,(12):88-89
“网络暴力”往往表现为语言暴力、敌意行为等。它不仅损害当事人的权益,也对青少年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网民的媒体素养教育和自律意识,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16.
"网络暴力"现象的战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梅 《今传媒》2009,(12):118-119
近几年,“网络暴力”事件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从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2007年的“姜岩死亡博客”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再到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  相似文献   

17.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当前高校网络安全、校园BBS论坛和大学生上网等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必须以创新精神加强高校网站建设与管理。对策如下:高校网站必须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高校网站要依法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加强高校网络安全,制止和防范网上有害信息传播,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8.
今年,一连串“网络暴力”事件,如“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孔子PK章子怡事件”等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引起舆论高度关注。笔者认为固然应该对其中的极端事件予以谴责,对涉嫌违法的始作俑者应该依法惩治;但是社会舆论也不必反应过于激烈。其实许多“网络暴力”恰恰是被一些人过激的反应推波助澜的。  相似文献   

19.
梁春艳 《新闻世界》2013,(4):159-16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的数量成倍的增加。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网络暴力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解决好网络暴力问题,既关系到网络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关系社会稳定。陈凯歌为观众奉上了一部现实题材电影《搜索》,讲述被查出癌症晚期的都市白领叶蓝秋,因情绪低落在公车上没有为一位老人让座,彻底改写了牵连其中的数人命运,这场“蝴蝶风暴”也引发了人们对网络暴力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20.
《网络传播》2009,(12):27-27
如果说2008年“很黄、很暴力”“叉腰肌”“做俯卧撑”“打酱油”“范跑跑”等网络流行语让人觉得苦涩的话,那么2009年创造了高点击率的网络名词则让人觉得沉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