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日,《传媒蓝皮书:中国音频传媒发展研究报告(2020)》发布.蓝皮书以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中国音频传媒的发展现状为基本视角,透视传统广播和移动音频之共生相融关系,为广播媒体的融合发展以及音频传媒在融合创新中"走自己的路"提供系统化的探索与思考. 蓝皮书指出,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推动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中,...  相似文献   

2.
近日,《传媒蓝皮书:中国音频传媒发展研究报告(2020)》发布。蓝皮书以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中国音频传媒的发展现状为基本视角,透视传统广播和移动音频之共生相融关系,为广播媒体的融合发展以及音频传媒在融合创新中"走自己的路"提供系统化的探索与思考。蓝皮书指出,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推动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中,我国各级传媒集中化与融合规模化趋向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3.
陈俊 《传媒》2019,(3):39-41
广播一直是和“移动”紧密相连的,广播在20世纪的复兴,靠的就是车载收听。无论是广播的“珠江模式”、还是北京交通台的发展模式,都是结合移动收听的特点,在节目、栏目上下功夫,推动了广播媒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转型与发展。在当前移动互联时代,当声音与移动互联结合和深度融合之后,声音的价值正被重新发现与挖掘——广播不再是单向度传播,而是向可交互、场景化的音频媒体嬗变。正是在这种嬗变中,传统广播的覆盖方式、运行模式、声音属性也不断重构,广播正在向新型音频媒介转型。  相似文献   

4.
朱珊 《中国广播》2018,(4):67-69
移动互联时代,音频类客户端(App)飞速发展。本文聚焦传统广播移动音频客户端发展之路,引用"喜马拉雅FM""蜻蜓.fm"和"阿基米德FM"等案例,分析研究传统广播媒体应如何运用人才资源、社会影响力和公众权威等方面长项,制作优质声音产品,打造音频社交平台,让广播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宋青 《中国广播》2014,(12):17-22
美国广播音频市场秉承"数字优先"战略,在广播融合方面呈现六大趋势:广播移动应用广受欢迎;借力数字媒体进行多平台分发;车载界面系统引发白热化竞争;数据分析技术盘活音频节目制作与传播;广播市场资本运作硝烟四起;积极打造新媒体品牌、沿袭主品牌背书。  相似文献   

6.
在移动互联大潮涌来的当下,广播媒体面临的生存困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现实而迫切。在此背景下,广播媒体开展了包括融合发展在内的一系列新的探索和尝试,初步形成了"造船""借船"和"买船"三种融合模式。本文旨在对这三种融合发展策略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以供广播业界和学界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互联网音频市场下,广播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的必要性及二者现状的比较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广播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的路径。如借助移动互联网媒体长处扩大传播、广播人凭借制作优势发展短音频、打造主持人个人魅力发展粉丝经济、广播将尝试融入互联网可视化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希望能为媒介人员提供一些借鉴性建议,以使广播与移动互联网处于良好的融合趋势中。  相似文献   

8.
急剧膨胀的微博用户正在改变着互联网的舆论格局,百余字的"微言"蕴藏着不可小觑的力量,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徽"时代,在传统强势媒体与新媒体的双重夹击下,作为传统、弱势媒体的广播,应该选择怎样的突围路径,从而实现逆势上扬呢?这是每一个广播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所必须思考并做出积极回应的问题.路径之一:无须成为新媒体,但要尽量新媒体化所谓新媒体化,就是借助新媒体技术及其媒介形态,使广播在符合新媒介趋势的平台上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例如广播进入网络新媒体领域,不但可以借助数字广播技术大大增加频率数量,培育并细分市场,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的富媒体技术和互动特性,实现由单一音频的单向传播升级为音视频同步和双向传播的广播新形态.再如,广播进入移动新媒体,借助移动新媒体的移动互联技术实现随时随地在线收听或离线点播收听,从而突破传统广播的地域局限,使广播进入细分与聚合的巨大市场.到那时作为传统、弱势媒体的广播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自豪地宣称:广播摆脱了窘境,进入了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全媒体时代.  相似文献   

9.
面对互联网的巨大冲击,传统广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声音专长,在做好传统无线电广播的基础上,迅速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从过去的"广播+互联网"思维,转换成"移动互联网+广播""移动互联网+音频"思维,一方面搭建一流移动互联网音频传播平台,一方面进行产品和流程再造,为移动互联网提供一流音频产品,才可能在未来的全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赵曙光 《传媒》2014,(11):45-47
正广播媒体的初期数字化转型主要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广播电台节目的网络化呈现,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播或回放收听传统广播电台的节目。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传统广播电台对网络音频市场的开拓也逐渐从基本的"广播网络化"向"网络化广播"发展,将互联网的及时性、丰富性、多媒体性、互动性等更好地与传统广播相结合,推出多种网络音频平台及产品以满足用户的需求。2010年7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国内第一个个性化、自定义的网络电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便利,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很多产业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生活、娱乐的方式变得多样化。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很多行业新的发展形势,为广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改变了传统的广播形式,使得广播媒体朝向多元化、便利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讲述了音频的特征,分析了新广播形式下传统电台面临的机会与挑战,阐述了"移动互联网+音频"的新广播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当前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正以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催生着传统媒体形态、格局发生深刻的变革。本文以当今移动互联发展形势和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为背景,详细论述了传统广播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如何生存发展,希望能对传统广播媒体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5,(15)
目前,传统的广播媒体面临着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转型机遇,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涌现出众多"融合广播"的新形态。然而,如何在融合发展中借助新兴媒体平台实现广播媒体的核心价值,却是不能忽略的现实问题。本文从"非视觉传播""伴随功能的移动化"以及"传统媒体的权威性"等三个方面对广播的核心价值及如何实现进行分析,重在探讨"融合广播"的新形态如何更好地回归广播本身并体现其内在本质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微媒体以其及时、互动、海量等传播优势,迅速占领了媒体用户市场,鲸吞着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搭乘移动互联快车,加强与微媒体的融合,成为广播谋求生存发展的有效应对之道。在利用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媒介丰富广播传播内容、途径,增强受众黏性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传播内容的分众化、个性化,拓展传播路径,挖掘自身商业价值,是移动广播应用微媒体进行自我革命的未来方向。一、移动广播收听现状  相似文献   

15.
把握趋势谋划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和传播手段的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近年来,广播媒体充分挖掘移动媒体的伴随性优势,发挥音频媒体特点,顺应移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大趋势,关注用户体验,通过车载移动、微信、微博、App、在线广播等平台,延伸和拓宽广播的传播通道,满足用户个性化、碎片化、伴随化的收听诉求,在传统媒体整体发展趋缓的情况下,广播媒体依然保持了一定幅度的调整性增长。  相似文献   

16.
纸质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而广播媒体因社会快速发展和移动人群的加快聚集而迎来了跨越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在媒体融合发展已成时代主流的背景下,广播媒体承接纸质媒体转型升级业务,二者融合发展成为可能,并具备较大的市场空间。广播与报纸融合发展可以按照新闻合作、项目合营、资源合体三个阶段逐步深入,最终达到互利双赢。  相似文献   

17.
张锐 《中国广播》2012,(9):58-60
广播是最容易和移动互联网融合的媒体。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广播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的六大发展趋势,然后从机制、技术和内容等视角归纳了广播的创新策略,为广播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战略转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郭倩 《今传媒》2013,(4):104-105
近几年,手机网民的数量急剧增长,手机媒体也迅速发展,前景广阔的终端,突出的自身优势和庞大的受众基础,手机广播可从移动媒体与音频媒介的自身定位出发,以多种形式重新整合传统广播的内容,将会增加广播节目的外延,扩展传统广播的生存空间,为传统广播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9.
<正>移动新媒体发展研究:移动终端媒体化移动媒体主要指以移动终端载体和无线网络为传播介质,实现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内容的传播和服务,是以手机媒体为典型代表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相比,第五媒体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数字化、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逐渐占据媒体市场,使传统媒体受到极大冲击。在此背景下,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却主动表现出极好的融合性,带来新的生机。本文重点探讨新时期传统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必要性和意义,新媒体对传统广播的影响,以及二者融合的方式途径,旨在为传统广播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