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常常用植物名词来作比喻,让句子更加形象生动,比如我们常用“小辣椒”比喻性格泼辣的人,用“榆木疙瘩”比喻脑袋瓜不灵活的人。英语当然也不例外,也有用植物名词来比喻人的,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汉语中,我们常常用植物名词来作比喻,让句子更加形象生动,比如我们常用“小辣椒”比喻性格泼辣的人,用“榆木疙瘩”比喻脑袋瓜不灵活的人。英语当然也不例外,也有用植物名词来喻人的,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中,我们常常用植物名词来作比喻,让句子更加形象生动。比如我们常用“小辣椒”比喻性格泼辣的人,用“榆木疙瘩”比喻脑袋瓜不灵活的人。英语当然也不例外,也有用植物名词来喻人的,现举例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在汉语中,我们常常用植物名词来作比喻,让句子更加形象生动。比如我们常用"小辣椒"比喻性格泼辣的人,用"榆木疙瘩"比喻脑袋瓜不灵活的人。英语当然也不例外,也有用植物名词来喻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中,我们常常用植物名词来作比喻,让句子更加形象生动,比如我们常用"小辣椒"比喻性格泼辣的人,用"榆木疙瘩"比喻脑袋瓜不灵活的人.英语当然也不例外,也有用植物名词来喻人的,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亲爱的小读者,你知道吗,植物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因此,世界各民族语言中也都有用植物喻人的表现手法,英汉两种语言也不例外哦。比如在汉语中,我们经常见到人们用“眉如细柳”,“面似桃花”,“口作樱桃红”等词语来描写美人。又如可用“小辣椒”比喻性格泼辣的人,用“榆木疙瘩”比喻脑瓜不灵活的人。由于英、汉民族生活环境、思维方式等的不同,英语中用来喻人的植物与汉语也就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加以辨别。下面是一些常见例子。  相似文献   

7.
比喻是常用修辞法,用于记叙文、散文一般称“比喻”,用于说明文一般称“打比方”,用于议论文论证时一般称“比喻论证法”。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比喻有几个常见理解误区,下面略作分析。常见误区之一:比喻的本体、喻体都是名词或名词短语比喻的三种常见类型(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喻体一般是名词或名词短语,鲜有例外。如:《荷塘月色》中“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明喻,本体是“白花”,喻体是“明珠、星星”;《十里长街送总理》中“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是暗喻,本体是“长安街”,喻体是“大海”;《故乡》中“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是借喻,喻体是“厚障壁”。不过,比喻还根据本体、喻体、比喻词的结合情况,衍生出另外一些变化形式,如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等。其中有一些比喻的喻体,不是名词或名词短语,而是句子。如,扩喻就是本体、喻体互为平行的句子的一种扩大形式的比喻。“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句歌词,用“老鼠爱大米”来比“我爱你”就是这一类。这类比喻有时本体在前,有时喻体在前,比喻词常被省略,两个句子的结构可相同也可不同。荀子的《劝学》,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说的省略比喻词的比喻,并不包括借喻。借喻压根儿不需要比喻词,而是直接用喻体取代本体。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鲁迅《故乡》)此句直接用“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借喻不仅不需要比喻词,连本体也不出现。而省略比喻  相似文献   

9.
短语构成的比喻,是指比喻的变式。一是指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构成的修饰喻,一是指由复指短语构成的同位喻。所谓修饰喻就是把一个比喻压缩在一个偏正式的名词短语之中,格式是“本体”的“喻体”,或者“喻体”“的”“本体”,是用修饰语和中心词构成的比喻,本体和喻体演化成了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常见的是本体以修饰语的形式出现,喻体以中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精炼的语言形式——名词作状语,就是把名词单独用在动词的前面,表示比喻、动作的凭借、方式等多种意义。如: ①豕人立而啼。(《左传》)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③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④智取生辰纲。(《水浒》) 句中黑体字的词都是名词作状语(下同),句①的“人”表示“象人那样”;句②的“兄”表示“象对待兄长那样”;句③的“箕畚”表示“用箕畚”句④的“智”表示“用智”。 在现代汉语中,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处所名词也常用作动词的状语。如: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中,有些植物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含义,用来比喻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被“人性化”的植物吧!  相似文献   

12.
<正>惠子善譬是《新序》中讲的一个故事:梁惠王表示不喜欢惠子说话总用比喻,惠子说:“有一个没见过弹弓的人问我弹弓长什么样,我回答‘就是弹弓那样’,他能明白吗?”王摇头。于是惠子说:“应该跟他说‘形状像弓,只是弦是用竹子做的。’说话的人用大家熟知的东西来描述大家不知道的东西,来使人明白,你让我不要用比喻,做不到啊!”故事告诉我们,好的比喻能够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让人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13.
咬文嚼字     
“棘手”与“辣手”在日常交谈中.有的人将“棘手”误读为“辣手”。例如形容某件事很难办,感到为难,应该说“棘手”,但不少人却说成“这件事我很辣手”。实际上这两个词差异很大,意义迥别。“辣手”,名词,意为厉害毒辣的手段。其中“辣”本义指姜、蒜、辣椒等带有刺激性的味道,这里用的是比喻义,比喻凶狠、刻毒。如:“心活就胡思乱想,心软就不  相似文献   

14.
表示动物名称的词语中,有许多除了它本身的意义外还具有比喻的意义,这些比喻的意义是人们根据动物自身特性总结出来的。无论是在口语还是在书面语中,这些比喻意义都可以用来比喻人,也可以用作形容词来直接形容人的某种特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比较典型的动物名词的比喻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沈鹤 《小读者》2011,(10):52-52
我们比喻表面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的现象,往往用“藕断丝连”来形容。我们都知道,藕同别的植物一样,也有运输水分的组织,它叫导管。藕丝就是从导管内壁抽出来的。植物导管内壁,在一定的部分,往往会增厚成各种纹理,有如环状的,  相似文献   

16.
《劝学》中共有20处比喻,归纳一下,主要有如下特点。一、贴近现实文中的比喻大多来自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用来比喻所阐明的事理,非常贴切,使论述既形象好懂,又生动深刻。“青”“蓝”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用“青”“冰”比后人,用“水”“蓝”比前人,后人像“青”“冰”一样从前人那里学习从而提高学问和修养,并超越前人。又用“木”比喻人,用“鞣”比喻学习,“木”经过“鞣”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人性。从而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证明了“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二、比喻的连用  相似文献   

17.
王礼平 《辅导员》2009,(20):13-14
大家好,我们是比喻“三姐妹”,昵称“百变美女(比喻)”,俗称“打比方”,是一种颇受人们青睐的修辞方法。相似点是我们的密码,也是我们的灵魂。其实我们的身份一点也不神秘,就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甲)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乙)表达出来,或者把抽象的道理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道理表达出来。因为有了我们,深奥会变得通俗易懂,抽象会变得具体生动。  相似文献   

18.
量词的比喻功能,就是把语言中某类事物所习惯使用的量词加以变换,代之以用表示某事物形象的词作度量该事物的临时性量词,并使之不用喻词就能对事物作具体而生动的比喻。例如: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29课《天上的街市》中的一句:“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句中的“朵”平常是用来修饰“花”的,“花”是美丽的,用“朵”来修饰“流星”,就会使人联想到流星像花朵一样美丽。这种按照名词(“流星”)所表示的事物的形象,找一比喻词(“朵”)来作临时的量词,实际上是一种修  相似文献   

19.
说“渔”     
上古时代,一些与生产有关的名词和动词,往往是不分家的。拿“鱼”来说,从开始有这个字起,它就是名词,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不过,在作动词用时,最初也是写作“鱼”的,后来人们才在字形上加以区别, 给“鱼”字加上“水”旁,造了一个“渔”字,专作动词用,当捕鱼,打鱼讲,从此“渔”、“鱼”分开,各司其职,不过一定要写在纸上才能分得开,如果念在嘴上,两个字音完全相同,是无论如何也分不开的。后来“渔”字又有了一种比喻义,就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谋取某种东西,如“渔利”就是趁机会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渔食”就是夺取财物;“渔色”就是侵占美女。这些比喻是蹩脚的,可是在某一点上又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 ,除开和现代汉语一致的“时间名词作状语”的情况以外 ,普通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些名词状语可以用来表示比喻 ,如 :“豕人立而啼。”(人 :像人一样 /《左传·庄公八年》) ;可以表示行为的依据或工具 ,如 :“失期 ,法皆斩。”(法 :依照法律 /《史记·陈涉世家》)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用箕畚 /《列子·汤问》) ;可以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面 :当面 /《战国策·齐策》) ;可以用来表示方位 ,如 :“陈良……北学于中国。”(北 :向北 /《孟子·滕文公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