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卡夫卡内外存在的破碎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实属罕见。这对他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呈现出极为糟糕的破碎状态,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他对写作质量的寻求,使他对自己的作品始终不满。论文拟从他写作的“内外生态”入手,对其写作状态进行论述,以期为解决学术界“诉讼”长久的卡夫卡“毁稿遗嘱”提供了一个本源性的视域。  相似文献   

2.
犹太人身份对卡夫卡身心深远而致命的影响自不待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心理上就完全认同犹太民族,是一名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最后一个破碎的犹太人",他自己的概括就告诉我们,在犹太人当中他不是自己人,而是一个以自己特有的情感、理性思考方式,言说包括犹太民族在内整个人类的存在危机、自己内心已破碎不堪的犹太人。  相似文献   

3.
赵志 《文教资料》2014,(25):1-2
鲁迅与卡夫卡对于自己作品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鲁迅很注意整理和出版自己的作品,他生前的集子大部分是自己编辑,少量是经别人编辑自己校阅的。卡夫卡生前发表的作品不多,对于没有发表的大量作品,他曾在遗嘱中主张全部销毁。鲁迅的写作是功利性质的,致力于解放民族和启蒙大众,而卡夫卡的写作是非功利的。比较鲁迅与卡夫卡的写作态度,可以深入理解他们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从五十年代末,“卡夫卡热”在西方兴起至整个六十年代,历久不衰。时至今日,卡夫卡享誉文坛。世界上研究卡夫卡的出版物已超过一万种,对卡夫卡的主题思想即“卡夫卡说了些什么?”的探讨远远多于对他的审美形式即“卡夫卡怎么说”的探讨。本文试从卡夫卡的独特的写作方式来开启门户紧闭的卡夫卡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正>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一个极为独特的作家,是一个有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的作家。虽然他生前的作品不多,且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他本人也对自己的作品价值产生怀疑,甚至在给友人的遗嘱中要求毁掉自己的全部作品,但在身后他的声誉鹊起,在欧美产生了极大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的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内容和我们通常的认识截然不同,想象合情合理而又引人入胜。他认为,“好的”书和“好的”阅读是一样的,“好的”作与“好的”读也是一样的。“好的”阅读决不只是被动的接受,它也是积极参与的、创造性的。“好的”读并不是去书中寻找愉快,而是去寻找震惊、痛苦和不幸,其真正的目的是“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创造一个陌生鲜活的世界。这就是卡夫卡阅读和创作的原则。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认为,只应该去读那些咬人的和刺人的书。如果我们读一本书,它不能在我们的脑门上猛击一掌,使我们惊醒,那我们为什么要读它呢?或像你信中所说的,读了能使我们愉快?上帝,没有书,我们也未必不愉快,而那种让我们愉快的书必要时我们自已都能写出来。我们需要的书对我们所产生的效果有如遭到一种不幸,这种不幸使我们非常痛苦,就像一个我们爱他胜过爱自己的人死了一样,就像我们被驱赶到了大森林里;远离所有的人一样,就像一种自杀一样,一本书必须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因此。当他阅读荷马史诗时,他抛弃了一切陈规俗套,从一开始就不相信他所阅读的本是真实可信的,并且,他故意对本力图要表达的内容视而不见。这不是天真的误解。而是有意对构成本的材料进行重组。卡夫卡能够熟读古代经典。而又避开它的意义。不受它的影响,就像奥德修斯既能欣赏到女妖迷人的歌声,而又不至于被她们吞噬一样。在卡夫卡看来,本不过是一堆材料,其意义完全可以根据读的意愿去开发利用。对于古代经典,卡夫卡感兴趣的并不是经典的意义,而是经典述说故事的方式,以及经典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卡夫卡惊讶地发现,对于那些古代经典,只要有意忽略其中的某些要素(如船员),或置换某些要素(如蜂蜡),或重新安排某些要素的时序,那么,整个本的意义就彻底发生了变化。卡夫卡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他的阅读,同时也完成了他的创作。这对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拥有许多儿童读者,他的小说被改编成各种儿童读本、插图本、绘图本、动漫片,广为流传.卡夫卡一直对儿童充满关爱,善于运用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保持一种近似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同时他也受到德国文化中特有的“艺术童话”思维的影响.卡夫卡以童心的纯净,面向这个世界、观察这个世界、描绘这个世界,这使得他的小说创作具有一种鲜明的童话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卡夫卡在当代中国具有如此广泛的读和深远的影响?为什么不少中国作家常常将卡夫卡认作“知音”?这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卡夫卡非常向往和钟情于中国化,他声称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他的思想和创作显然受到过中国化的影响,他以他的不朽作品精心构筑了一座德语的“万里长城”。这座新的“长城”使中国读既感到非常熟悉,又感到非常陌生、震惊。中国读终于从卡夫卡那里获得了他们早已忘却、但却非常渴望重新获得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邢台学院学报》2018,(1):149-150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作者用寓言的方式概括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异化,表达了一种生活现象的认识。作者通过这个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现代社会中,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以至于被"异化"的现实,以及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从卡夫卡的生活经历和作者个人内化的角度对《变形记》进行探讨。从而了解卡夫卡对人生意义的执著追问以及对现代人的生存价值、生活困境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与尼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采在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卡夫卡虽然是一位弱者,但在他身上常常透露出强者的气息和精神;尼采是一位强者,但他病弱的身体却承受不了强力的重压。尼采是一位爱好用格言或寓言写作的哲学家,这对卡夫卡的创作也有着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卡夫卡是一个总在怀疑的祈祷者,尼采则是一位“重估一切价值”的狂人。卡夫卡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作家,他在推崇和接受尼采的过程中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原创思想和个人品格。  相似文献   

11.
广义上的遗嘱可以指某人通过各种形式留存其身后的所有要求和期望,这类遗嘱通常又被称为遗愿,列宁无疑有着十分丰富的这类遗愿。本义上的遗嘱则是指某人生前专门通过书面或其他可信方式,针对其死后的某些与自己有着密切关联的事务,给予特定对象的具体操作性要求,这种遗嘱在遗嘱者生前对受嘱对象通常是保密的,在其死后则对受嘱者有特定的履行义务。本文这里所要探讨的是,列宁是否也给布尔什维克及其苏维埃政权留下了后一种意义上的“遗嘱”?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列宁晚年口授的“给代…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卡夫卡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透视他与众不同的民族情结。卡夫卡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甚至他对自己的犹太民族的情感也是复杂的。在小说中,他一方面极力回避“犹太人”的字样,另一方面又对犹太民族的生存境遇表现出深切的关注。犹太情结,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犹太人的卡夫卡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特殊标记。  相似文献   

13.
理振的诗作,大多数可以看成他在散文中所构筑的“乡园纪事”的另一种式样的表达,其朴实切近也与这种“乡园情结”相关。他希冀着以诗的方式建立一种自我与环境的深层联系,他要以对别人命运的关注来打破自己心灵的坚壁。沿着自己的情感线路,追踪人间之“大义”,理振的诗又具有了超越他的环境的情感幅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长城建造时》是卡夫卡涉及中国的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短篇小说,在卡夫卡生活的晚期创作而成。这篇小说选取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长城这一意象来阐释他的生命体验。他采用西方视角来审视中国,在这种审视中他找到了自己切肤的西方体验。对“长城”意象的选择,对长城建造的描述,切合了他的独特精神实质和真实生存感受。  相似文献   

15.
作为20世纪欧洲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卡夫卡创造出一种把荒诞无稽的情节与绝对真实的细节描写相结合的独特艺术手法,他笔下的故事和人物都是现实的一种异乎寻常的变形或扭曲,反映出精神危机时代人们对现实的一种诚惶诚恐的痛苦体验,使其作品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荒诞与惶恐”情结.卡夫卡通过它去再现生活,站在生命本体的立场之上,思考人类的处境与前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行深刻反思,探索现代社会中人的苦闷与焦虑.同时,在“荒诞与惶恐”背后透露出他直面现实之后所作出的一种更高层面上的理性追求,进而让自己的作品承载起了更为深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自身的犹太身份以及布罗德的神学诠释使得学界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其与犹太教的联系上,遮蔽了犹太传统衰落以及卡夫卡自身古老记忆遗忘的现实表征。通过梳理《审判》中约瑟夫·K.由审判感知罪恶、由罪恶走向救赎的逻辑线索,分析在此过程中呈现出的有关种族/身份、圣言/法律、神圣/世俗三对矛盾的复杂关联,或能窥见卡夫卡隐藏在“犹太性”中的“非犹太”特征及其以“非犹太”为参照的“犹太性”内涵,并由此进一步揭示卡夫卡寻找文化记忆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卡夫卡小说中,作者对“耻辱”主题展现出很大的关注,而同时对于“耻辱”主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比较少。本文一方面从文本内部探讨“耻辱”主题的展现方式,一方面试图从文本外部解读造成卡夫卡对“耻辱”主题的关注原因,从而探究卡夫卡作品一直被人忽视的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8.
“荒诞”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也是卡夫卡小说最显著的特征。区别于其他荒诞文学的哲理表达,卡夫卡在小说创作中体现的荒诞感更多地与他的个人生活、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在表现手法上,他采用“变形”手法来凸现陌生感和隔离感.用漫画手法来凸现世界的无生命状态和机械性。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 ,被称为现代派小说的开山鼻祖 ,是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 190 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后来在一家保险公司任职员 ,晚上则通宵达旦地看书和创作。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很严 ,很少公开发表作品 ,临终前他给密友勃洛德留下遗言 ,把他的作品“毫无例外地予以焚毁”。但勃洛德认为有必要把他的作品公之于众 ,先后有六卷本和九卷本的《卡夫卡文集》出版 ,从而 ,卡夫卡以他的《审叛》、《城堡》、《变形记》而扬名于身后。英国诗人奥登认为 ,卡夫卡写出了“现代人的困惑” ,在他与时代的关系这一点上 ,他是与但丁、莎士比亚、歌…  相似文献   

20.
遗嘱与数学     
1979年9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有趣的数学》的刊物,其中有一篇题为“国王的遗嘱”的文章这样写道: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国王临终时立下遗嘱:他死后,他的五个儿子可以将国土划分成五块。但是分成的五块国土必须每一块都与其它四块有一条共同的边界线。至于国土的形状和大小在遗嘱中没有具体说明,可由他的五个儿子自己协商解决……。最后提问:老国王的五个儿子最后能不能按照他父亲的遗嘱将国土划成五块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