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人民中广泛地传颂着。这一方面是为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所感动,一方面是对禹能掌握水的规律,恰当地采用“导”的方法治服洪水的敬佩。相反,禹的父亲鲧单纯采取“堵”的方法,治水九年而水患不息,是鲧没有治水的愿望吗?不是,问题在于方法不对头。  相似文献   

2.
相传远古时代,洪水泛滥,舜帝派鲧治水,鲧一味去"堵",结果,洪水不仅没减退,反而愈堵愈烈。后来,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采取"疏"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终于使水灾平息。鲧禹治水, 方法不同,结果两样。可见治水宜疏不宜堵。宜疏不宜堵的道理,不仅适用于治水,也适用于教人, 班主任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同样重在引导,而不是强制命令。  相似文献   

3.
传说上古时代,整个大地洪水泛滥成灾,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玉帝派鲧去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的办法,结果洪水没有制服,灾情愈演愈烈。由于鲧的严重失职,玉帝最终将其斩首示众。鲧死后。玉帝又委派他的儿子禹来继承父业治理洪水。禹的治水方案与其父鲧截然不同,他采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洪水。经过禹的精心治理,不仅彻底制服了洪水,而且还将许许多多的水害变成了水利。  相似文献   

4.
相传远古时代,洪水泛滥,舜帝派鲧治水。鲧一味去“堵”,结果,洪水并无减退,反而愈害愈烈。后来,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采取“疏”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于是水灾平息,万民安康。  相似文献   

5.
传说古时候,雨下个不停,大地洪水泛滥,民众苦不堪言,舜派鲧前往治水。鲧到了灾区,调动大批人力物力,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东堵西塌,越是堵,洪水闹得越大,危害越来越大,鲧失败归来,被舜杀了。鲧死后,舜再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堵塞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引洪水人海,终于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6.
覃先球 《中学文科》2009,(15):142-142
传说古时候,雨下个不停,大地洪水泛滥,民众苦不堪言,舜派鲧前往治水。鲧到了灾区,调动大批人力物力,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东堵西塌,越是堵,洪水闹得越大,危害越来越大,鲧失败归来,被舜杀了。鲧死后,舜再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堵塞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引洪水人海,终于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7.
张文成 《班主任》2000,(6):16-17
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谓人人皆知。传说禹的父亲鲧治水时采用的方法是“堵”,结果洪水四流,到处泛滥,鲧也因此掉了头。当治水任务落到禹的头上时,禹改变了其父“堵”的治水策略,而是采用“堵”、“导”结合的方式——在堵的同时,因势利导,终使成千上万条涓涓溪流汇成滔滔大河流人海洋,从而解决了纵横恣肆的水患,使人民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8.
因势利导与沁人心脾李淑湘相传上古时代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特大洪水使百姓生存受到威胁,禹的父亲鲧奉命治水,他认为洪水之所以暴虐,是因为没有受到阻挡的缘故.所以决定用堵塞即筑堤防水的方法治水。但是,由于洪水受堵没有去路,便以更迅猛的力量冲破堤坝,再次造成...  相似文献   

9.
新学期伊始,笔者接下了班主任的工作,此时,有人向我传授治班之道:新官上任三把火,要镇住学生,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听了这话,笔者却不敢苟同.记得小时候听过关于"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故事."鲧"采取"堵"的办法,洪水不仅没能堵住却更加泛滥,而"大禹"开河、修渠、疏通水系,最终成功治水.教育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相似文献   

10.
禹是黄帝的后裔,因封国在夏,又称夏禹,人们为了纪念他治水有功,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相传在尧的时代,洪水泛滥,人们生活情况凄惨可怕。于是,尧派鲧(音滚)去治理洪水。鲧用堵塞洪水的办法,治了九年没有成功。尧让位给舜后,舜改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接受了他父亲用土堵塞洪水失败的教训,到各地去调查和测量,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使大水顺着已疏通的河川流入大海,解除了水患,还建起了排灌系统。禹又把稻种发给人们,组织人们生产劳动,度过了洪水之后的灾荒,使农业有了发展。禹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他身带工具,亲自参加劳动,大腿累得没了肉,小腿上磨得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学疏导六法胡德星(浮梁县鹅湖镇京山小学)相传远古时期曾发生过一次特大洪水,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鲧受命治水,但由于方法不妥,始终没有制服洪水。他的儿子禹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堵"为"疏",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治水如此,...  相似文献   

12.
鲧是研究我国早期文明史的一个重要人物。许多资料记载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而禹治水时采用的是疏导的方法,因此禹成功了,而其父鲧失败了。说鲧"用筑堤防水的方法治水,九年未治平",他是败于治水这一认识和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并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鲧治水不存在失败,他是失败于部落联盟首领继承人的政治斗争。鲧的失败为禹的成功创造了条件,禹不仅治水大获成功并且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  相似文献   

13.
传说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受灾。鲧受命治水,花了九年时间修坝筑堤,壅塞百川,结果水未堵住,使百姓遭受更大损失。舜继而命鲧之子禹继续治水。禹总结了经验教训,变“壅塞”为“疏导”,治服了洪水,为百姓解了忧。我们在进行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时,是否能从这个传说中得到一点启示呢?常见有这种情况。某同学骂了人就被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一顿;某同学因上课看小说,被老师当场没收撕毁……这样不讲清道理,不注意引导的粗暴做法,不仅不能使学生认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有三千年,而传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朔到距今五千年前,关于此传说是否真实,今天有些已为考古学界所证实,然而有些还有待今后的研究,才能做出客观的结论。其中有关鲧禹治水的民间传说更是广为流传,但对有关鲧治水何以失败,而禹治水何以成功?在传说中并没有彻底交待清楚,也无学者做过深刻探究。今天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理论为武器,以当时其治水的流域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为基础,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判断,对弄清楚鲧、禹在治水的成败经验教训方面可能有些帮助。 一、鲧禹治水的范围和环境 1.范围:(鲧禹治水范围示意图)从历史的记载传说知“姒文命鲧之子禹为夏部落首领,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以西,属发源于中条山和黄土高原的涞水流域)。但据传说或历史文献记载还有禹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南属汾河中下游河谷平原);禹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以东的淮河支流颍水上游);禹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颖水的中游冲积平原上)等说法。我们且莫管到底何地是禹的都城?起码可以说上述四城都是大禹时代的经济、文化、行政中心,或用更确切、更明了的现代话说就是他以治水为中心任务的治理国家的指挥中心。上述的政治中心也应是以农业  相似文献   

15.
千年前,大水泛滥,"禹"的父亲"鲧"带人千堵万截,历时八年,最终无功饮恨.而大禹却在"疏"上大作文章,最后成为一代王者."鲧"的"堵"和"禹"的"疏",效果如何,不言自明.由"鲧""禹"治水,我联想到班级管理工作,我们也应该向大禹学习,以"疏"治班,创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相似文献   

16.
正传说在中国古代鲧和禹父子俩都治理过洪水,但由于两人使用的方法不同,效果截然相反。鲧在治理洪水时采用的是堵塞的方法,洪水来就填土加堤,水越积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最后堤垮水泻,淹没村庄和田地,百姓遭殃,国家堪忧;其子大禹深究父亲治水之法,发现用堵塞之法治理洪水甚为不妥,于是反其道而行之,采用疏导之法挖渠引水,  相似文献   

17.
“这这些些都是费话,”又一个学者吃吃的说,立刻把鼻尖胀得通红。“你们是受了谣言的骗的。其实并没有所谓禹,‘禹’是一条虫,虫虫会治水的吗?我看鲧也没有的,‘鲧’是一条鱼,鱼鱼会治水水水的吗?”他说到这里,把两脚一蹬,显得非常用劲。“不过鲧却的确是有的,七年以前,我还亲眼看见他到昆仑山脚下去赏梅花的。”  相似文献   

18.
《五蠹》“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课本注:鲧和禹挖河(泄水)。……此注与古籍所载鲧治水的传说相抵牾。按《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这就是说,鲧是用拦河筑坝的方法来治  相似文献   

19.
(一)中华文化与水 胡敬君   水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一直都是极高的.中华古代的文化命题差不多就是从“水“开始的.譬如说,中国法律的起源就与水有着至为紧密的关系.“法“字中的“水“旁在“法“中的意义是“平之如水“的象征.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起源,“从文献与考古结合考察,洪水与治水传说是至关重要的“.鲧禹治水的故事,技术层面上是肯定禹“导流“的思路,精神层面上是推祟鲧的反抗精神和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风亮节,更深层的含义则是表述中华民族在治水过程中已经开始形成本民族的宇宙观,那就是“以柔克刚“、“顺势而为“的思想和性情.……  相似文献   

20.
流行音乐进入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尧舜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洪水冲塌了房屋,淹没了庄稼,夺取了生命。尧派鲧去治水。鲧用堵的方法,造堤修坝,水来土挡。结果猛涨的洪水冲塌了堤防,水灾闹得更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后又派禹去治水。大禹吸取了其父的教训,采用修河道通水流排水的办法,后经十年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水成功,而被人民拥戴为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