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化与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直面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实现东亚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社会发展、经济和科技进步的第一资源,全球性人才抢滩趋向“零距离竞争”,人才争夺战危及东亚地区“人才安全”。由此,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东亚地区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人才,亟需制定相应的人才对策:整体上增加人才数量、提高人才质量和优化人才结构;人才培养的路径方面要扩大交流、加强合作;创造良好环境、优化政策,以期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对当前诸多参与“抢人大战”城市间引发有关房价与人才引进综合效应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运用动态面板门限模型评估了房价对科研人才集聚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发现为:第一,全国范围内房价位于低门限区间对科研人才集聚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高门限区间房价对科研人才集聚具有抑制作用,东部地区与全国范围一致但不够显著;第二,中、西部地区房价位于低门限区间对科研人才集聚具有抑制作用,而在高门限区间对科研人才集聚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第三,东部地区科研人才集聚出现“拥挤效应”,中、西部地区科研人才集聚“羊群行为”效应存在显著正的外部性。研究结论是东部地区“抢人大战”城市短期内应大幅提高科研人才购房补贴以降低人才实际购房成本,长远来看应积极参与“抢业大战”提升高技术产业集聚程度。中、西部地区各城市应抓住参与“抢人大战”的战略契机,充分利用人才集聚“羊群行为”显著正的外部性倍速集聚人才。  相似文献   

3.
从知识管理透析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知识管理的人才资源开发,是由“管住人”转向“引导人”,由“使用人”提升为“发展人”,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升值的开发机制,既规避了人才资本贬值和人才断代风险,又将人才的闲置、流失、跨文化壁垒的成本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4.
人才的流动是知识的流动、经验的流动、信息的流动。有效的促进人才内外交流,不但可以发挥“杂交优势”,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使不同专业特长的人才有机结合,开阔眼界,活跃思想,触发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力水平;还可以鞭策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重用。现在大家都讲人才缺乏,可是仅有的人才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现象依然存在,普遍习惯让外来的和尚念大经,结果请来了“女婿”挤走了“儿”。人才的合理流动,可以促进人才得到重用。反之,如果长期把人才固定在狭窄的岗位上,就不利于人才接触更多的学术思想和风格,活跃学术空气,容易形成门户之见与习惯性思维,导致人才创造力衰退。人才得不到重用,迟早都会外流,这是人才的自我调节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吴立芳 《科技广场》2005,(11):77-79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地优化人才成长的组织环境,是广播业应对竞争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与时俱进优化人才成长的组织环境”进行了论述:一、与时俱进优化人才成长的组织环境,必须确立人才是第一生产要素的思想;二、与时俱进优化人才成长的组织环境,必须树立全新的人才观;三、与进俱进优化人才成长的组织环境,必须建立人才管理的新机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可贵的理论品质。广播业在实施人才战略过程中,要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地优化人才成长的组织环境,作为促进广播业快速发展的战略之举。因此,广播业的组织领导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敏锐的战略眼光,从组织领导的层面上确立创新性的思路,采取创新性的举措,精心营造“求才、育才、用才、留才”的良好环境。与时俱进优化人才成长的组织环境,是广播业应对竞争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王建军 《青海科技》2001,8(3):11-12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青海要走在前列,这是一个既鼓舞人心又极具挑战性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速建设一支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从当前形势看,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抓紧制定科学有效的人才开发战略,形成全省人事人才工作的合力,构筑青海新世纪的人才优势。在分析青海人才开发现状及人才开发环境,明确人才开发战略的目标、重点和基本思路的基础上,要制定实施人才战略的相应对策。 一、观念更新的对策 一是要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人才观,树立起“人才社会所有”的大人才观;二是要破除“目光短…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人才流动制度相对于以前宽松得多,企业如何合理配置与使用人才,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试从“人才配置”、“激励”、“培养”三个部分,阐述现代企业人才管理。  相似文献   

8.
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克服“见物不见人”和“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克服人才单位、部门所有的狭隘观念。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既重视有所成就的人才,也关注具有潜能的人才;既重视国内人才,也积极吸引海外人才;既重视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才,也要把民营科技企业、受聘于外资企业的专门人才纳入视野。要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提高人才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 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灰领”成为越来越被关注的群体,对于“灰领人才”的培养也就成为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正在不断兴起壮大的高职院校成为了“灰领人才”的摇篮,高职教育正冲破重重阻力,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大批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同时期待着更多的瞩目与关爱。  相似文献   

10.
实施科技人才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人才竞争已经全球化、白热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问题在我国具有空前的紧迫性。我国科技人才现状令人堪忧:人才总量相对规模小,且整体创新能力不高,尖子人才尤其少;人才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科技人才巨大的创新能量没有释放出来;人才流动不畅,近亲繁殖严重,人才和知识的倍增效应难以形成;人才向国外流失严重;人才结构不合理,传统领域过剩,新兴领域人才严重不足。分析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人才观落后。有些地方和部门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见物不见人”和“重使用,…  相似文献   

11.
“西部开发,人才先行”。本文立足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度,从标榜人才的价值和效益入手,揭示出了西部人才饥荒的状况与成因,提出了构筑西部人才新高地的设想和当务之急要制定稳住人才、吸引人才的特殊优惠政策与应急措施,以确保西部人才安全和经济、社会、科技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在吸引海外留学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上,主要采用的是“待遇模式”,即通过改善待遇等,来吸引他们叫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留学回国工作本身的变化,应该将“待遇模式”向“事业模式”转换,即用事业、机遇和良好的成才环境来吸引海外留学人才。  相似文献   

13.
在对现有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调整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在处理高维、非线性、非正态特点数据问题上具有独特优势的投影寻踪模型,从空间域上对15个“新一线”城市的人才环境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科研经费、每万人中大学生数量、专利申请受理量、教育支出等软环境影响因素业已成为“新时期”影响人才环境的主要因素;15个“新一线”城市的人才环境评价水平总体上偏低,有13个城市得分处于中下水平;城市之间人才环境存在比较优势,部分城市在一些特定指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地区之间人才环境存在差异,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新一线”城市人才环境,吸引优秀人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更加注重优化人才软环境;充分发挥地区间的比较优势;强化对用人单位主体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影响人才集聚的各种要素相互交织、相互依赖,具有明显的组态特点,因此聚焦创新生态系统多维要素及其要素间的联动效应,立足于五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整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和必要条件分析方法,以中国31个省份作为案例样本,探究创新生态系统五要素即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公众、自然环境的不同组态影响区域人才集聚的复杂因果机制,明晰促进人才高集聚的路径以及导致人才非高集聚的路径。结果表明:不存在人才高集聚的单一必要条件;实现区域人才集聚所需各要素的贡献水平差异较大,从高到低依次为政府、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自然环境和公众,其中公众与自然环境水平基本相当;驱动人才高集聚的路径有3类,分别为包容创新驱动型、政产学研联动型和内生增长型,而产生人才非高集聚的路径有两类,为政府公众支持不力型和企业发展滞后型。基于研究发现,最后从“补短板+锻长板”“政府引领+平台赋能”“公共服务升级+公众积极参与”“一流高校为核心+政产学研齐联动”四方面提出促进区域人才集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图书馆的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伟华 《现代情报》2002,22(8):77-78
图书馆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走出片面追求“复合型”人才的误区,着眼于挖掘馆内现有人才的潜力,加强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并积极引进具有高新技术基础的人才,地全馆进行良好的人才配置,优化结构,合理管理。  相似文献   

16.
为了做好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工作,陕西省今年推出“三个五人才工程”.据统计,陕西省现有各类高级专业人员25000多名,但到本世纪未,将有80%以上的人员退居二线,40岁以下高级专业人员占不足3%,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三个五人才工程”.即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的6年时间里,造就50名45岁左右、能够进入国内科技界有一定影  相似文献   

17.
“人才断层”和“人才流失”对高校办学的影响是很大的。随着老一辈学科带头人的纷纷离、退休,使高校一些久负盛名的优势学科,逐渐失去其领先地位。人们认识到造成“人才流失”及“人才断层”的基本因素,除本人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包括其工作硬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等软环境。或者说对学科人才自身需求的满足情况、同代人的状况、学校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成就感和价值观能否实现,  相似文献   

18.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市场经济下的经济生长点和人才生长点之间遥相呼应,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高市场配置有效性,为创新人才塑造“有为求位”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9.
“贵州缺乏人才吗?不缺!缺的是让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在不久前举办的“2004西部人才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力人事学院副院长孙健敏的话引起与会专家、学的共鸣。孙健敏说,目前东西部人才战略的差距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物质并不是人才去留的决定性因素。从硬件条件上讲,80年代初的北京、上海要比深圳好得多,但当时数不清的各方面人才纷纷南下,深圳靠的就是机制,深圳靠灵活的用人制度和对机遇的预期吸引了人才。  相似文献   

20.
关于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A”型人才结构被认为是现代高等学校跨世纪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模式.即“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所谓“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就是要求人才具有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宽阔的专业方向口径,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