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唐传奇中人神之恋题材故事结局的道教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传奇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作用,特别是小说中引入人神之恋题材更是令人拍案称奇,给小说凭添了几分新意,使小说创作有一大的拓展和进步.本文在此认识上对唐传奇中人神之恋题材故事结局进行了道教之阐释.  相似文献   

2.
唐传奇中人鬼之恋题材的开发有一个从模仿六朝志怪到独立创造的过程;将志怪的荒诞审美情趣与传奇的细腻笔法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的刻画,从而使唐代人鬼之恋小说具有了新的艺术品质;而这种小说艺术的成长,又与道教精神的影响分不开。  相似文献   

3.
中国仙话中的遇仙故事,到隋唐大多是凡人与仙女相恋、一夜情的内容.这原本是充满了浪漫的赤裸裸的性爱色彩的,但到了宋代,人仙恋故事发生了明显的嬗变.它净化了性爱元素,仙女们冰清玉洁,循规蹈矩,发乎情止乎礼仪,而且她们的身份地位也较前代遇仙故事中的仙女们大大降低.这实际是徒有遇仙之名而无遇仙之实的"爱情神话怪胎",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演绎理学的道德观念.这种嬗变是因有宋一代理学的甚嚣尘上,以及宋代道教的改弦更张,使得人仙恋的故事不得不浸染了儒家思想的色彩,散发着浓烈的道学气.透过这一嬗变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文学与政治思想的互动关系,宋代历史文化发展的烙印,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魏晋六朝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形成的标志。此时的志怪小说,写仙写鬼者,数量尤多。本文通过比较研究魏晋六朝小说中的人神恋、人鬼恋的悲剧模式,探讨其悲剧的共同意蕴。  相似文献   

5.
《墉城集仙录》是唐代道人杜光庭撰写的一部专门宣扬道教女仙信仰的神仙传记,其书中描述的种种仙凡恋是上清道教关于"道"与"美"的切身表达,具有隽永的道教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6.
神话的仙话化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一个独特现象。神话和仙话在流传演变中,与原始道教的杂糅现象非常广泛和普遍。中国神话传说与中国道教文化关系密不可分,它是后世道教极其重要的思想来源,并构成了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的教义。  相似文献   

7.
红线女故事在后世流传广泛,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其中的道教文化意蕴值得深入分析。通过考察道教神仙信仰文化在各个时期红线女故事中的流变,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道教文化因素在红线女故事中有丰富多样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唐传奇有着里程碑式的作用,它的人鬼之恋小说在六朝志怪的基础上已将着眼点从鬼神之怪转向人事之奇,通过描写人与鬼的婚恋来反映世俗爱情并为女鬼形象注入了人性的光芒.让唐传奇中的女鬼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人鬼恋作品的层出不穷具有超现实性和社会风尚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任正君 《天中学刊》2012,27(3):32-35
韩湘子作为道教俗神"八仙"之一,其形象演变是一个逐渐世俗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与道教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整体同步发展,就修道主题的发展演变观之,道教修炼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出世到入世、救世而逐渐世俗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神话孕育了了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与思维模式,留给世界文明丰厚的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其起源时期的局限,古希腊神话是男性书写的产物,对于女性、女妖及女神的建构都充斥着男性思维。近现代很多作家哲学家试图通过神话重述来重构女性神话。本文从人神恋的角度,着重以主神宙斯和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忒为例,剖析神话中对男神与女神的不同建构。  相似文献   

11.
房中术是道教主要法术之一,在中晚唐十分流行。服食丹药与房中术是通向长生的两个主要途经,且服食有助于房中术养炼。而这恰好符合此时文人既嗜欲又延年的社会文化心理。房中术对中晚唐文人艳情意识的催化有着重要作用,进而促成了艳情诗在中晚唐的勃兴。  相似文献   

12.
唐人掀起炼丹追求长生的宗教热潮,仙道小说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炼丹描写。伴随着中晚唐以来外丹术向内丹术的转变,仙道小说中也出现了表现外丹向内丹转变的作品。表现炼丹的小说,其内在精神是希望生命的永存,是道教重生观念的具体表现,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唐小说由神怪逐渐转向现实生活,婚恋题材传奇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与六朝小说相比,中唐小说更注重人物心理、外貌的描写,思想含量更加丰富。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唐士人在女色与事业、道德与艳遇间的价值选择,也鲜明展现了爱情在士子们生活中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从中我们还能窥见中唐社会潜藏的某些文化信息,如知识拥有者的骄傲,对经济利益的大胆追求等。爱情小说是反映中唐士人价值观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4.
徐文翔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6):13-15,26
蒲松龄通过同一时期创作的三篇"花精"系列故事《葛巾》、《黄英》、《香玉》逐次展现出男主人公在"人异恋"中呈现出的三种不同境界。对感情的"不达"、"达"与"通达"这三种境界导致了故事中三种不同的爱情结局。《香玉》一篇是蒲松龄"至情"爱情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宗教思潮对唐代文人审美情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一个诸教融和的朝代,道教作为有唐一代的国教,满足了唐人向往追求延年益寿的审美心理和以自然真趣为尚的美学理想。佛教使唐代文人追求清幽静谧的美学意境,并在唐诗语言上表现出不粘不脱、亦虚亦实的美学品格。佛老思潮把我们民族的思辩能力和审美意识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16.
唐人婚恋题材小说中的某些作品,弘扬了一种超越现实各种束缚的主观追求精神,这不仅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感情的陶冶,而且还给人以人格的提升和审美的享受。其中两种模式——“心诚志坚”模式与“离魂追随”模式,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与超时空的审美价值,对后代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悼亡诗由潘岳开始,到唐代蔚为大观.一直以来,探求悼亡诗作的人已不少,然多从个体作家作品人手,或倾向于探讨悼亡诗作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较少有人从其蕴含的文化精神进行研究.本文正是试图从文化精神方面人手,通过唐代悼亡诗这个窗口,探讨中华民族对待爱情、生命的情怀和对人际关系的关怀之情,并与西方略作比较.  相似文献   

18.
唐前江海赋     
江海入赋由来已久,并随时代的更替不断的发展完善,到晋代出现了代表江海的最高成就的木华《海赋》和郭璞《江赋》。从这些江海赋的文本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所具有的广阔及神秘性特征,并且从各代江海赋的发展历程中见其巨大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书法根柢于老庄哲学及道教。道教对许多书法家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以王羲之为杰出代表的琅邪王氏家族子孙,信奉道教最有代表性。自王氏以后,历代许多书法家都曾饱受道家思想的浸润,而他们的创作或理论构建也都在自觉不自觉中传达出道家道教的韵味。  相似文献   

20.
当今对于唐代艳诗的研究多集中在中晚唐阶段,然而多数论著所论及的中唐多指以元白等人为代表的元和以后的中唐。实则中唐前期的艳诗创作出现过一次转折,之前颇为萧条,之后则开始呈现出复苏的趋势,并在不少方面都体现出向元和以后艳诗转变的倾向。此外还有一部艳诗选集《玉台后集》也在此期问世。对于此期艳诗的考察可弥补当前艳诗研究的空白,也可为元和以后艳诗的兴盛提供一些可探寻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