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市场经济社会的个体主体性原则和目前我们国家个体主体性建设落后的现实及其复杂性要求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重新我们的哲学和史学研究,这是我国近年来人们研究兴起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的人学研究基本上局限在哲学领域,属于哲学人学它,它首倡加强对个体人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其学科的局限性使它无法继续深入到人学研究核心层次-对人的一般发展规律的历史考察。而人学的历史文化既克服了哲学人学的局限性,又能有效摆脱史学本身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人学问题是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厘清其历史演变的线索,可以发现人学发展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哲学人学大致经历自然本体论人学、认识论本体论人学、现当代非理性人学和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四个阶段。分析其各自特征.可以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和与时俱进品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育人为本"的新时代呼唤教育人学的诞生。教育人学是以教育中的整体人为研究对象,探讨整体人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区别于教育中以人为对象的其他学科,教育人学总体上属于哲学,是以教育哲学思维为主,横跨许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教育人学具有哲学本性、综合性、时代性和基础性。教育人学研究教育中整体的人和整体人的教育,其主题包括教育人学的历史形态、逻辑形态、现实形态,以及教育人学的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教育人学的研究就是寻求对教育中人的理解。教育人学研究是一种规范性研究,它以实践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的思维和综合的方法开展对教育中整体人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伴有时代境遇问题而兴起的教育人学,若想焕发出新的研究生命力,需要对自身的内在逻辑进行省思,澄清自己研究边界、理论视域、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等方面考究的笼统性和含混性。对教育人学概念的确定性追求虽有利于自身的学科建设和知识生产,却不符合历史脉络中教育人学的发展逻辑。多元的教育人学概念和思想建设既有必然性又有必要性。基于哲学人类学和生存论辨析的视角,对我国教育人学研究进行逻辑内省,发现我国教育人学在哲学人类学和生存论两种不同的理论视域下发展,并发轫于“价值导向”和“实践导向”两种不同的逻辑起点,且教育人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整体的人”,又包括“个体的人”。  相似文献   

5.
略论消费的哲学维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把消费问题的研究放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野中,才能对消费进行深入的研究。消费研究的本质是人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学问题贯穿于西方哲学发展的全过程,只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学研究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不同。它大致经历了古代的理性人学,中世纪的宗教人学,艺复兴至近代的理性人学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其后现代西方人学则向非理性、个性方面发展,马克思人学转向社会性、实践性方面发展,使人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是革命的、实践的哲学。它以西方传统哲学追求人的真、善、美为宗旨,包含丰富的人学思想。人是马克思哲学的中心话题和核心内容,人学是贯穿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8.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文献,它以“批评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形式”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方法论原则,其内容涉及有“现实的人”,“人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以及“人的能动作用”等,它的一些对人的问题研究的具体论述,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实质上是关于人的哲学,同时马克思的人学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原创性品格,它给当代人学的深化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给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和实践引导。人学已经成为当代国内外学术前沿的热点,而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进程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发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人学向度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学主体论的根本性蕴涵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其建构的人学向度是明显的。在特定层面上说,文学主体论体现的就是刘再复的人学思想观。历史地看,它是一种关于"人的现代化"设计的较为积极的现代性方案;但同时,这一理论在人学问题的思考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主体性是流动的、多样的。当前,我们应该致力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目的论视野中的人的主体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人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恒久而不废的哲学问题。当代中国哲学对人的问题的思考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步调一致的,对当代中国人的问题研究的梳理总结,就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回顾与反思。当代中国人的问题研究梳理总结:多学科对人的问题关注到人学的独立思考;人的问题研究主题内容的历时变换;人的问题研究的多向视角。人的问题研究发展前瞻:全球化语境下人的发展问题;人的问题研究的现实性和实践性问题;人的问题研究的学科复合和综合创新问题;关注人的个体发展、群体发展和类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2.
哲学人类学是以“探讨使人同其他所有存在物形成对照的基本本体论结构”为内容的理论,其在哲学史的发展中完成自身的理论建构。考察哲学人类学理论形成的历史,可以发现哲学人类学由“隐”到“显”的发展过程,发现从康德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发展中隐含着近代哲学人类学由构筑到延异的内在逻辑,而马克思哲学是对“人是目的”进行建构的现代人类学理论代表。以哲学人类学为背景分析马克思哲学,为深入领会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实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诗人冯至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十四行诗被人称为“哲理诗”。诗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与大自然中提炼、挖掘出内在的哲理;特别注重从宇宙整体与个体的关系这一层面来思考,形成普遍、超越的人类经验和形而上的生命体验,并上升到生命哲学的层次;同时,冯诗的哲理性不仅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更具有深厚的东方哲学的底蕴。  相似文献   

14.
回顾中西方会计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和历史演进,从哲学基础、科学属性、经济环境三方面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进行理性批判,反思中国当代的会计研究方法发展方向,建议坚持规范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并重,结合人文诠释,重视学术规范建设。  相似文献   

15.
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长篇小说《幕间》中主人公伊莎和众人的镜像分析,发现无论对于个体还是集体,镜像阶段都是主体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篇小说中,作家将关注的目光从女性个体的生存空间扩大到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体现了其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探寻及对人类历史的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制度的安排,都应该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中西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西方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人性恶论基础之上的权力分立和制衡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制度高于人性";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则是建立在人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人性优于制度"。"性善"与"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中西"德治"与"法治"不同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设计。"德治"与"法治"分别构成了中西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定从民族文化精神和心理的角度看,固然提升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尊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凝聚力,但却对中国政治发展也产生过一些不良影响。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必须突破和超越人治的范畴,必须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相区分的前提下,参照西方的宪政理念与法治经验,方可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哲学与发展     
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世界的普遍发展 ,古今中外哲学家的发展理念 ,都把目光投向人。生存与发展是密切相关 ,当把发展当作目标时 ,发展的异化物就反过来制约人的生存。“传统的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应被“可持续发展观”所取代 ,“循环经济”的建立具有非常意义。人的全面发展内在地包含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态度 ,在这一点上 ,传统儒学的有关理念对现代哲学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被我们当下所言说的这个作为概念的“中国”并非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近代以来产生出来的,是思想在这段历史里活动的主体,也因此,这种思想才被称作中国思想。它是中国思想史的核心命题。与它在中国思想里相伴随的是西方,它们构成了中国思想的基本格局。西方是“中国”的工具,作为“用”的一面被“中国”利用着,“中国”通过西方将自己明确为中国思想的本质。但对于思想而言,它只是思想的一个逻辑学环节,它在这个环节里表现得十分紧张,因为它意识到它正被描述为人的反面存在着。思想正在努力摆脱“中国”这个环节获得自由的表达。然而,这个努力目前依然还在这个环节里进行的。  相似文献   

19.
论哲学话语的历史流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哲学话语的变化,是考察哲学历史发展的另一个思路。从古代到现代,哲学话语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时代:人类的早期哲学话语是“儿童话语”,以“儿童话语”为主流的时代是哲学的“童话”时代;随后出现的是“神秘话语”,以“神秘放语”为主流的时代是哲学的“神话”时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话语是“人文话语”,这一时代可以称为哲学的“人文”时代;从近代哲学开始,“权力话语”泛滥,哲学力图裁判和主宰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一时期哲学的“官话”时代。哲学话语的流变,既是人类生活发展变化的反映,也是哲学语言规则变化的见证。今天人们说的“哲学危机”,不是整个哲学的危机,而是“官话哲学”的危机。未来的哲学话语当以“生活话语”或“实践话语”为主流,是“实话”哲学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悠久的哲学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创立了自己"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次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再次要尊重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