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文融合是中国长篇小说最初形成时的一大特色,诗意和感伤是奇书和90年代长篇小说共同追求的美学意蕴,但它不是一种模式化的诗意,而是气势磅礴的诗意、"碟儿碗儿"的诗意和精神上的诗意。中国人以个体生命为本位的世界观,又加之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构成明显对比,这样在奇书和90年代长篇小说中就形成了一种悲剧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关注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红柯用诗意的语言给人们指出了一条浪漫的重归精神家园之路.红柯小说中展现出的纯美的自然、永恒的人性正是其小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钱依 《高中生》2010,(22):35-37
于丹:月亮的诗意与浪漫是谁塑造了我们的心灵?我想中国人是最热爱山川的,中国人是诗意纵横的,中国人的心灵是在艺术中陶冶的。天地有情,万古永恒。每一个中国人,不仅仅是  相似文献   

4.
韩国导演金基德的电影作品《春去春又回》极具东方美学意味,以中国水墨山水画般的诗性气质影像探讨生死循环的永恒话题,其禅意镜语中蕴藉着深沉的诗意与哲思,在苦难的人生历程中寻求诗意栖居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何来的诗歌有着瞬间与永恒、怀疑与肯定、爱情悖论的诗意阐释及“沉到最底”的悖论表达。这些看似不合逻辑的悖论话语不仅具有辩证思考的理性与诗意,而且其诉说方式也提升了诗歌语言的弹性张力和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诗意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与理想的审美意境。在现实中,课堂教学督导却是远离诗意的。面对课堂教学督导的现实,积极进取的督导者应用心灵呼唤课堂教学督导的诗意,用不断探索的行动追寻课堂教学督导的深刻。课堂教学督导的诗意,是用关学品鉴的方式创造性的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和激发,是教学督导的自然、优雅与浪漫。课堂教学督导的深刻,是在实践意义上进行的.体现为督导过程的策略性、关怀性及干预性。  相似文献   

7.
黄承基 《课外阅读》2011,(5):244-244
诗意化的世界是一个理想的国度,它给予已定现实有着超验的距离,带来透明、轻灵的永恒。总之,诗载人渡达超时间的彼岸是绝对的。诗应有的任务,似乎是再现永恒。这就是浪漫主义所折射出来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诗意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与理想的审美意境。在现实中,课堂教学督导却是远离诗意的。面对课堂教学督导的现实,积极进取的督导者应用心灵呼唤课堂教学督导的诗意,用不断探索的行动追寻课堂教学督导的深刻。课堂教学督导的诗意,是用美学品鉴的方式创造性的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和激发,是教学督导的自然、优雅与浪漫。课堂教学督导的深刻,是在实践意义上进行的,体现为督导过程的策略性、关怀性及干预性。  相似文献   

9.
快乐,让语文课堂走向幸福诗意,让语文课堂走向浪漫生成,让语文课堂走向灵动真实,让语文课堂走向永恒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作品中对人类某种永恒冲动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代大师莎士比亚以自己特有的对生活和生命的诗意妙语,在其作品中表达了人类生与死、梦境和偏把事物看成另外一种事物的人生“包法利主义”的永恒冲动,解答出一道道由精确感觉通向理智信念的人生方程式。  相似文献   

11.
曹文轩是一位学者型作家,他认为文学作品需要思想,也需要美感。他的最新作品《蜻蜓眼》通过对美好的女性形象、优美的意象和永恒的人性之美的书写,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美的世界,体现了他的古典美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2.
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创作始终以不变应万变的辩证思维和追随永恒的信念探寻儿童在向成人过渡的过程中。审美心理和意识外在的嬗变所包蕴的内在的永恒质素。其中建构儿童诗意梦想的梦幻意识、反映少年朦脆情愫的情爱意识等人性最基本的审美意识就成了他在小说的美学追求中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的形象载体,感动无数人的审美意识和情感心理也顺理成章地化作膏文轩儿童文学创作的永恒母题。  相似文献   

13.
从“诗”这一新的角度来对黛玉作一新的认识。黛玉的诗人气质和小说的诗化氛围构成了诗意的黛玉;黛玉以诗言志,诗是她的自画像,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到诗中的黛玉;诗人的黛玉把自己融入于诗堪称古今无双,形成了永恒的黛玉。以这三方面为中心来省识一下林黛玉的春风面目。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应该充溢着灵性、惬意、恬淡与高远,既有小桥流水的平淡温馨,也不乏长江黄河的豪迈气势,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诗意,我们的学生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诗意?下面我以在教学《乡愁》一课时的做法谈谈自己的感受。富有诗意的引入。上课初,我先配以轻缓的音乐,深情朗诵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问学生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接着谈话:乡愁是诗人笔下永恒的话题,王维的“独在异  相似文献   

15.
韩少功的散文具有返璞归真的特色,《月夜》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月夜》通过城乡对比结构,突出"月夜"的三层特征——"月亮"是乡村的徽章,"月光"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月夜"是永恒的追求,对比农村的丰富诗意与城市诗意的退化,加强文本的递进性,并借此表达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表达他对乡村诗意生活的热爱、渴望与向往。  相似文献   

16.
陈俊果 《现代语文》2008,(6):125-126
月之所以能成为千古永恒的诗意形象,是跟它的物质特质密切相关的.从物质角度考察,月具备了朦胧美、闲静美,孤寂美、阴柔美、高远美、变化美等特性,这些特性使诗人的某一情感总能找到物质依托,从而能够实现"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女性作家萧红与林海音的诗化小说具有鲜明的符号节奏美,随着叙述者的情感而起伏变化,但主旋律是缓慢而悠长的,激荡着读者的情感。两位女作家虽然创作风格迥异,但相同的是对生命的脆弱始终怀着深深的悲悯,对代表爱与美永恒的精神乐园表现出一种诗意的守望。  相似文献   

18.
爱情是人类最动人的感情之一,也是世界文学永恒主题之一。这种魅力最深刻的哲学背景是爱情克服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普希金的爱情诗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显现。他早期爱情诗偏重肉体的满足,是自我意识的激情飞扬;后期爱情诗专注于精神的契合,是在对“永恒女性”即普遍精神的追求中完成个体的超越和拯救。  相似文献   

19.
王勇 《宁夏教育》2008,(11):67-67
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对教育的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基于生命,生命融入教育,最终使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栖息地”。  相似文献   

20.
作为红楼第一女主角、十二金钗之首,林黛玉成为一个永恒、经典的美的艺术形象,因凄而美。她的凄美体现在三个方面:还泪的悲剧宿命;飘零的诗意灵魂;情情成痴。从人生命运、才华诗情、痴心爱情可了解林黛玉前世今生的生命内容以及由此闪烁的夺目的光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