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农业强国是中国针对新时代“三农”工作提出的一个新的政策范式,标志着建设农业强国正式被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体系。采用语义分析和语境分析方法,考察农业强国的概念,辨析中国语境中农业强与国家强的关系,发现农业强国的概念传达了双重语义,对应于此,农业强在农业和国家两个范畴内产生意义。世界语境中的农业强国更偏重第一重语义,而中国语境中的农业强国更偏重第二重语义。根据内涵范畴对等原则,在第二重语义下,农业强与国家政治强和经济强都存在密切关联,且前者强于后者。建设农业强国的纲领性原则是,尽可能地消除导致双重语义呈现互斥关系的条件,探索并强化使双重语义产生互补关系的条件,即要兼顾国家发展和农民幸福,实现农业强之于政治强和经济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影响国家安全的根本性问题。本主要分析了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发展的状况,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我们应不断地进行适应性调整。  相似文献   

3.
“美丽中国”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为我国今后的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乡村振兴。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在创建、保护和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从变革思维、厘清主体与创新实践三方面着手,打造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49年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农作物受害面积年均超过4000万公顷,受灾人口年均超过2亿。并且,2002年以来,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给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超过100亿美元,并且逐年大幅度增加。上述因素严重制约着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面对脆弱的农业现状,国家和政府部门大力发展农业保险,聚国家、企业和农民之力扶持、发展农业,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农业经济是中国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性问题,由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解决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出路在于:首先要提高占中国人口70%的中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其次,要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与土地之间的数量矛盾;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形式。第三,在当前我国国家经济已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要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是在国家高度保护之下发展的,进口冲击影响很小。加入WTO,向世界开放国内市场,短期内会对中国农业带来一系列的冲击,然而也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文章通过中国农业与欧美农业的比较,WTO有关农产品贸易的规定,入世对中国农业影响等的分析,探索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路,提出调整我国农产品贸易体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亚国家毗邻中国新疆,是典型的农牧业国家,是亚欧大陆桥贯通的必经之路,是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对我国实现东西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分析了中亚国家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中国与这些国家间的农产品贸易现状,指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中国尤其是新疆与中亚国家发展农业合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纵观一百年来,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民族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问题。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曾指出,只有农村安定富裕,国家才能稳定和发展。农业始终是经济建设工作的首位,而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处理好农民问题才能保证农业的稳固发展。本世纪末在农民问题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量流动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力就业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进入21世纪,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态势严峻 中国的资源禀赋是资金、土地短缺,…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农业为切口和关键点深入探析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农业谚语在美国的外宣传播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数据计算、采访调研得出相对普适的农谚外宣翻译策略,并基于中美的经济、文化互联,探究如何高效处理农业文化外宣材料,推动中国优秀农业文化在英语国家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农业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高度重视与政策支持,我国农业高职高专教育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在其规模快速扩大同时,也存在和遇到了诸多问题,要求农业高职高专院校自身不断加强改革创新,也急需国家政策的关注和扶持。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到毛泽东,他们的文艺发展论里有着丰富的值得重视的和谐发展思想:以和谐思想处理文艺发展中新旧文艺的关系、各国各民族文艺的关系、精英文艺与民间文艺的关系、文艺领域要坚持百花齐放多样发展的思想与方针。  相似文献   

12.
“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雅俗研究尽管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雅俗的区分仍然显得混乱。传统雅俗研究中的困惑与矛盾,根源于单一的思维方式与理论指导。在意识形态理论中,往往将雅俗进行简单的二元对立,容易忽视二者之间互相转化的运动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当作一种生产、一种动态的活动,能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从生产(艺术创作)——消费(艺术接受)的动态循环过程来对雅俗问题进行研究。在新的时期,以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为主、其他理论为补充的多角度综合研究,将成为中国文学雅俗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为内容的礼乐美学思想,体现了一种以“礼乐相亲”为审美原则的规范之美或秩序之美;其二,以“游于艺”、“尽美尽善”、“绘事后素”等为内容的艺术美学思想,在标明了对待艺术的态度——“游”之外,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以“绘事后素”为审美追求的自然美倾爱,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以“善美相成”为审美标准的“和谐之美”诉求;其三,以“仁”为核心,以“文质彬彬”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学思想,生发出了一种以“文质协调”为审美法度的人格美水准。孔子的这些美学思想成为儒家审美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语文课是在中断二十多年后又重新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由于种种原因,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本文立足时代高度,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构成和心理需求,以培育人文精神为本,以增强人文素养为目标,来构建和实践融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效用价值观为一体的大学语文课新的教学模式,以期对旧有的工具性教学模式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关于艺术有三个重要命题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艺术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又是精神生产。它必然由生产、产品、消费构成系统,以物化形式来体现,受到整个社会生产的制约;而对世界的掌握也要经自身的系统来完成。作为意识形态,艺术生产又必然与时代和阶级的命运相联系,其产品并非一般产品,而是表达人类共同意愿和情趣的完整的个性化世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是艺术真实地掌握世界和艺术生产得以繁荣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艺术与教育一词是密不可分 ,要进一步提高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明确学校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以艺术教育推进全面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文艺不是审美意识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世纪80年代,一部分学者提出了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其实,文艺不是意识形态。因为意识形态是指带有阶级自觉的体系化的意识或思想,而文艺作品并不总是具有阶级自觉的,更不是什么思想体系。文艺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感情,只是带有意识形成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阐述后现代主义概念,回顾中国美术现代发展线路,特别是当下后现代状态下的多元特点进行了分层次分析,得出结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旋律的大文化下的多元精神现状已经深入乡里社会,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巨变。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艺术起源于20世纪的欧洲,是一种作为对当时建构性现代主义思想的反叛和纠正的思想武器。《庄子》一书既是蕴含美学思想的哲学著作,又是包含艺术理念的艺术作品。在对它的审视中发现其对先秦时代社会的建构性思想的反叛也同样具有强烈的后现代特征。以后现代视角来重新观照《庄子》,可以窥视到一种根植于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的"中国式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想,从而将其由历史性存在引向当代性存在。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问题是学术界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近年来由于对此问题认识上提偏差,使艺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难以落实,以至产生了“艺术非意识形态”的怪论。本通过对几种有代表性的意识形态看法的辨析,力求说明其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