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刘亮程先生,你的社会责任感哪儿去了?选编教材的专家社会责任感哪儿去了?!教完《寒风吹彻》,一位老师愤怒地责问,因为他的学生在课堂上问他:"老师,在这冷冰冰的世界,注定要寒风吹彻的人生里,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由此他认为,《寒风吹彻》给予学生的是绝望,不宜进入教材.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二单元"品读生命"和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是什么让我们感动"专题都选了《寒风吹彻》.它是篇抒情散文,鉴赏的首要任务是体验情感.不过,"抒情散文的感情往往也是'复杂'的,如同现实生活中那样千头万绪,欲说还休"(苏教版专题引言),这还只是就作者想要表达的而言,读者所能体验到的则会更为复杂.这就是说,读出"绝望"是正常的,是读者的权利,更何况刘亮程本人也说过,"那些太寒冷的文字,可能不适合孩子阅读",文本呈现的意象确实是寒冷的.除了"绝望",我们还读出了各式各样的感悟.从所能见到的课堂以及各类设计看,至少有四种:一是绝望,二是淡定,三是悲悯,四是支付温暖或等待春天(寒风吹彻中,还有春天的梦).但体验是一种生发,它离不开作者想要表达的,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教学文本,找到生发的基点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寒风吹彻》的教学内容普遍聚焦于“主题解读”或“文本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作为拥有独特语言形式的散文,《寒风吹彻》呈现了一种可称之为“哲性表达”的语用范式。这一范式在语文学科教学逻辑上应当成为该文的核心教学价值点,由此可围绕“范式学习”展开具体的语用教学活动,其主要教学行为包括范式解写、范式模仿和范式运用。  相似文献   

3.
《寒风吹彻》是一篇有独特个性的散文,是作者刘亮程大西北生活与思想的记录.传达了他关于生命的独特感悟,即对生命苦难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观当代散文,令人啧啧赞叹的作品灿如群星。但是令人击节叹赏,又久久回味,久久深思,久久体验,久久出新,甚而久久融于生命的散文则不多见。《我与地坛》(史铁生)、《寒风吹彻》(刘亮程)等佳作可谓其中珍品。是什么魅力能让一篇文章萦饶于我们的生活,回响在我们的生命?本文试图由《寒风吹彻》浅谈散文语言内涵的“三位一体”,妥当与否,还请赐教。林非先生认为散文的语言“最好都应该具有流畅、单纯、洁净的美质,并且还能够清澈见底,发现载动它一泻千里或涓涓流淌的力量,这正是易于引起广大读者共鸣的情致和感情的力量”。(林非《散文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作家刘亮程有多篇散文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其中苏教版就有两篇,即《今生今世的证据》和《寒风吹彻》。他的作品《柴禾》还被选人高考试卷。刘亮程的散文理解难度很大,几遍读下来仍然不懂的大有人在。我们有些教师,仪凭读几遍课文,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阅读》中的《云南冬天的树林》一文,是先锋派作家于坚的作品,与刘亮程的《寒风吹彻》、马步升的《绝地之音》相比。它更难理解,显得有些另类。笔者以为本文作者最着力去做的事情是消解意义、摈弃概念化认知、尊重生命个体、张扬个性化体验:而这些其实与我们所向往的教学境界颇多暗合。  相似文献   

7.
正《寒风吹彻》词句诗化意蕴丰沛,学生大多爱读且易被感动,但限于阅历积累和理解鉴赏能力,往往对其然和所以然不甚了了。笔者所知也极有限,但读后总有一种言说的冲动,急切地想把那温暖炉火告诉我的,告诉学生。一、无边无际无孔不入的寒风中,一隅温暖最感幸福读《寒风吹彻》,眼前常浮现这样的画面:海水冰冷幽暗,无边无际,一只毛发纯白的北极熊趴在一小块浮冰上,疲惫地舔着自己受伤的前  相似文献   

8.
《寒风吹彻》是中国现代作家刘亮程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涉及三个冬天:自然的、人性的,生命的冬天。同时,写了这几个人:父母、姑妈还有路人。本文旨在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三个冬天的内涵,又是如何处理和这几个人的关系,以及使学生产生误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观当代散文,令人啧啧赞叹的作品灿如群星。但是令人击节叹赏,又久久回味,久久深思,久久体验,久久出新,甚而久久融于生命的散文则不多见。《我与地坛》(史铁生)、《寒风吹彻》(刘亮程)等佳作可谓其中珍品。是什么魅力能让一篇文章萦饶于我们的生活,回响在我们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11月底,笔者参加了一次地市级教研室组织的八所重点高中的"同题异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研讨的篇目是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寒风吹彻》。但听完课后,大家发现,两个不同学校的老师在不可能集体备课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思路却大同小异,都以文章的标题为切入点,分析文章中"寒风"的含义和"吹彻"的内涵,并根据文章  相似文献   

11.
<正>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收录了刘亮程的散文《寒风吹彻》。林贤治曾赞誉其作品"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选文秉承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着眼于寻常生活场景,以质朴的文字和诗性的叙述,深刻诠释了生命的本质特征和个体的生存方式。在此,笔者试从文本呈现的生命色彩入手,解读其中蕴含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有一句话:"真理总是朴素的,好课都是简单的。"现今,面对纷繁复杂的课堂,面对越来越丰富的网络资源,需要思考的是:语文课是否需要更多的意外呢?尤其是公开课,似乎不弄出点名堂,不出点新花招很难满足人的猎奇心理。许多老师正在这条路上艰难地探索着、思考着。常州市八校公开课,语文开设了两节同题异构课,课题为刘亮程先生的《寒风吹彻》,给了我许多思考。此文是苏教版语文《现代散文选读》"是什么让我们感动"专题中的一篇文章,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3.
《寒风吹彻》这篇散文写作者在一天下午围抱着火炉,烤几块馍馍,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纷飞中散漫地回忆着过去的人和事的故事。作者回忆了“我”“路人”“姑妈”“母亲”,所回忆的事情都和“寒风”“寒冷”有关。漫长的冬天、漫长的等待,寒冷的冬天里,很多悲剧都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4.
王开东老师关于《寒风吹彻》一文的教学设计,给我深刻印象的有如下几点:一、整体设计层次清晰。从有关评论导入文本解读;用鱼骨图展示文本结构;透过语言表层探究思想内涵;抓住"反常之处"追究文本主旨。二、文本内容解读披文入理,分析深刻。整个解读过程始终依据文本语句,不乏精彩之处。例如:"人的生老病死的生命冬天,则是所有人  相似文献   

15.
王开东老师的《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教学的重点和难度定位准确,教学思路简明清晰,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联很严密。特别是在问题的设计方面,前后勾连,层层推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体现出设计者扎实的教学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很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文本研读 刘亮程的文字是独特的,他的文字中有着独特的禅韵和素朴之美,总能引发读者的无穷想象与共鸣,却又难以言传。无论是教材中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寒风吹彻》,还是这篇《父亲》,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对于他的作品、他的文字,我们必须怀着极为素净的心灵,以极为敏锐细腻的情感触角伸入其中,才能探测其真实的情感。否则,这篇文章就有可能被肤浅地理解为一篇怀念继父、表达忏悔之情的回忆性散文。  相似文献   

17.
《寒风吹彻》一文被选人各种高中教材,足见其价值和意义所在。它是作者刘亮程散文中唯一篇写冬天的,但作品呈现出的风貌给人留下永恒的记忆。“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炼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刘亮程正是在回味三十年的人和事的基...  相似文献   

18.
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有着篇幅长、意蕴深厚的特点。全文共四十二个自然段,在这些洗尽铅华的文字中,既包含了作者对于寒冷的真实体验,也蕴涵了作者对于人生、生命的一种独特领悟。  相似文献   

19.
<正>近读《论语·雍也》中的一个片段,感觉此处的孔子和刘亮程似乎在思索同一个问题:"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1)这段记述,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孔子发自内心的悲悯情怀,还有他面对人生无常而生发的感慨。"斯疾"之重,来势汹汹,像一阵寒风扫过,顿使病入膏肓;"命矣夫"是孔子无奈的喟叹,又何尝不是对人类悲苦遭际的叩问?"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样的话由刘亮程来说便是:寒风吹彻。寒风吹彻,  相似文献   

20.
我们来看《寒风吹彻》文中的一个自然段: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玛河去看望她。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