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中国的文学批评面临建立本土化批评模式的任务,同时也呈现出一些症候和问题,要想建立起本土批评模式,就必须认清当下批评界的问题所在,症候背后的内在原因,排除社会转型期给文学批评带来的不良反应。目前,批评界对自身的反省正在开展,本篇论文梳理了已有的对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症候的反思,得出了批评家的几种不同态度,总结出批评中出现的几个悖论性现象,并通过结合中国当前社会状况的分析,认为当下文学批评的一些症候的出现并不值得过分悲观,这正是说明了中国文学批评在逐渐走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迷茫,自我反省的阵痛过后,必然会有真正的建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已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的"元问题",小说批评在其中具有极为典型的示范意义。而以80年代的王安忆小说批评为例,梳理新时期文学批评在建立过程中所引发的批评模式、批评话语、批评姿态的转变,这不仅表征了当代文学批评在面临具体作家作品时的共性问题,也意味着新时期的小说评价过程中在评价范式与审美标准上凸显的小说评价史问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已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的“元问题”,小说批评在其中具有极为典型的示范意义。而以80年代的王安忆小说批评为例,梳理新时期文学批评在建立过程中所引发的批评模式、批评话语、批评姿态的转变,这不仅表征了当代文学批评在面临具体作家作品时的共性问题,也意味着新时期的小说评价过程中在评价范式与审美标准上凸显的小说评价史问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中国文学批评从批评观念、方法、话语、活动方式等层面建构现代范式。其中西方与本土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文学批评审美独立性追求与社会关怀意识的关系、文学批评自身价值体系与文学商业化的关系等,是贯穿始终的课题,不仅当时大多数批评家必须面对,他们的所思所为至今仍然值得批评界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前20年,批评家们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看法尚欠统一;30年代起,她的诗人地位得到普遍认可。50、60年代后,她的"伟大"诗人的地位已毋庸置疑;到80年代,艾米莉.狄金森被认可为西方经典作家之一。30年代前,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评价主要是印象式的。此后,社会历史式的批评兴起,40到70年代出版了大量研究她的生平和影响的文章和著作。60、70年代出现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心理分析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是个显著的现象。80年代批评界美化艾米莉.狄金森和90年代批评重心向原稿的转移堪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批评史上的转折。  相似文献   

6.
根据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的社会形势与文化语境,提出“非主流文学批评”的概念。在同主流文学批评的对比中,分析非主流文学批评的性质、观念、方法、成就及其特点,同时也分析非主流文学批评内部的构成及其不同批评家之间的个体差异。指出非主流文学批评对于三十年代文学批评格局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三个时期产生了相对集中的对女性文学批评进行的批评,即1986年、1989年前后和1995年至今。这些批评包括总体上对女性文学批评的评价、以批评主体为出发点的分析、对批评方法和理论的反思以及针对具体问题的探讨。尤其1995年以后,反思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对国内女性文学批评负面影响的评论增多,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女性文学批评面临的困境。批评家们也在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但我们不可因此忽视国内女性文学批评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影响下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批评的多元化与“文化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诗学”是20世纪西方学理论批评中出现并在80年代正式亮相的研究思潮,近一两年来引起了中国批评界的极大关注。其实从古希腊时代起西方论就有很浓的化互渗倾向,经历了“化——学——化”的轮回历史过程。现代“化诗学”是在社会科技知识理性和批评多元化的新背景下形成的,学批评更多地关注社会的改治意识形态、经济运行机制和民间生态化等问题,具有更强的化批判性和思想沉思能力。  相似文献   

9.
李健吾对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因袭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吾是20世纪30-40年代风格独特、卓有成就的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氛围中,众多批评家纷纷抛弃传统批评,转向精心构筑宏伟的理论大厦,李健吾选择的批评方式却较多地因袭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批评范式.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批评突破传统文学批评的边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模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视觉。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批评的文化视觉是跨学科的开放性视觉,游弋于文本内外的内外兼修的视觉,具有实践性、政治性、批判性的参与性视觉。这一视觉的意义在于为文学批评开启了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后殖民批评是当下学术研究中最有影响力、发展最为迅速的理论之一,它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在引进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变化,文章将从后殖民批评是西方理论还是东方理论、后殖民批评是否适用于中国语境,以及由反本质主义、消解中心变为本质主义、建构新的中心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后殖民批评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2.
巴金《寒夜》研究新视角综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金研究领域相对较沉寂,对其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单篇小说的重新解读方面,尤其是《寒夜》。近几年,关于《寒夜》研究出现一些新的视角,如文化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精神分析法、症候式批评等等。文章就这些新颖的视角作一综述,以此证明巴金小说的丰富思想内涵及其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竞写"作家论"的热潮,这一方面是总结文学创作经验教训、把握文学创作发展轨迹的需要,而更大程度上表达的是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批评者们满怀忧虑的责任担当和使命诉求。这些"作家论"批评文字不但对指导作家创作、扶持文学新人、提高读者阅读水平等都起到了明显而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且构建了极具现代意义的批评文体,有效提升了现代新文学的影响力,促进了新文学的健康发展。这种批评文体直指作家和作品本身,针对的是鲜活的文学创作,对于中国当下批评界奉行大概念、大框架和"泛文化"而日益远离文学本体的流行批评范式,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文学批评形态的价值取向受社会经济转型和大众传媒的渗透逐渐走向多元化,并最终形成了当前主流、精英、大众批评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种文学批评既各自独立、独具特色,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多元价值取向和谐发展的文学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的主体批评即处于主体地位的中国文学批评本质上是一种权力话语。由于存在历史、理论基础、基本范畴和权力表征的不同 ,依次表现为道德批评、政治批评、人本批评。道德批评是存在于先秦至清末的以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 ,以正与邪、善与恶为基本范畴的伦理型权力话语。政治批评是存在于新文化运动至 2 0世纪 80年代的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 ,以革命与反动、进步与落后为基本范畴的政令型权力话语。人本批评是存在于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以准马克思主义为基础 ,以人性和主体性为基本范畴的知识性权力话语。审美批评虽然作为非主体批评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但是存在于中国文学批评的整体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对"文学批评"的说法经常与"文学批评学"相互混淆或不加区分。随着"文学批评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时代的发展变迁,文学批评的概念已经明晰。当代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了专业批评、媒体批评、网络批评三局鼎立的局面,也出现了跨学科的文学批评等特点。当然,文学批评也出现了诸如"缺席"、"失语"、缺乏传统文化根基等问题。文学批评理想状态应该是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上的开放性的社会历史批评,文学批评在未来的发展是应该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对"文学批评"的说法经常与"文学批评学"相互混淆或不加区分。随着"文学批评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时代的发展变迁,文学批评的概念已经明晰。当代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了专业批评、媒体批评、网络批评三局鼎立的局面,也出现了跨学科的文学批评等特点。当然,文学批评也出现了诸如"缺席"、"失语"、缺乏传统文化根基等问题。文学批评理想状态应该是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上的开放性的社会历史批评,文学批评在未来的发展是应该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18.
整个20世纪西方的文学批评经历了五种模式的演变,即:客观说的批评模式,实用说的批评模式,表现说的批评模式,模仿说的批评模式和文化批评的模式。整个文学批评在这五种批评模式中交替穿行,研究重心不断变化,其轨迹为:世界—作品—作家—读者—文化。五种模式各有得失,共同演奏着20世纪西方文论的交响乐。  相似文献   

19.
通过20世纪40年代胡绳对路翎几篇短篇小说的批评与胡绳、路翎对姚雪垠抗战小说的批评的比较分析,可以见出胡绳和路翎这两位左翼作家文学批评的不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现代转型的基本态势与内在规律.近代以来中国文学文体的革新意识和新批评文体实践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现代转型的重要契机;这种转型的向路不仅表现在批评本体意识的凸现中,更表现在对传统批评文体的现代改造和新的批评文体样式的创造中.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促成了中国文学批评话语方式的新变,使得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言说方式呈现出从隐喻性言说和召唤性言说向归纳性言说和演绎性言说转型的基本势态.而在文学批评的现代性扩张中进行的这种现代转型所造成的可能性负面因素也是批评界必须加以正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