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孕育的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核心理念,此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是学生主导的课堂,是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是“动起来”的课堂。纪律管理作为服务于课堂教学和课堂评价的基础,被视为课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本教育理念与课堂纪律管理分别追求课堂的“动”与“静”,其本身并不矛盾,在生本教育理念下进行课堂纪律管理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为了维持中小学生本课堂的秩序,师生需要摒弃课堂纪律管理误区,兼顾“生本”与“管理”,从本质上把握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纪律管理动静结合、师生参与、有节制的自由和奖惩兼并的追求,合理使用课堂纪律管理策略,在促进学生自律意识发展的同时,提升课堂纪律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一个师生互动、生机勃勃的课堂,是教师渴求并为之奋斗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事与愿违,课堂中会出现“冷场”——教师在上面“苦心经营”,学生却“硬不领情”。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进行的。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运用一定的策略去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情景,使师生协调一致地从事各种教学活动。这就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一个积极的多维动态过程,其主旨是充分调动课堂中每一个因素(主体是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个性行为纳入课堂教学行为,保证有效地进行,达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目的。一、课堂教学管理要树立新观念、新思想。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教学中,课堂管理将面对更大的挑战.赋予新的内涵。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我国教育学界对课堂管理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课堂管理研究的重要性。新课改下的课堂管理必须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确立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教学的终极目标.以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基本目标,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和有效性为核心目标.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课堂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现代课堂教学观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主体”的思想,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这是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聚焦课堂、优化课堂、和谐课堂、反思课堂、智慧课堂,始终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工作重心。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课堂管理秩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得以释放,从而使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化,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我国的课堂管理,更强调步调一致、整齐划一,教师为了维持严明的课堂纪律和维护教师的尊严,对于课堂中的任何风吹草动,动辄就会给予惩罚和“规训”。这种规训式的管理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困境在当今时代的监视下一览无余。所以,从“规训”到“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范式的转变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唤。一“、规训化”课堂管理的状况及不良影响1.精细的课堂管理常规“规训化”的课堂管理产生于工业化时代,在“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口…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评价就是对师生课堂互动中的艺术鉴赏。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提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并且明确了教师的角色与地位——教师是学生的大朋友。因此,我们必须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纠正“为了课堂热闹好看”的浮华,真正体现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滕宁宁 《教育文汇》2013,(13):33-34
课堂,于老师,是为了“教会”,于学生,是为了“学会”。可很多时候,对于教师艰辛的付出学生并不领情。为了让学生“乐学”及至“会学”,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获取和组织知识的能力,并透过形态各异的课堂表面,提醒一线教师解放小学英语课堂,促使英语教学的自立。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校始终坚持“三个一切”的办学指导思想,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知道,课堂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它又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小学生每天上五六节课,学生在学校六分之五的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而且,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是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学双边活动相互作用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深化“三个一切”的办学理念,突出数学课堂中育人的“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呢?下面谈谈一些做法与体会。一、突出学生的主…  相似文献   

10.
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学生舒展灵性的殿堂。但是,长期以来,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高效率,期望课堂中出现“趣同思维”的“单向交往”或“双向交往”.扼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理应关注课堂中的“异向交往”。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求课堂管理轻松、自然、和谐。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活动应该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导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动态过程,其间必然会出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冲突,本研究主要是对课堂管理中师生冲突的研究角度、原因、功能及策略进行综述,集各家之所长,反思总结,为今后更进一步研究课堂管理中的师生冲突做好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显现。如何让学生发挥课堂主体地位,是课堂的初衷。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代基础教育呈现出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目标、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总趋势。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在美术教学的实践中,我尝试“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的方式,努力探索改变过去“呆板无趣”、“死条硬框”的模式,力求把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乐园”。如何进行  相似文献   

14.
姚天荣 《教育革新》2010,(10):11-11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问”与“答”的多边活动中整合前行的.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围绕课堂目标构建有效的系统的“问号场”。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前理解教材是为了有效地设计“问题”,课中师生互动是为了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课后巩固练习是为了有效地检测“问题”。问题太大,学生害怕;问题过小,学生烦恼。问得巧妙,课堂有效;问得有窍,课堂高效。作为教师,必须在挖掘教材把持课堂核心目标的基础上,练就课堂三重功——发问、追问和点拨,让学生在问题深处畅游。  相似文献   

15.
电力企业管理,是对电力生产经营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激励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是电力企业的生命力所在。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硬管理”与“软管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辅相成。“软”中有“硬”,“硬”中有“软”,很难绝对分开。因此,搞好电力企业的管理,必须坚持“硬管理”与“软管理”相结合,做到“软”“硬”兼施,双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科学的管理方式,从而有效地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和平区教育局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10月上旬在55中学召开了教改现场会。近年来,55中学在治理校内外环境的同时,始终抓住课堂教学,深化改革。他们总结出“贯彻四教四学,从课堂中要质量,坚持一板一眼,在管理上下功夫”的经验。所谓“四教四学”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教“精”、教“准”、教“活”、教“实”,学生在学习中要“乐学”、“善学”、  相似文献   

17.
时下,“快乐课堂”正如火如荼,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爱学、乐学,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即“寓教于乐”。像许多事情一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须知,使学生“学”而“快乐”,是教学中最难于达到的境界。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与访谈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在“快乐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大量误区,导致“快乐课堂”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帮助教师和学生走进真正的“快乐课堂”,本文就“快乐课堂”中常见的四大典型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据此提出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创新,创建一个安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必不可少的。有些课堂上,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对学生课堂出色的表现,只用“太好了”“真不错”“你真棒”等概括性语言评价学生,或采用当场发小红花之类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9.
我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本”,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放在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确立“一切为了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改变那种“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力求做到面向全体,实施素质教育,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课堂、班级管理及活动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是基于学生又回归于学生的一种观察方式。它将观察视角全部转向学生,并开发了相应的观察工具以期全面地获取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信息。本文主要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三方面阐释此次课堂观察案例的“以学为中心’’理念.并思考其之于学生、教师和教学改革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