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意义] 以"科学人讲坛"在"新媒体+科学文化内容"方面的有序推进为主要案例,论述新媒体技术在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找到专业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优势及发展方向。[方法/过程] 梳理"科学人讲坛"讲座内容、推送渠道及观看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影响科学文化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结论] 新媒体及时、灵活、强互动等特性在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图书馆的服务意识、丰富馆藏及科学人文精神与新媒体技术优势的结合,使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中公众的参与兴趣得到了极大提升,拉近了科学与公众间的距离,提高了科学文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以"科学人讲坛"在"新媒体+科学文化内容"方面的有序推进为主要案例,论述新媒体技术在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找到专业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优势及发展方向。[方法/过程] 梳理"科学人讲坛"讲座内容、推送渠道及观看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影响科学文化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结论] 新媒体及时、灵活、强互动等特性在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图书馆的服务意识、丰富馆藏及科学人文精神与新媒体技术优势的结合,使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中公众的参与兴趣得到了极大提升,拉近了科学与公众间的距离,提高了科学文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传播科学 提高国力──上海科技出版社的奋斗目标徐荣生“传播科学,提高国力”,是江泽民总书记1995年1月12日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杂志的题词。这八个字,精炼地概括了科学传播普及工作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指明了科技期刊、科技出版工作服务于“科...  相似文献   

4.
担负着传播科学与知识信息载体(媒体)之一的期刊,在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期刊具有“广”、“新”、“快”、“专”的优势一一比图书传播信息内容与范围广、传播信息内容新、传播信息速度快;比报纸传播信息容量大,且又专门系统深入,及时地推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科学发展的最新动向与整体流向,是高校师生迅速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动态,以便深入地  相似文献   

5.
张羽 《报刊之友》2002,(1):44-45
新闻传播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任何从事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与教学的人员,除了创造条件亲自参与新闻传播活动外,还必须时刻关注传媒业的发展态势,随时捕捉新闻传播领域的最新信息,用科学的理论眼光洞悉其优劣得失,促使新闻传播活动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健康发展,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6.
科学纪录片是一种广受公众欢迎的科学传播载体。本文基于叙事学理论,以BBC史前系列科学纪录片《与恐龙同行》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结构、听觉叙事语言、视觉叙事语言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该系列使用的科学传播技巧。研究发现,《与恐龙同行》在听觉叙事和视觉叙事效果的双重作用下,从解说、音乐到自然音效,从丰富的镜头语言到电脑动画技术呈现的视觉奇观为观众逼真地重现了恐龙生活的世界。该系列纪录片主要使用了以下三种传播技巧:(1) 对内容进行简化;(2) 使用“讲故事”、戏剧化的叙事手法;(3) 使用模型、CGI等技术进行可视化。这些传播技巧的综合运用,使该系列纪录片实现了科学和大众想象的结合、科学和娱乐的结合,增强了其科学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科学记者是代表公众利益,还是代表任何特殊利益集团,如学术界某个流派、某个科研部门或产业部门?为什么要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科技传播学是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新闻传播能不能在科学和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科技传播对公众的影响?新媒体传播是否加深了或改变了公众对科学的认知?2001年2月,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参加了在日内瓦举行的第六届世界科技传播大会。本刊特约记者孙静惟日前专访李希光教授,跟他讨论了参加这次学术会议后的感想,并回答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8.
田磊 《青年记者》2007,(6):58-59
科学史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的萨顿认为:“自然的研究必然是由人研究的。尽管这种研究是客观的,并且科学家们试图使它尽可能的客观,但是它仍然是以人类的经验和价值来观察解释一切的。科学不过是自然界以人为镜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始终是在研究人,因为我们只能通过人的大脑才能理解自然。”电视传播要与科学传播融合,最关键的就是使科学人性化。人性化传播是当今电视节目制作的普遍发展方向,电视科教节目因其特殊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目的,要求它必然要以人为本,实现人性化传播。[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程名 《东南传播》2012,(12):11-13
科学传播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目前很多研究认为,中国大陆的科学传播处于"有反思"的科学传播阶段甚至可以构建"科学传播公共领域"。但实际上,以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为代表的基于网络传播技术的传播主体(媒介)远未实现这一模式,相反,还会导致离科学传播目的相去甚远的结果。科学传播的研究和实践者不应该盲目乐观,过分相信技术力量,要结合多种科学传播力量,促进中国的科学传播进程。  相似文献   

10.
对科学传播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科学热点事件的频发迎来了热潮,许多研究指出,提升科学传播效果需要充分调动科学家的积极性,但缺乏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积极性不够的分析以及相应的改善手段。本研究提出了科学传播素养概念,通过数据,分析了我国科学家科学传播素养的现状,并提出了提升科学家传播素养的建议:建立科学传播的专门机构、为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提供激励、创新科学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11.
谢良 《声屏世界》2004,(10):12-13
注重传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应是健康资讯传播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现代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体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基于公共理解科学理论的科学传播观念在社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大众传媒的互动机制已严重影响了新媒体环境的科学传播模式,所以,科学传播必须改变其传播格局。基于此,结合科学传播发展现状,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关于建立网络用户学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网络传播的飞速发展,对网络用户的研究也提上日程。网络用户是研究网络用户的一门科学,它要研究网络用户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一系列相关问题,目的是加强网络传播研究,促进网络传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科学》杂志的创立、编辑与特点许康,黄伯尧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高奏起“科教兴国”的最强音,也向担负舆论导向和传播知识的科技期刊提出了光荣而艰巨的使命。1995年1月12日,江泽民同志为《科学》的题词:“传播科学,提高国力”,已经向全国科技刊物明...  相似文献   

15.
对科学传播过程来说,在试验数据和使用数据的文章之间建立清楚的链接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实验室中发起这种科学传播过程,并采取各种方式直到最后的文章,这一目标是完全可能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吴文汐 《传媒》2016,(5):91-93
社会化媒体的平等性,交互性和功能多元化为科学传播创造了新的空间,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基于社会化媒体平台的科学传播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发现社会化媒体的科学传播在传播模式、传播理念、传播主体及传播形式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突破,反映了科学传播的新趋势、新方向,值得广大科学传播工作者重视.  相似文献   

17.
李靓 《科技与出版》2022,(4):114-119
科普期刊承担着科学传播的责任,而日益复杂的传播生态为科普期刊开展科学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对科学“破圈”的概念加以界定,分析公民科学背景下科普期刊科学传播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普期刊科学传播路径,包括推进有针对性的定向深度传播、搭建有效的场景对话机制和构建新关系生成的传播网络,旨在为科普期刊进行跨圈层科学传播提供参考与借鉴,以提高科学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徐剑  蒋宏 《新闻记者》2007,(7):68-70
就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而言,通过大众媒体的科技传播已成为最重要的传播渠道,而传播者(记者、编辑)则是引导公众理解科学的中介和桥梁。与一般的新闻工作者不同之处在于,科技新闻传播工作者由于工作领域的特殊性对其自身素质有了特殊的要求:具备文理交叉的知识结构与背景:有较强的科普写作表达能力;有不断钻研科学技术的求真精神.  相似文献   

19.
科学传播概念的提出与公众理解科学有着密切关系。在媒体融合时代,科学传播具有双重效应,既可以通过融媒体手段提高公众对科学议题的关注度,又能帮助公众直接参与到并感知关于科学传播更广泛的议题。但媒体融合时代科学传播面临着三种困境,即传播者缺乏融合思维与科学专业知识,科学传播内容建设较为落后,科学传播模态中技术应用不足。基于此,本文不仅剖析清楚了我国科学传播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科学传播的未来发展路径:科学传播者需要具备融合思维,提升科学专业知识素养与叙事技巧。遵循媒体融合传播规律,孵化高质量的内容精品,直击受众。丰富传播技术的应用,打造共生“嵌套系统”,顺应新技术发展潮流,强化科学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20.
李晓霞  姚远 《编辑学报》2012,24(4):323-325
基于科技期刊传播科学的研究视角并采用原始期刊文献分析考证法,研究创刊于1915年的中国《科学》月刊在传播科学方面的编辑策略,为近代中国以期刊为媒介的科学传播史研究提供新线索。《科学》以中国科学社为依托,清一色国外留学生的创办者与主笔者,"专述科学,归以效实",图文并茂等独特的科学传播编辑策略推进科学与科学教育传播,对近代中国科学传播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开拓了现代科技期刊传播科学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