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院二级网络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且是生理上、心理上、社会适应方面一种完好的状态, 保持健康的心理是保持人的健康状态和影响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高校的重视。一些地方高校在建立大学生心理辅导系统方面取得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全国中小学开始实施以来,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生的健康不单单指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保持持久、稳定的健康状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了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广泛关注及重视。对于中学生来说,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刘冬生 《湖南教育》2004,(22):42-42
一、健康体育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它是关于个体生存质量和生活状态的多维度评定。体育教育是指向健康的,它一方面通过动作技术的操作对人的身体和心智产生某些影响;另一方面,它顺应了先天的身心素质基础,使人的心智和社会适应力获  相似文献   

4.
《云南教育》2008,(24):27-28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我们对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关注较少。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在中小学中,  相似文献   

5.
健康生活一直是重要的教育主题,当前也被写进德育课程标准和德育教材,成为课程的重要内容.健康并非对生理状态的简单表达,而是作为一种道德话语表示人的生命整体呈现出完好状态.健康如美德,追求健康本质上是一项道德活动.对于健康生活,社会与个体分别承负不同的道德责任.对道德责任的认知与践行是德育课程在进行健康生活教育主题时必须把握的教学重点,教育者可关注以下方面:调整观念方向,重视健康生活教育的道德视角;突出情境与背景,丰富学生对健康生活问题的多维分析;引入伦理视角,加深学生对健康生活问题的道德思考;促进实践转化,在行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身体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共同条件,只有两者都能达到良好状态并具备优良的适应能力,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就曾经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当下,我们国家的很多高中生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体育活动既是身体上的活动,同时也是心理和社会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幼儿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幼儿全面、综合发展的关键。因此,幼儿的健康教育应该旨在促进儿童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具有良好的状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然而,教育实践中,  相似文献   

8.
<正>大学生公共卫生与健康意识是一种社会道德意识,是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规范与准则。健康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健康。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身体健康、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人。这四个方面清楚、精  相似文献   

9.
<正>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及自信心通过了解我国生物学发展史、生物学成就及生物科学家的事迹,如1976年袁隆平院士培育出了杂交水稻,2015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等,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人在高科技领域为世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及自尊心。2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节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明确了吸  相似文献   

10.
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标准是这样定义的:“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表现的状态,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状态。”精神和社会适应同属于心理健康范筹。笔者经过几年来对学生跟踪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其中在学习、情绪、适应等方面较为严重。以下就这几方面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并对采取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由此可见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涵盖了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等方面,这几个方面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是时时体现有机融合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求老师适时适当给予指导,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下面,谈谈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健康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正>健康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何谓健康?它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不仅要生理健康,身体无恙,而且要心理健康,具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健康的关键在于后天有意识的锻炼与调节。对中学生而言,健康生活才能让自己更好地应对学习的压力,才能让未来的人生充满阳光。  相似文献   

13.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与健康教学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能促进身体健康,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人对健康与长寿愿望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更多的人选择了锻炼身体的形式。锻炼身体不能必然带来健康,只是获得健康的一种手段,也是健康生活的一个方面。拥有健康是指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好状态,更多地强调的是一种社会适应能力。锻炼身体给人带来的是良好的身体状况,是较佳体适能,是一种获得健康的物质基础。只有在适量运动的同时合理安排膳食,消除生活的陋习,学会自我完善,才能真正获取健康真谛并始终保持与健康的最佳距离。  相似文献   

15.
休闲文化作为人在放松状态下获得精神和心灵上的慰藉,在全球化时代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即其民族性边界的趋同性趋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异质性趋向以及发展的创新性趋向。休闲文化蕴含着深刻的教育价值和实践价值,应该充分发挥其在健康生活的教育、民族文化的弘扬、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每个社会成员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健康的概念首先谈谈健康的概念。人们在谈到健康时,很多人往往只着眼于身体方面有没有病,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健康意味着身心健康,也就是说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近代一般都认为:“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17.
正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更是一种能自由掌控生活的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2014年,你想为健康做点什么?让我们先从健康的概念谈起吧!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宪章中提到了关于健康的概念: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心理健康标准必须以人的健康标准为前提,而人的健康必须从真实的人性入手探讨人的生活世界以及人在人的生活世界中的存在状态。所以,“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人的关系世界的和谐”。人的关系世界就是构成人生活世界的关系,关系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并标志人的存在样式和存在特征的属人特性。人与人意识到的对象构成人现实的生活世界,并且人与人意识到的对象及其关系状态就是人现实的生活状态。所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也必须采取更深的角度,即从人的关系世界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根据新的视角,当代大学生的心理…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认为,体育课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为实现全民强身健体的伟大目标奠定基础.但是实际上,一个人健康的定义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有完美的状态,而不仅是虚弱和没有疾病.可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人际交往能力.我们都知道,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与人接触的机会,以及与其他人进行交流的机会,而与他人接触和交流,往往能使学生忘却一时的痛苦和烦恼,消除不良情绪.人是一种需要温暖和关爱的高等智慧动物,与人交往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良好需求,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必须要进行的一种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20.
不应忽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孙晚霞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缺损或疾病,还应当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也就是说,人的健康应当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