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讨论“向+NP+VP”和“V+向+NP”这两种格式在VP、NP、动词后趋向补语所表示的意义以及介词“向”后的动态助词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殷商及殷商以前的具体居住环境及居室的构造去探索“向”字的本义,证明“向”的本义并非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的“北出牖也”,而应是“半穴居住宅的出入口”。  相似文献   

3.
在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中,“向”是初级阶段的学习内容,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虚词已是一个难题,再加上“向”在语义及功能方面与“对、朝、从、往”等介词有相似之处,加深了留学生学习的难度。通过留学生学习“向”的偏误类型分析,指出产生偏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了“向”字的演化过程,特别是就“向”的语法化过程作了一番详细的梳理,并为对外汉语教学如何采取更为合适的教学策略提出了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可使报秦者”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句,课本对其作的注释值的商榷.可,本义指附在骨头上的肉,本义已经消失,假借为虚词,意为可以、能够,助动词,杨树达《词诠》给“可”列了三个义项,其第①义项为“助动词”,例句之一就是(“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可,谓‘可以’也”.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译作“能”.可见,“可使报秦者”的“可”与“可以”,不  相似文献   

6.
古代汉语中“向”一词还有“看(见)”的意思,大致经历了朝北的窗户一面对、朝着一看的发展过程,现代汉语及方言中仍然使用。大型辞书失收,需要补入。  相似文献   

7.
楚简帛有“可”、“可以”、“能”等助动词,共计15个,除“愿”、“当”、“宜”、“可得”外,其它助动词皆有各种否定句式出现。但“愿”、“当”、“宜”、“可得”的否定句式在其他先秦文献中可见,句式种类也趋近成熟。根据否定词出现的位置,楚简帛助动词的否定句式可分为前附否定、后附否定和双重否定三类,它与肯定句在语法结构、意义和使用频率上都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此外,否定句的否定语义不限于助动词,在句子层面上亦构成否定,具有跨层级性。  相似文献   

8.
陶任重 《学语文》2002,(1):15-15
初中《语文》第六册《捕蛇者说》一文,对“向吾不为斯役”一句做如下注解:“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向,从前。”我认为对句子的翻译无可非议,而释“向”为“从前”颇为不妥。其原因有二: 其一,“向”字在古汉语中的义项有:①朝北的窗户;②窗户;③朝着、向着;④趋向、奔向;⑤从前、往昔;⑥假使、假如等项。孤立地看,将“向吾不为斯役”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时释“向”为⑤、⑥两个义项均可。但课本注释对全句的翻译是“假使我不当这个差”,而单释“向”为“从前”,这样一来,“向”的释义到  相似文献   

9.
认知的基本层面包括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结构,是一种抽象出来的心理结构.通过意象图式理论,能够得出日语动词「向く」的基本语义圈,包括“原始朝向”,“方向改变过程”,“方向改变后的朝向”等三个义项.「向く」的基本语义圈可以用“空间转动”因式表示出来.通过分析「向く」与「に」、「を」...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助动词和副词的分类一直有争议。由于各家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导致了“必须”词类归属的分歧。本文从“必须”一词同“得”、“要”、“应该”等助动词进行类比分析来看,“必须“应归属助动词。  相似文献   

11.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后,在七八十年的时间里,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求真理,尽管西方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但它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使中国步入了近代化的历程,使中国的发展方向符合时代潮流,使古老的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因此对“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进行梳理和整合,对于近代史复习及准备高考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班级文化是集体存在的灵魂,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红船精神领航,聚焦学生向美的身心、向善的品格、向上的学力、向真的学识、向新的行动等“五向”发展理念,以生本为驱动力,以自育为主渠道,以自觉为主特征,着眼学生发展为本,凝聚师生和家长的力量,着力构建完整、适切、自觉的“五向”班级文化。通过实践初步架构了共筑“五向”集体愿景、搭建“五向”实施团队、推进“五向”品牌项目、制定“五向”保障机制的基本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3.
刘慧文 《语文知识》2002,(11):44-44
高中语文第一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句中的“向”字,课文无注,教学参考书也无注。笔者认为此“向”字有被误解的嫌疑,故试作解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体的文章,文中多用对偶句。文中与“木欣欣以向荣”对偶的是“泉涓涓而始流”, “向”与  相似文献   

14.
根据“向”字短语在“把”字句中的位置,把嵌入“向”字短语的“把”字句分为三小类:I式,“向”字短语位于介词“把”前;II式,“向”字短语位于介词“把”的后面、动词之前;III式,“向”字短语位于动词之后。本文考察在与“向”字短语同现的“把”字句中,“向”字短语对“把”字短语的制约作用,探讨“向”字短语与“把”字短语位序先后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敦煌变文中的助动词“能”穷尽性描写和历时比较,可见古代汉语也已产生的助动词“能”的基本意义在敦煌变文中继续使用并延续到现代汉语;引申意义变化较大,古代汉语所没有的表“某种用途”、“情理上许可”等意义已在敦煌变文中使用,而现代汉语助动词“能”表示“环境上许可”的义项尚未出现。敦煌变文中的助动词“能”不仅继承六朝以来形成的“助动词+vP+不”的反复问句式,而且具有了现代汉语反复问句结构的“~不~”式。  相似文献   

16.
同学们一定知道,动词“大家族”里有“四朵金花”:行为动词、连系动浏、情态动词和助动词。在这“四朵金花”中,助动词虽然为数不多,但它们在句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无可替代不可小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助动词这朵“金花”的神秘面纱吧!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里,有一个“应”,它不是助动词“应”(ying),也不是答应、允诺意思的“应”,而是大体表示“接受”意思的“应”(ying)它出现在句子里时往往连带着一些宾语(例句中用“——”号标出),如:1、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应苏联消息报总编辑拉普杰夫的邀请,于一月十二日乘飞机离开北京前往苏联访问。  相似文献   

18.
动词“须”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在“须”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从动词“须”到助动词“须”,演变机制主要是扩展,表现为句法结构的复杂化、名词和动词的次类变换;助动词“须”继续语法化的动因是回溯推理以及语义预设。就语义模式而言,“须”是沿着“道义-认识”的路径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国外的一些英语语法学家提出“末尾焦点”和“末尾加重”的理论,认为说话写文章都要考虑句子的信息值和重量关系。本文通过对状语从句和语态的分析,以英语的“右向移动规律”说明“末尾焦点”和“末尾加重”理论对指导我们语言运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助动词和副词的分类一直有争议。由于各家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导致了“必须”词类归属的分歧。当前,学术界大都将“必须”一词归入副词,但目前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归类标准和原则。本文从“必须”一词同“得”、“要”“应该”等助动词进行类比分析来看,“必须”应归属助动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