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汉字记录的汉语诗歌具有独特的语言造型之美.本文简略论述了汉字与诗歌语言造型之美的关系,并列举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案例,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汉语诗歌的语言造型之美的一系列实现方式,进而思考并总结了汉语诗歌的语言造型美感产生的原因,并表明了对待汉语诗歌语言造型之美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张裕钊诗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裕钊终身致力于教育、古文和书法,其诗歌创作亦多有成就。张裕钊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众体兼备;无论是感时伤世、咏史述怀、写景状物、交谊酬唱之作,其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脱俗不凡,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萧三延安时期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学上的功利主义的色彩,“刺刀与子弹”和“号角与鼓声”式的诗歌特色,充分反映了无产阶级诗人的战斗风姿。豪迈道劲的诗歌品格和自觉挚的大众化通俗化诗歌艺术追求,充分展示了延安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质,极具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然美是构成柳宗元诗歌独特艺术风格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柳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二、诗歌与生活打成一片。三、诗歌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四、诗歌描写最平常的事物。五、诗歌语言虽经锤练与雕琢,但不露痕迹,非常自然。六、诗歌富有哲理。  相似文献   

5.
徐志摩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共计诗作290余首,其诗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颇受人们的喜爱。文章主要分析了徐志摩诗歌的意象之美,音乐之美,色彩之美,让我们对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诗歌曾经是最有力的号角。这时期的诗歌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桂林文化城的诗人们爱国英雄主义之火熊熊燃烧。诗歌洋溢着战斗的激情,揭露了日寇的凶残,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在艺术风格上亦具有那个时代雄浑、悲壮的诗美追求。  相似文献   

7.
宋代黄庭坚在诗歌方面虽与苏轼齐名,但风格尚瘦硬,实际效仿为杜甫。诗词之中浮艳之气浓厚,其中的禅趣给人以隽永之美。  相似文献   

8.
赵民 《甘肃教育》2010,(12):39-40
细读李白的诗作,我们会发现女性形象在李白诗歌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传世的诗作,现存有九百九十多首,其中有关妇女题材的,约有一百三十余首,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诗人。这一现象得到了历代文人的关注,也曾引起人们的批评、指责。当代一些研究李白诗文的学者也常常提醒人们在解读李白的作品时不要受李白妇女诗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晚唐诸家中,陆龟蒙的诗歌理论较为突出,他强调以风雅精神匡救卑弱之气,主张以诗持性进而规范个体行为;而对清壮奇伟之格的推崇及作为批评之批评所持的观点和立场又突出显现了他对诗歌特性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诗歌随其学术的三变,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归越及赴谪诗,气格高豁雄豪,体现了他求道的坚韧与执着。伴随着心学体系的建立,他的龙场与滁阳诗境界高远,精微渊穆。在赣及南征思田时期,既是他建功立业之时,也是他心学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尽脱红尘之气,沉郁老成,光明俊伟。三个阶段的诗歌,深刻反映了一个道学家的心路历程。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写景诗、说理诗,都是他道学情怀的艺术表现,既有道学之玄奥,兼有诗家之本色。  相似文献   

11.
词选是编选者据一定选词观念,选录部分词人词作,或加评注,或加校勘,或间而有之,并按一定顺序汇编成帙的词集.它与词总集、丛刻、词话、词谱等相关词学术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词选属于词总集范畴,但词总集不一定就是词选.某些具有一定取舍原则的词丛刻,看似具有"选"的性质,但不能视为词选.载有词作的词话、词谱,同样不能视为词选.  相似文献   

12.
伦明是广东近代的诗人,《伦哲如诗稿》是其主要诗集。版本与诗作佚字、分期与诗作题材、诗作特色与不足是分析《伦哲如诗稿》的主要方面。诗作中的书世界、叠韵怀人诗是伦明诗作的主要特色,比较一致的诗题与用韵,则是伦明诗作的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昭示诗歌创作与伦明身处的时代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3.
2002年,谷川俊太郎的短诗集《minimal》在思潮社出版后,在日本诗坛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部被称为以短见长、以小见大的诗集,集日本传统的定型诗——短歌和俳句以及中国古典诗(日语中通称汉诗)的语言简约精致、意境鲜明深远等特点为一身,可以说为日本现代诗的抒写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本论文除了考察该诗集诞生的根源之外,在对部分作品进行了精读和解读之后,又对部分诗篇进行了中外诗歌的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莫友芝《郘亭诗钞》中的节日风情诗,多为触景生情之作,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中华民族不少传统节日所特有的风情,亦体现出诗人对故乡、对亲友的深挚之情,抒发出诗人因之而触发的种种真情实感。探析莫友芝的节日风情诗,当可更为全面地了解莫友芝诗歌创作的风貌。  相似文献   

15.
<玉台新咏>专收表现男女之情及与女性有关的诗歌,所谓"但辑闺房一体".但其中尚有不涉"闺房"者,可谓之别调.<玉台>别调与常调之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了男女之情以外更为宽泛的情感;二是对世态风情的反映较之常调更为丰富.将常调与别调一并观照,才能认识<玉台新咏>的全貌.  相似文献   

16.
《全宋诗》王珪集中误收元人王圭诗23首,兹作考辨,明确归属,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明末以后,潮汕相继涌现出很多优秀画家,如王岱、黄璧、孙裴谷、王显诏等,他们的画作以及画上的题诗争奇斗艳,相得益彰,充分显示画家驾驭诗画艺术的高超才能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本文为对潮汕画家题画诗(自题诗)特色及艺术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朱竹垞填词追求醇雅,在词风方面提出要学习姜、张,宗法南宋,以醇雅为尚。《静志居琴趣》是其自传性的爱情词卷,词集中八十三首爱情词都是围绕一人一事而写的,其人是端庄娴静、能诗善画的妻妹冯寿常,其事是竹垞与冯寿常之间感人的爱情故事。《静志居琴趣》是真情与曲笔的抒情画卷,是他集前人多种优秀抒情艺术手法的集大成之作,别具风韵,是尚雅的体现,是尊体的结果,真正实现了从艳词到爱情词的转变,给当时的绮艳词坛吹进了一股清新淡雅的幽香。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爆发后,卞之琳的诗歌创作发生了重要的转折,代表这一转折的创作成果就是《慰劳信集》。这部诗集以其机智、幽默、风趣的风格和所蕴涵的现实主义思想,使卞之琳完成了对自身的超越,而且推进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在卞之琳创作《慰劳信集》时,西方现代派诗人奥登于这一时期来华,创作了有关中国战场的十四行诗,因此,卞之琳的诗歌创作深受奥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诗歌主题、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台湾著名诗人张默及其所代表的台湾前行代诗人,经由半个多世纪,从人本到文本的塑造所行成的“诗歌人格”和“诗歌精神”,已成为百年中国汉语诗歌一种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与传统。一向“把‘诗’当作动词”的张默,对“旅行诗”的写作更是偏爱有加且独有心得。新近出版辑其五十余年“旅行诗”作品为大成的《独钓空濛》诗集,以“台湾诗帖”、“大陆诗帖”、“海外诗帖”三大板快亦即“家园”、“故国”、“彼岸/远方”三种文化地缘的游历互证,不但构成别具一格的待性行旅之丰饶景观,更将一般而言的“旅行诗”,提升到一个深具“文化学意义”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