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传统封建教育与现代责产阶级教育之间的紧张,一直困扰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从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运动开始,这种紧张渐渐被化解了。留美学生在推行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改革的同时,推行现代民众教育和现代大学教育。从一定的历史角度上讲,促使中国的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现代历史大变局中的中国教育文明研究,要义在于建构一种国家教育文明的叙事与分析框架,进而在历史与现实、成就与趋势的多重尺度中认识中国教育文明的本质特征。现代历史大转型进程中,古代中国教育文明发生断裂,中国教育文明迈向现代化重塑新方向并迎来三大历史机遇,一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教育行动纲领的科学确立,成为主导中国教育文明重塑的崭新理论动力与意识形态基础;二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双重教育基因延续、转化与重组,构成了中国教育文明重塑的内在历史动力;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伟大教育变革运动,成为中国教育文明重塑的根本实践动力。在此历史进程中,逐渐创新凝结出现代中国教育文明的基本方向,主要展现为服务国家、人民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国家教育价值秩序建构,现代道德知识为中心、多元知识形态交叠共生的国家教育知识秩序建构,疆域为坐标、多重空间开放融合的国家教育空间秩序建构。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对现代教育经历了从被迫接受到适应模仿、再到自觉选择的历史过程。许多志士仁人为了救亡图强,坚决与封建旧教育决裂,向日本、西方乃至前苏联学习,以不同的方式探索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仅以粤港澳台这一特定区域的教育实践为主,探讨创建中国新世纪区域现代教育体系这一重大课题。 一、区域教育发展与区域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进程 区域主要指以特定行政地理和经济运作体系划分的相应范围的综合体,有宏观与微观、大区域与小区域之分,如亚太区域、粤港澳台“南中国”区域和这四地单独构成的…  相似文献   

4.
从19世纪末开始。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先后经历了提倡实业教育、第一次职业教育运动和第二次职业教育运动,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初步建立。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历程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主流与方向,该历程是职业教育制度和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现代远距离开放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远距离开放教育的性质与任务冯少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使现代远距离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即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大学,是现代远距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一、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教育的基本特征顾名思义,现代远距离开...  相似文献   

6.
论胡适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适是中国现代学史、化史上的名人物,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演进。胡适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作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推动中国教育的转型,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推广“生活教育、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时代,其教育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也不尽相同,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优势在于: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指导思想,建立了实验基地和教育科研队伍及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管理体制,其劣势在于:存在着固执的华夏文化中心主义;小农经济思想阻碍现代办学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育负担沉重,边需要我们探讨如何发挥其优势,克服和摆脱劣势,以开创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从传统封闭式教育脱胎出来的,它与蔡无培举办的函授教育,毛泽东创办的自修大学,以及五六十年代成人教育,广播函授教育是源与流的关系,1979年邓小平亲自批示创建的中央电大是中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标志,它历经了初创期,繁荣期和调整期。  相似文献   

9.
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本国民族文化传统复兴、强化和发扬光大的过程。文章论及中国现代教育的困惑与期盼;德育先行是人本教育的实质;礼乐熏陶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的有效手段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而阐明儒家教育理念及方法,在中国现代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中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育质量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借助于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教育普及、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但由于制约和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力量与消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凝聚合流形成了强大的阻滞机制,严重阻碍和拖延远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与运行。探讨防治与破解的对策,对构建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与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在中国现代哲学建设中的探索与建树可以区划为两个主要的方面,其一是他在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中的建树与贡献;其二是他在现代中国哲学理论创建中的尝试与探索。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冯友兰是在哲学与哲学史两个领域中都为中国现代哲学的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学者。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先生的一生是哲学家的一生,也是不断反思的一生。冯先生的哲学之思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采用了哲学的与哲学史的两种不同的论方式,而两种方式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3.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风格的散文家。一生研究佛学,又未忘怀人生。俗世尘缘与佛学教义交织成丰子恺散文独特的佛学意蕴,体现在无常若梦,情真以堪破;护生无量,护心以为要;尘网因缘,破执以求本心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全面抗战爆发,冯先生随着清华大学流亡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民族兴亡"启示和激发"了冯先生的爱国情愫。为了复兴中华,他奋笔创造哲学体系,同时还直接投入联大的爱国活动。他出任校歌校训编制委员会主席,与同仁们殚精竭虑地一起进行创作,其中著名的校歌、进行曲的歌词以及纪念碑的碑文,均出自冯先生之手。冯先生的美文极大地张扬和鼓舞了联大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促使了师生们的思想得到净化和升华,为联大培养爱国志士和世界一流人才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冯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永垂青史。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是在“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的交互综合中建构起来的,冯氏近乎严密的逻辑论证,兼通中西哲学之长,融会了中西哲学之智慧,它对于哲学史、文化史及现实人生都具有深远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丰子恺所谓的艺术教育,在意义上约同于广义的美育。他直接参与了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实践,其丰富性和长期性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可谓无可出其右者。他以艺术家和一线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开创了学校、期刊、书籍“三维一体”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领域独树一帜。他的大众艺术启蒙教育既带有基础知识的传授之意,也带有新思想的传播之意,其直接目的是立人,最终旨归是国家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冯友兰就已经开始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并逐渐将唯物史观作为其分析历史、社会、文化以及进行哲学创作的基本方法,成为当时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哲学的一个范例,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冯友兰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研究和"冯友兰现象"提供了部分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8.
融贯中西通释古今 --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其哲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对中国哲学史的开创性研究,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范式,他的三本哲学史各具特色;二是用“接着讲”的方法,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成为了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冯友兰的哲学创造体现出了复兴民族哲学的一种现代努力.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先生学贯中西,道通古今,立足于整个人类化,放眼全世界人类精神的发展,具有宽广的眼界。他的治学方法主要是:一、从事实出发,独立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逻辑分析的方法;三、唯物史观的辩证方法。冯先生在长期艰苦的哲学探索中,攀上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时代高峰,也达到了他所追求的为学与为人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60年代,冯友兰在以其新理学的哲学基础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颇具个性特色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以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取代以境界哲学为棱心的新理学,以两个“对子”——唯物与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作为中国哲学(史)的主题,显示出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