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高层次专门人才。德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德育工作者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心态,成为“四有”专门人才的教育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高校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都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如何确保德育的首要地位,突出…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观点、法制观点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含法制,下同)教育、道德教育的总和。一、成人学校必须重视德育,必须把德育做为头等大事来抓。为了探讨这个问题,必须重新认识思想道德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3.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长期以来,“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处心积虑地同无产阶级争夺接班人,肆意破坏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毛主席明明讲的是德、智、体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他们却疯狂地加以反对。谁要是讲一句为革命学好文化知识的话,他们马上就给你扣上“文化至上”的帽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时期高师德育工作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时期 ,高师的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广大德育工作者作了不少的工作 ,但德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校生政治思想品质喜忧参半 ,个性心理素质令人担忧 ;毕业生走上社会难以适应要求。究其原因 ,一是社会外部的因素 ,二是学校内部的因素 ;外部因素大于内部因素的影响。要提高德育效果 ,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塑造其灵魂,调节其行为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大体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即教育者(德育工作者)、思想品德规范、受教育者,而这三者发生联系,产生矛盾运动,这就是所谓的德育。教育者以一定的思想品德规范要求,影响受教育者,同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基础发生矛盾,就构成了德育工作的特殊矛盾。认识并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是德育的全部内容所在。但是,回顾过去,在解决这一矛盾时出现了明显的不足,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十年最大的失…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社会转型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加速期,快速的社会转型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赋予竞技体育的发展以许多新的特征,如异质性、形式主义、重叠性等等,必须认真研究这些特征及其带来的影响。加入WTO后,我国竞技体育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形成了新的挑战。伴随社会转型发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要求改革旧的竞技体制,建立一套新的竞技体制,才能保证中国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德育生活化: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在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着简单灌输式德育方法,德育内容脱离生活世界,忽视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笔者就这一问题的现状及弊端进行了分析,认为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加强德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面临来自学院改革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对我们的建设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但挑战同时又是机遇。而加快自动化建设,不断适应新的需要,是学院图书馆面对挑战发展建设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9.
德育作为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判断和自我教育能力,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政治课作为德育的手段,是受教育者良好道德形成的主阵地。但目前,政治课的德育实效不明显,特别是相对于军校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较传统德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之学员心理的急剧变化,使得德育不能取得良好的收效。本文从影响军校政治课德育实效的因素出发,思考如何提高政治课的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思政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微信的出现使高校思政有了新的发展可能。将高校思政内容融入微信、用微信特有形式表现高校思政、构建高校思政与微信结合的环境是两者结合的重要策略,以期望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最终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临着受教育者注意力难以集中、非理性思想活跃和价值观混乱的问题。要应对新媒体飞速发展带来的挑战,首先要读懂青少年,其次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最后还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12.
试述价值澄清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澄清理法是西方德育的一种教学方法,旨在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批判剖析并提出新的道德教育模式.在我国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科技发展的新背景下,学生的价值世界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辩证地借鉴运用价值澄清法于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对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课堂实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规范化德育向主体性德育的转型,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者主体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关系成为德育实践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教育者主体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作为人类主体所具有的类特性的个体表现形式在本质是相同的,但二者在主体性德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发展水平又是不平衡的。双主体性在德育实践中的交互作用是复杂的,只有实现双主体性的正向一致的协同,才会达到主体性德育的最佳效果,因而探讨双主体性协同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德育工作有了不少变化、发展,然而从整体讲我国德育的现状是: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搞了那么多活动,可落实到学生身上的东西并不多。德育的实效性不强,下面我们就谈一谈目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举措。一、学校德育势单,独臂擎天,呼唤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德育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阶段,传统的教育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德育也正处于较为矛盾的尖锐处。一个国家和社会可以稳定、健康发展的较为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以及伦理观,因此采取多种形式对学校德育进行强化,进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的连续性得到良好的保持,这不仅是学生个体顺利发展和成长的要求,也是社会对学校以及学生德育工作寄予的真切期望。本文从"中国梦"引领下的中学德育与高校德育衔接问题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入手,进而引出对中学德育与高校德育衔接问题的现状以及实现中学德育与高校德育衔接的具体措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及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制定,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攻坚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都将面临更为深刻和更为复杂的变化。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正有力地推进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但是,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德育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新的历史背景,无疑将增大高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因此,如何确保德育在高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是当前学校教育的头等大事,也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把手机短信作为中学的德育载体,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短信的迅猛发展为中学德育开辟了一块新阵地,短信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亟待理性地正视,短信给传统的中学德育带来了挑战.之所以可行,主要是由于:不少中学生的手机主要用于收发短信,把短信作为德育载体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求,运用短信开展德育活动已有付诸实践的先例,中学政治课可以将短信作为新的课程资源.不过,在把短信作为中学德育的载体时,还应注意避免中学德育目的功利化、过程虚拟化、手段工具化、内客程式化等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8.
德育过程主要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而在这种互动中最重要的就是"爱"。教育如果没有爱,就像无水之池,总是空虚。儒家的德育是以"仁爱"为中心的德育,"仁爱"思想在儒家德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德育也应该从儒家"仁爱"思想中汲取有益养分,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情感的互动,这种"爱的互动"决定了德育能否取得成效以及取得成效的大小。  相似文献   

19.
1988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实是求事地确定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与内容”,认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中小学德育教育内容这一改革向全体教师也向未来的教师、未来的德育工作者——师范院校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能否完成将来的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养成教育,十分关键的是他们自身是否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面临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教育模式等诸多方面的挑战。要应对这一挑战,扭转德育实效性不断弱化的趋势,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就应围绕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重塑合理的高校德育理念,建立多层次的德育目标导向,完善德育内容,改革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以增强高校德育过程的实效性,实现德育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