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鼓励修改的积极性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每逢教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教师总不忘举文中那首七律诗词语改动的例子.诗里有这样两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1932年7月11日鲁迅日记上写的是“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而1933年作者写《为了忘记的记念》一文引用这首诗时,把“眼看”改为“忍看”.“刀边”改为“刀丛”.两字之差,表现出鲁迅先生对革命青年被虐杀的无限痛惜,对嗜血成性的刽子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说过:“惟有真实才有生命。”我们写作文,材料一定要有真实性,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感动人、教育人,使人百看不厌。所以,写文章一定要写真实的事、真实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鲁迅作品中的“范爱农喊出鲁迅”、“闰土父亲来到百草园”、“金心异要我写小说”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其分别是“诗化现象”、“虚实互渗”、“影射手法”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初识鲁迅”的专题集中编排了四篇文章:《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四篇文章可分为两类,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后面三篇是写鲁迅的文章。后三篇文章虽然同是写鲁迅的,但写作视角各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哗从儿童和亲人的视角写的“伯父”鲁迅;  相似文献   

5.
教例】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直奔课文中心  审题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1)这篇课文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2)课文中能体现课文中心思想的是哪个句子?  默读后讨论、交流:  师:现在先讨论第一个问题。  生:课文先写许多人在万国殡仪馆悼念鲁迅先生的情景师:这句话得补充一点,人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悼念鲁迅的呢?  生:应该补上“鲁迅先生逝世以后”。  师:很好!(板书:在殡仪馆里)  生:接着写鲁迅先生教育“我”要认真读书。  师:注意,老师要求说说“写了哪几件事”,要说事情。  生:是写…  相似文献   

6.
逻辑与写作有密切的关系.郭沫若同志说:“要使文章写得好,恐怕总得懂一点逻辑、文法和修辞……因为不合逻辑就不通.”“文风同思想方法关系也是很密切的.象逻辑、唯物辩证法等都是思想方法,如果思路不通,也断断写不出好文章.不合逻辑就是不通.”(《郭沫若同志关于文风问题答<新观察>记者问》,《新观察》一九五八年第七期)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十分重视逻辑学习.早在一九○七年留学日本的时候,鲁迅就写过《科学史教篇》一文,评论了笛卡儿偏重于演绎逻辑而忽视归纳逻辑,培根偏重于归纳逻辑而忽视演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第一个老师是一位和尚,法名龙祖。人们称他“龙师父”。龙师父敢于挑战封建礼教的“叛逆”行为,深深地影响了鲁迅。所以,鲁迅先生后来写的文章大多都充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一位文章大家,大概因此,经常有年轻人向他请教文章应该怎么写,于是鲁迅写了一篇文章来回答,题目却是“不应该那么写”,介绍了一位苏联文学评论家的主张:“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家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  相似文献   

9.
正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这组课文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了解鲁迅先生。教学时,我一改逐篇按字词句段篇教学的传统模式,借鉴"群文阅读"教学法,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两节课的新鲜、轻松阅读中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认识鲁迅先生。课堂由"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哪篇文章体现了他的哪些特点?"这一问题串起。课前,我了解到学生都没有读过鲁迅写的文章和写鲁迅的文章,就先让学生猜想即将认识的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接着用幻灯出示本组教材  相似文献   

1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十册)是一篇传统性讲读课文。它通过回忆几件小事,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认真严肃的态度和仇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除了要围绕读写重点训练项目指导学生认识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外,还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一、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了鲁迅的五件事:第一件是鲁迅先生逝世以后前来追悼的人很多;第二件是鲁迅和作者谈论《水浒传》;第三件是鲁迅和作者谈“碰壁”的事;第四件是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工人包扎伤口;第五件是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的事。这五  相似文献   

11.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这句话是值得珍视的,遗憾的是这个说法还是不够具体。什么是“不好的”呢?鲁迅先生曾说:“研究大作家的手稿,看他怎样修改。”如今这句话也用到了他的身上。早在1981年,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编辑家朱正先生就出了《鲁迅手稿管窥》一书(再版名为《跟鲁迅学改文章》)。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难教难学是不争的事实。教鲁迅作品应该教什么?我以为应当教鲁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教鲁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情感;教鲁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思想。下面笔者就以教学《白莽作(孩儿塔)序》为例,谈谈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写文章要讲究照应。照应又称呼应。文章缺乏必要的照应,会显得不严密,不周到,影响中心思想的表达。照应得当,就会使文章结构紧密,层次清楚,中心思想突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从几个方面进行了照应。首先,文章和标题照应。文章开头写了“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立即宕开一笔,写“我”孩提时的认识,“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把鲁迅先生看得很平常。接下去记叙“我”在万国殡仪馆见到  相似文献   

14.
句子是文章的基本成分,只有把句子写通,写出的文章才能使别人看得懂。要把句子写通写好,首先要认真教好阅读课的词汇教学,只有把词讲深讲透,才能避免儿童在文章中乱用词汇,和用词不当等观象。如教“党费”一课中写程同志躡手躡脚来到黄新同志的家时,我们告诉儿童“躡手躡脚”是形句子是文章的基本成分,只有把句子写通,写出的文章才能使别人看得懂。要把句子写通写好,首先要认真教好阅读课的词汇教学,只有把词讲深讲透,才能避免儿童在文章中乱用词汇,和用词不当等观象。如教“党费”一课中写程同志躡手躡脚来到黄新同志的家时,我们告诉儿童“躡手躡脚”是形  相似文献   

15.
《琐忆》、作者在结构文章方面,是苦心经营,独具匠心的。为了反衬鲁迅的平易近人,开头有意写听说鲁迅不好接近.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不仅使文章跌宕多姿,而且给读者造成了悬念.整篇文章,紧紧围绕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来展开。先是总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是“初识鲁迅”的单元,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后三篇是他人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编者的意图在单元导读中有充分的体现:为孩子自主走进鲁迅世界打开一扇窗——“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吧”……  相似文献   

17.
从教十余载,讲授过很多文章,但感受最深的莫过于鲁迅的《祝福》中对女人的刻画,看似信笔,实则匠心。此文是越教越佩服鲁迅的妙笔,越教越为之寒心,气愤,为文中女人的“不幸,不争”而叹惋。  相似文献   

18.
实验课型     
《新作文》2007,(Z2)
课型一:仿写课(一)白话文仿写1.仿写鲁迅:仿照鲁迅的语气,寻找各种社会现象,模仿《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写出夹叙夹议的文章。如《我们怎样教作文》一书中载有这一仿文的开头:  相似文献   

19.
鲁迅收藏、转交文稿和信,这是用的插叙手法还是倒叙手法,历来颇有争议。初一语文课本在该课的“学习重点”中把“插叙的作用”列为重点之一;而在知识短文《记叙的顺序》一文中则以此作为“倒叙”的例子,说;“方志敏同志在狱中写文章、写信的事在前,文章里却写在后;鲁迅收到文章和信的事在后,文章里却写在前,就是倒叙的写法。”看来编者的意见也有分歧。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倒叙,什么是插叙,二者有何区别。  相似文献   

20.
王国志 《甘肃教育》2022,(23):107-110
讲故事、写故事的能力,是一个人动口、动手、动脑、动心的高级思维品质和综合素养。在语文教学中,鲁迅的文章有很强的借鉴性,是语文教学的最好“例子”。文章以选入义务教育课本中的鲁迅文章为例,主要从生活观察、对话冲突设置、幽默智慧的追求等方面进行论述,强调了借鉴鲁迅独具的故事思维、体会鲁迅精心的叙述视角、赏析鲁迅作品中精巧的故事情节、学习鲁迅生动丰富的语言运用表达艺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