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传媒上的评论所评论的事实,要与人民群众有密切的关系,是群众欲知、未知、愿知的事.新闻传媒上多反映群众的意愿、群众的要求、群众的利益,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必然会得到他们的喜爱.刊登在浙江省<宁波日报>2002年5月28日上的<再反一次党八股>一稿,就是一篇受到群众欢迎的好评论.这篇评论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深恶痛绝的新闻报道、领导讲话、机关公文以及会议中的八股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主题尖锐,概括准确,文笔犀利,结构严谨,有较强的战斗性和说服力.评论刊登后,对促进新闻宣传改革和转变机关作风,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评论2等奖.从写作上来说,这篇评论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新闻传媒上的评论所涉及的事实,要与人民群众有密切的关系,是群众欲知、未知、愿知的事。只要新闻传媒上多反映群众的意愿、群众的要求、群众的利益,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必然会得到他们的喜爱。《宁波日报》2002年5月28日刊登的《再反一次党八股》一文,就是一篇受到群众欢迎的好评论。这篇评论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深恶痛绝的八股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主题尖锐,概括准确,文笔犀利,结构严谨,有较强的战斗性和说服力。评论刊登后,对促进新闻宣传改革和转变机关作风,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评论二等奖。从写…  相似文献   

3.
苏进跃 《今传媒》2006,(12X):33-33
湖南省的新闻阅评工作始于1997年。近10年来,共编发《新闻阅评简报》800余期,刊发各类阅评稿件4000余篇,并出版了阅评精品集《点击传媒》、《守望传媒》两本书。新闻阅评在帮助新闻单位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遵循新闻规律、提高引导水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保全 《新闻传播》2006,(11):43-44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5年3月17日一版上的评论《农科院所制假坑农的多重恶劣性》一稿,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评论二等奖。这是一篇主题重大、言简意赅的新闻评论精品。它的获奖,为我们撰写新闻评论提供了下述三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成竹 《声屏世界》2005,(8):29-29
在当今电视传媒的竞争中.社会新闻最受青睬.因为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时效性和地域性都很强.是争夺观众、提高收视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做好社会新闻,各媒体均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长沙电视台新闻频道就非常重视杜会新闻.除了以时政新闻为主的《长沙新闻》之外.还开辟了三档社会新闻栏目:《在现场》《今晚九点》《真相调查》,笔者一直在该频道当记者。三年内几乎天天都与社会新闻打交道.对社会新闻有一些感悟.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侯磊 《军事记者》2013,(8):56-57
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知道.新闻理论上的每一点创新都来之不易。而长江韬奋奖获得者、解放军报社《军事记者》杂志主编朱金平,长久以来不断致力于新闻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先后出版过《新闻发现论》《新闻记者论》《新闻编辑论》《新闻典型论》《论突发事件报道》《军事新闻摄影论》与《舆论战》等多部实用新闻学方面的专著.发表过100多篇新闻学论文与新闻工作评论。尤其是他在新闻理论创新上的勇气与突破,令人敬仰。  相似文献   

7.
民生,民声     
李让 《记者摇篮》2006,(6):33-33
所谓“民生新闻”,是指以广义的社会新闻为自身定位,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以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相伴生的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电视评论方式,主要通过主持人对新闻的点评表达媒体的观点,评论与新闻紧密结合,形式短小精悍,甚至出现了一句话的评论。  相似文献   

8.
木东  力茗  柯根松   《今传媒》2006,(4X):9-10
赵振宇。辽宁人。满族。2001年从长江日报社调入华中科技大学。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团长、新闻媒体研究所所长、新闻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此前,曾任长江日报社理论评论部主任、《化报》总编辑、高级编辑,有多篇作品获全国和湖北省好新闻一等奖、特等奖。撰写《应用新闻论》《现代新闻新闻评论》《新闻传播划导论》等作多部。  相似文献   

9.
期待创新——审视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中国新闻媒体发展的黄金时期。伴随着传媒的发展,是新闻传播学探讨的空前活跃,以及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的空前繁荣。忙忙碌碌的传媒人在学术期刊上交流着他们的所得所失、所思所虑,也渴望着从学术期刊里获得新的思路,新的理念,了解传媒变革的动向,把握传媒发展的趋势,回答他们面临的挑战,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目前全国四五十种公开发行的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中,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由大学新闻院系办的,具代表性的有:北京广播学院主办的《现代传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国际新闻界》…  相似文献   

10.
在刚刚结束的2003年度河南省好新闻评选中,《许昌日报》刊发的评论《要高度重视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肯定,被评为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并推荐参加中国新闻奖的角逐。一篇评论缘何能够博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作为本文的作者,我们的体会是这篇评论主题抓得准、政策吃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是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如何才能写作出精彩的新闻评论?笔者结合吉林省《松原日报》发表的部分新闻评论稿件以及中央电视台的一篇评论,谈谈自己在学习新闻评论写作中对选题和立论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园地里的一种重要体裁,随着传媒的变革发展和受众的需求变化,已愈来愈为业内外人士所重视。本人曾试笔新闻评论多年,自1990年代始,先后担任过《泰州市报》"及时语"、"寻味集",《扬州日报》"扬州半月谈"、"一周走笔",  相似文献   

13.
新颖鲜活,独特奇异,是一种有强烈吸引力的趣味。求新求异,人之常情,谁爱看千人一面,谁爱听千腔—声。受众对新闻评论同样提出这样的要求,希望读、听、看了每则新闻评论,都能受到点新触动,懂得点新道理,得到点新启发。我国新闻评论大家都是身体力行求新独创,讲出—段段发人深省的经验之谈,捧出一篇篇新意灼灼的言论精品。近代进步报刊政论传统的奠基者王韬,反对“泥古”,反对刻意模仿和无病呻吟,指出“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他在《循环日报》上发表的大量评论,在继承古代杰出政论家优点的同时,又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很多报刊、电视、电台、通讯社以及新兴的网络媒体,各种传媒业态,都在纷纷加强新闻评论力量。传统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先锋如《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新闻评论占据的版面或时间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5.
避免学生腔     
学生腔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文章脱离实际。那些固守校园、整天埋头书本的学生,由于对外界的情况知之不多,或者根本不了解,所以写起文章来只能是从书本或老师的讲议中去寻章摘句。这样弄出来的文章,尽管句通字顺、文辞华丽,但与实际不沾边。 有位作者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就是《论传者与受众的关系》。文章第一部分讲传者与受众不可分离的道理,引述了古今中外一些新闻理论家和传媒巨子对这方面的论述;第二部分讲党的新闻传媒对读者的重视,并引述了50年代初人民日报致读者(这是目前一些大学教科书必举范例);第三部分,简略地淡了…  相似文献   

16.
报纸专栏评论的现状 2002年,《人民日报》曾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的两大典型群众型评论专栏“人民论坛”和“今日谈”,发表专栏评论共197篇,其中“人民论坛”114篇,“今日谈”83篇。这仅是评论部编发的刊载在要闻版上的专栏评论文章,在经济版、社会版、法制版、军事版、国际版、体育版、文艺版等众多版面上还有不少的专业评论。  相似文献   

17.
《新闻实践》2012,(5):18-19
面对新的传媒环境和文化体制改革大潮,新闻专业期刊该如何进行角色定位与功能拓展?在首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总编辑年会上,与会的新闻专业期刊领军人和资深传媒专家写下了他们心中创新与发展的"密码"。这是他们关于新闻专业期刊携手前行的理想与理念,也是对《新闻实践》杂志的鼓励与期盼。实践引导理论,实践常青。——《新闻战线》总编辑胡欣《新闻实践》反映实践,指导实践。愿全国新闻专业期刊为繁荣社会主义新闻学携手共进,做出新贡献。——《中国记者》代总编文璐  相似文献   

18.
《新闻1+1》重视媒介的公共价值,开播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关于热点话题的节目评论都要被各大网站转载引用,作为此事件的权威意见。《新闻1+1》构建公共话语空间,传递出新闻评论节目所蕴涵的人文关怀,与倡导公共理性、传播公共精神,舆论监督、维护公共利益的作为,是传媒公共性的最大实现。  相似文献   

19.
范荣康在《新闻评论学》中认为:“遣词造句,语言修辞,是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一个问题。一篇评论的语言好不好,不仅关系到一代人的风,这是因为新闻评论天天同读见面,而新闻评论的语言在读中,特别在青年中有一种无形的示范作用。”看来,能影响“一代人风”的作,必当用最好的语言艺术来驾驭新闻评论,以示范于读了。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评论写作过程中,制作标题是很重要的一环.一篇内容很好、质量很高的新闻评论,如果缺少一个简练生动、吸引读者的精彩标题,很可能被许多读者直接略过,放弃阅读,新闻评论的传播效能将大打折扣.所以,不管是新闻评论作者还是编辑,都应该高度重视标题的制作.本文以《中国青年报》于2011年5月21日刊发的《官场礼仪进入大学就业指导课》这篇新闻所引发的相关评论为例,结合相关理论,探讨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技巧,以期为新闻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