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边塞诗是李益全部诗歌的最大亮点。与盛唐和中唐其他诗人的同类诗作相比,李益的边塞诗体现出显而易见的数量优势、慷慨悲凉的感情基调和刚柔相济阴柔偏胜的美学风貌等三大特征。这既体现了李益边塞诗创作的独特成就,同时也传递出中唐以降整个边塞诗创作开始走下坡路的诗史信息。  相似文献   

2.
赵伟 《现代语文》2007,(10):18-20
李益在诗史上一直以边塞诗著称,后人对其多有赞誉且颇多评论。但在李益的存诗中还有大部分并非边塞诗歌,对于这些诗却鲜有论述。作为大历诗坛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也应体现出大历诗坛的风貌特征。文章从李益边塞诗以外的诗歌入手,试通过对诗人在大的时代关照下的情感体验特征的分析,来论述李益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融入大历诗风的风貌特征,从而认识一个更为全面和真实的,边塞诗人身份以外的大历诗人李益。  相似文献   

3.
李益送别诗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益是中唐时期较有影响的一位诗人之一,以边塞诗著称当时,是中唐杰出的边塞诗人,而他的送别诗在当时也广为流传。送别诗是唐诗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益送别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写征戍使边的,主要反映诗人立志于抵御外患,安国保民的豪迈情怀,另一类是写思乡送远的,这类诗在李益的送别诗中占的比重较大,它反映了诗人细腻诚挚的情感。李益送别诗情因景生,景由情出,含蓄蕴藉,意境深邃,语言清新自然,质朴无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在当时独标一格,罕有其匹。  相似文献   

4.
李益是中唐前期著名的诗人,诸多诗体中,李益最擅长的七言绝句。本文具体分析李益七言绝句的艺术特色,从而肯定李益被称为“开元下,七绝第一”是当之无愧 的。  相似文献   

5.
论李益的边塞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益是唐代最为重要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在骨气顿衰的中唐时代尤其突出。文章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他边塞诗中强烈的功业思想、个人英雄主义、民族主义情绪和雄健刚劲、沉郁愤激的风格情调及其内在和外在成因。  相似文献   

6.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李益诗歌创作心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益是中唐前期著名的诗人。经历"安史之乱"的中唐社会在社会状况和时代精神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李益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诗歌创作表现出复杂的心态,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8.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9.
李益是中唐著名边塞诗人,他的前期生活较为坎坷,晚年则较显达。两《唐书》皆有传,另有其它史料载有李益传记材料及遗闻逸事。这些史料虽有助于了解李益生平,毕竟语焉不详,况且漏载及讹误亦所难免,因而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深入细致地考证。 近年来,对李益生平的研究取得了不小成绩。卞孝萱先生《李益年谱稿》(载《中华文  相似文献   

10.
李益是中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人生的壮年时代都是在边塞度过的,他的足迹遍及今甘肃、陕西、内蒙古、北京等地。他以自己的从军经历创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边塞之歌,他的边塞诗成为唐代边塞诗的绝唱。  相似文献   

11.
李曾伯乃南宋后期诗人、词人,今考证其生平著述及版本流传如下:淳祐十二年(1252)夏,李曾伯自刊《可斋杂稿》三十四卷于荆州家塾杞梓堂。宝祐二年(1254),李曾伯于荆州又成《续稿》八卷,收录两年间新作。《续稿后》则收录宝祐二年(1254)至景定二年(1261)七年间之新作。后,其子李杓于咸淳六年(1270)将文集三刊于书市,印成中笥本。然是集现已无刻本传世,今所见均为清抄本。又有嘉定十三年(1220)至绍定三年(1230),李曾伯在蜀,曾与老儒王揆合作《班马字类补遗》,然宋版《补遗》今已不存于世,今《班马字类》五卷提行本(附补遗)主要有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涉闻梓旧》本。  相似文献   

12.
朱熹一生所拜求过的老师很多,其中从学于李侗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李侗将朱熹引领到“道学”的正确轨道上来,改变了他的学术方向,为他以后创立庞大的以“理”为中心的理学思想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朱熹师事李侗也具有学术思想史、哲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人物,他的后期词作,即入宋以后的作品,感情率真,题材扩大,高度概括,语言朴实,对后代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宋代遗民郑思肖身处宋元易代之际,忠义直追屈原。他独创“露根兰”的墨兰画法,以寄寓痛失国土的仇恨。郑思肖不仅在绘画中坦露此种心迹,在其诗文中亦直抒忠于大宋的赤忱。同时,郑思肖的忠君爱国思想,也影响了后世许多人,尤其是处于易代之际的文人墨客。  相似文献   

15.
李纲是南北宋之际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生平著述颇丰。宣和元年眨官沙县,途径武夷时,李纲创作了大量的武夷山水诗,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唐诗人李益祖上是功勋卓著的陇西高门大姓,而他自身在政治上却少有建树。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个人的性格气质和富文华少吏材的能力缺陷是形成李益这种身世与生平之间巨大反差的三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杨亿,北宋文臣,生于信州玉山县县斋。七岁能著文,十一岁时,太宗亲试而授官,自此一生以词艺进,官至翰林学士。然亿性刚劲寡合,仕途起伏跌宕,晚年被群小所攻,遂生挂冠归隐之思。天禧四年(1020),受宰相寇准密令,草表请太子监国,事泄受累,忧惧而终。而作为西昆体的代表作家,其文学作品由前期的终身立朝之志、爱国忧民之心到后期的唱和酬答、借古讽今。究其原因,与其生平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8.
"伤心不独为悲秋"--试论李益诗歌的感伤基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益是中唐杰出的诗人。感伤作为李益诗歌的基调,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文章从我国古代的感伤文学传统以及李益生活的时代背景、生平遭际、个性气质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了李诗中感伤基调的成因和表现,以期从新的角度来认识李益诗歌的整体特色。  相似文献   

19.
彝族创世史诗中的历史观、信仰观与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创世史诗实质上是对人类自身实践力量的肯定与伦理道德关系的一种规范。史诗对神造万物的否定,其实是充分认识到了人始终是历史活动的创造者,神仅是人类自我人格力量的化身,神造万物仅是人对自身实践力量的理想化了的解释。彝族多种宗教形式的中心内容——祖先崇拜是人对自身实践力量的继承与发扬,而史诗对人类繁衍的开端——兄妹婚的巧妙解释与委婉否定,乃是一种对和谐的伦理道德观的追求,因为只有和谐才是人类社会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