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以句法结构为着眼点,考察了“V着AP”这一特殊格式。发现“V着AP”格式主要表示三种结构关系:主谓关系、状中关系、连谓关系,同时在结构上具有临时性、结构松散性的特点。“V着AP”格式的句法功能是比较活跃的,它可以单独成句,也可以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宾语、定语等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3.
李凌  魏来敏 《文教资料》2008,(14):33-34,19
从出现在动词后面的"给"所联系的动作行为来看,V后的"给"主要有"给予"和"允让"两种意义,本文主要考察表示"给予"意义的"给"和动词一起构成"V+给"格式中的动词的再分类.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V了和没V一样”这一格式的考察,讨论了其语义自足、不完全自足、完全不自足三种情况,并尝试着对这三种情况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V了和没V一样”这一格式的语义自足与否,是由主语和动词结合所产生的目的和影响决定的。如果目的和影响是单一的,那么格式的语义自足;如果产生主观和客观两种可能,但它们还是能预料到的,那么格式的语义不完全自足,会有歧义;如果目的和影响是多种多样、无法预料的,那么这时格式的语义不自足。  相似文献   

5.
宿松方言有一种由形容词后缀“着”构成的状态形容词“A(B着”,这种状态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和状态补语,带结构助词“里”后可作定语。这种状态形容词后缀来源于表实现的动态助词“着”。  相似文献   

6.
"V1着V2"是汉语中一个很常见并富有特色的短语结构。但是就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人们对这个短语结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针对这一现状,本文试从"V1着V2"结构复杂化这个角度进行描述和分析,以丰富对"V1着V2"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别从语义特征、语法特征和语用特征三方面对澧县话的形容词"V人"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并对形容词"V人"与词组"V人"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V1着V2”这个结构中充当V1的词语很复杂,通过对V1构成成分的考察,对其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有这样-种格式非常普遍,如:老百姓说,全村穷就穷在这干石山上.(人民日报2002年).宛新政(2006)将这种格式归纳为"v就v在P"格式.经过检索我们发现:赵静贞(1986)、胡习之(1989)的文章是最早讨论这种格式的,但偏重于句法方面:此后宛新政(2006)比较完整地解释了这种格式,从概念域的角度对它进行了充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绝大多数"V1 O V2"格式还是不能看作动结式,至少不能是是典型的动结式;此期也出现了少数可视为动结式的"V1 O V2"结构,主要是考虑到这类用例中,后项动词直接且只与前项动词发生关系,而与施事主语没有"支配--被支配"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试论"VV着"格式的产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宋及其以前,通过重叠V构成重读式重叠VV,主要表示量增,有强调V表示的动作行为的作用.明中叶以后,VV主要属于轻读式重叠,表示量减,为了表示量增,并强调"V着"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人们便按照句法相似原则,仿拟出"W着"格式.之后,又相继类推出"AA着"、"XX着"、"AABB着"、"ABAB着"等格式.  相似文献   

12.
"NP+V上去+AP"的句法结构应当分析为"主语+谓语中心+补语"。关于该格式句法结构的研究,如"状语说"和"谓语中心说"都存在解释力不足的问题。"上去"在该格式中的用法与它作为趋向动词时的用法存在较大差异,可将它分析为状态范畴。按照功能范畴假设与控制理论,能够为AP不同的语义指向,以及句首NP为外围格的情况提供句法解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v+着”和“v+到”结构进行考察后发现,虽然两结构有时能互相替换,但进入两结构的动词具有完全不同的语义特征、句法特征和语体色彩。同时两个结构在功能方面亦存在差异,虽都不常出现于书面语色彩较强的语篇中,相比较而言,“v+着”结构的口语色彩更强。  相似文献   

14.
李佳 《现代语文》2006,(4):72-74
本文在对形容词作补语的V"得"述补结构语义特征分类的基础上,将形容词重叠式的特殊语义因素及语用价值贯穿其间,分析了形容词重叠式作补语的V"得"述补结构的语义特征、语表形式及语用价值,并侧重以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为主线,将形容词重叠式作补语的V"得"述补结构与形容词基式作补语的V"得"述补结构从语表形式、语义指向及语值上表度量的程度进行了比较,并尝试分析此种结构中如动态及已然等模态语义和型式语义因素.  相似文献   

15.
作为语法研究的突破口———歧义 ,吕叔湘先生曾在《歧义类例》一文中说“歧义的产生或者由于同一片段可以分成几种结构 ,或者是由于这个片段之中有一多义成分”。这一多义成分的范围较广 ,既包括口语多义成分产生的歧义 ,又包括书面语多义成分产生的歧义 ,书面语歧义又可分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 ,组合歧义中有些是由于词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本文讨论的就是由这种读音不同、词类不同、词形相同的“还 (huan)”和“还(hai)”所造成的歧义格式 (下文讨论中 ,分别将还huan和还hai简称为还 1和还 2 ) ,并就“还 V”格式所产生…  相似文献   

16.
歧义是指语言表达形式和意义的不对应,即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多种意义,一般是一个形式兼负两种意义.歧义有的是由于词的多义造成的,例如:他的包袱太重;也有的是由于组合而产生的,例如:关心连队的战士.  相似文献   

17.
在大量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V成一量”格式对动词和量词的管控,并将格式中动词及语义特征进行了分类,即可分为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和客观动词。量词以“片”和“团”为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日语及汉语的形容词的构造特点出发,针对形容词的形态性质及先后顺序进行深入探讨,并且通过实例分析其差异及共同点,同时针对具体环境下不同形容词的使用之间的联系与差别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日语学习与汉语学习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以往你们也许认为,形容词只可充当表语定语和宾语补足语,其实情况并非这样,它们除了可充当以上成分外,还可充当状语,而且是多种形式的状语.你们只要打开《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49页39部分,你们会很快发现这么一个句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语义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从“着”的“持续体的标记”功能、“V1着 V2”的内部结构层次、“V1着 V2”中的核心谓语和附目的分析等几个方面,对“V1着 V2”这种动词连用形式作谓语的动词谓语句的“连动”属性提出质疑,认为该种谓语结构形式的句子应该划归偏正关系的范围内,是一种动词性状语的偏正关系的动词谓语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