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现代戏剧家普里斯特利的《罪恶之家》是西方忏悔体类文学作品.该剧借助伯林一家人对待自身罪恶所采取的态度展开演绎,通过对忏悔的不同态度,不仅揭示了物欲横流社会下人性的丑恶,而且展示了“忏悔”对个人及社会具有的规范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卡夫卡其人其作的研究始终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意在以卡夫卡的生平身世、民族情感和个性品质三个方面为出发点,捕捉其作品三大情结的深层含义,充分认知卡夫卡对荒诞悖谬的西方世界的深切体会和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3.
庾信在北朝写了大量忏悔的诗文,用以对自我灵魂进行审判,希望藉此走出那座困扰他的愁城。本文分析了他此种心态的种种表现,又探讨了忏悔心态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他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变形”的生态解读——从奥维德到卡夫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与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同名作品《变形记》中,都有关于人类变形的描写。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经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了两部作品所引发的生态思考,以及作家在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存在的关系中所揭示的人类走向非人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审判》(又名《诉讼》)是其三部长篇小说中最早为人所知的一部,它凭借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写作方式被誉为20世纪西方文学史的经典之作。近年来,对卡夫卡的研究也一直备受关注并逐渐形成了"卡学",对卡夫卡小说的研究对于今天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艺术中,反讽不再只是一种修辞形式,而是一种认知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世界观.本文由此入手,旨在通过比较分析鲁迅与卡夫卡小说中的反讽艺术特征,探讨其内涵.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自身的犹太身份以及布罗德的神学诠释使得学界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其与犹太教的联系上,遮蔽了犹太传统衰落以及卡夫卡自身古老记忆遗忘的现实表征。通过梳理《审判》中约瑟夫·K.由审判感知罪恶、由罪恶走向救赎的逻辑线索,分析在此过程中呈现出的有关种族/身份、圣言/法律、神圣/世俗三对矛盾的复杂关联,或能窥见卡夫卡隐藏在“犹太性”中的“非犹太”特征及其以“非犹太”为参照的“犹太性”内涵,并由此进一步揭示卡夫卡寻找文化记忆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8.
李慧 《学语文》2005,(1):15-15
在鲁迅的《祝福》中,柳妈应该说是一个小人物,但正是她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潘金莲、李瓶儿一个乖张,一个柔弱,却有着绝然相似的终局。传统的婚姻制度、家庭制度及社会环境造成了她们“气”的失衡。面对紊乱与迷惑,作者又写出了她们在满足精神需求,重构心态平衡时的悲哀,写出了畸形反叛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0.
11.
在纳撒尼尔·霍桑一生的创作中,清教思想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他的每篇作品都渗透了当时新大陆浓郁的清教色彩.他用凝重深沉的笔触来揭露当时清教思想的罪恶和残忍,用清醒的头脑和良知来揭露清教思想对于普通人带来的灾难,同时论述人性中善与恶的共存和挣扎.  相似文献   

12.
城隍信仰起源于古代的水庸祭祀,水即隍,庸即城。城隍神的出现与百姓的崇敬和信仰是分不开的。城隍神最初是自然神,后来演变为人物神。城隍神多数是由历史上的官员、英雄去世以后演变而来,在百姓们的供奉下,成为能够护邦安国、救苦救难、帮助百姓消灾解厄的神灵。通过心理学、宗教学的比较研究,结合城隍信仰的形成,可以得出理性的结论:通“神”的实质是沟通了集体潜意识;遗传基因是“神力”的物质载体;集体潜意识是“神灵”智慧的宝藏;世界上本来没有神,信仰者多了,也就成了“神”。  相似文献   

13.
宗教作为一种人类历史上普遍的社会现象,它具有社会性,并与人类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宗教主要具有三种社会功能:协调社会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调节情感的功能。《圣经:旧约》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根本经典,它反映希伯来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民族意识等多方面内容。在《圣经:旧约》中可以看到宗教的社会功能在希伯来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用“卡夫卡式风格”这样的词语来概括卡夫卡本人的艺术特点,等于仟么都没说。本文通过对卡夫卡“遗嘱”(亦即他对自己文学作品的处理态度)的解读,将遗嘱执行者马克斯·勃罗德的“权威性解释”引入,从而暴露出遗嘱所具备的自相矛盾之处,使之形成自我缠绕的逻辑悖论——卡夫卡的小说既不是写给自己读的,也不是写给读者看的,它“拒绝阅读”。然而,联系他在写作时的矛盾心理,联系其他人类似的作品处理方式,则令人怀疑,他的遗嘱是否属于一种推销自己的后现代方式。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遗嘱从一个侧面证明,所谓卡夫卡式,是一种以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对卡夫卡精神的概括和把握。  相似文献   

15.
《阿瑟·萨维尔勋爵的罪行》是王尔德早期小说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王尔德采用"罪恶"的主题来表现美的事物和对美的追求。在创作手法上则采用了象征和反讽,加强了文章的审美愉悦性。王尔德借以虚构和想象的创作,将人物超越于道德原则之上,体现了王尔德对唯美主义思想的创作尝试。  相似文献   

16.
高虹 《现代语文》2010,(4):64-66
曹禺的戏剧创作与宗教的关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曹禺接受宗教的影响决不囿于某一具体宗教形态,他是一种泛宗教影响。原罪意识是曹禺早期戏剧创作的中心主题之一。他在戏剧《雷雨》中不仅以艺术化的手法演绎了基督教文化的原罪理念,同时也将人性无法完全克服的根本弱点带入原罪意识中加以解剖,最终提出了人类灵魂拯救与自救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与口述资料探讨闽台地区的民间信仰与妈祖文化,勾勒出与当地贴切的信仰经验及宗教文化发展关系的实际样貌。研究发现,近现代台湾移民的妈祖信仰经验多以神谕、示现呈现生活实事方面的需求;而福建居民的妈祖信仰经验仍以托梦指示为主,与传统型态相近。反映岀信仰者不同的生活型态呈现不同的信仰经验,进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妈祖文化。  相似文献   

18.
“屈原心态”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原型之一。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屈原心态”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更是历史与时代合力作用的结果。新时期文学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屈原心态”的开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虔诚的牺牲──奉献意识;(2)负罪的忏悔──忍让心理。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屈原心态”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中国高校的一部分专业出现了“女多男少”的性别失衡现象,小语种专业尤为凸显。这种性别失衡现象对学生心理性格形成与气质生成、课堂教学、学生的视野和思辨能力、学校教育管理、女生的个人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方面都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卡夫卡式”看《城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寻求"卡夫卡式"之谜的一种解释,认为卡夫卡创造出一种小说艺术中特殊的描写路线。这条路线的大体轮廓是:定旨、写实──滑蜕、荒诞──真实、合理。这是一条三环套、折转、递进呈螺旋式推进的描写路线,其中心环节乃是"滑蜕"机制的妙用。用这一观点来分析《城堡》,发现《城堡》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自始至终专注于某种人生境遇的状写,这种状写具有令人确信的似曾相识、更高层次、形而上的真实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